微课的发展与开发应用研究现状综述

2018-06-02 16:25张红英
教师·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开发应用综述微课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和泛在学习等学习模式日益盛行,而微课以其时间简短、主题突出、传播多样等特点被良好地运用于其中。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微课的发展与开发应用研究现状,归纳微课的概念特点及其呈现形式、应用形态等,提出存在的不足与建议,以期为微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概念特点;开发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课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6SJD88005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红英(1976—),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包括课件、移动资源、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微课的发展与概念界定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 McGrew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2008年,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同时也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来指导微课开发。

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教师率先给出微课概念,微课开始在国内萌芽。随着国内外微课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丰富,国内的教育专家学者及胡教师本人对微课的含义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在经过2012年和2013年的两次修改补充后,胡铁生教师确定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选择一个学科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知识点,或者学习活动、主题学习、实验和任务等特定的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情景化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1]。这个概念突出了微课以视频为载体的特点,强调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并且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解释。

2013年,黎家厚教授也提出了微课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该定义虽然简短,却指出了微课的核心特征。同时,该定义也意味着微课不一定以视频形式呈现,还可以是PPT、文本、动画等其他形式,减小了对微课表现形式的限制。

微课的概念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微课的含义进行了阐释,但其核心内容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似性。我们可以从这些定义中归纳出微课的一般特点:①主题突 出。一个课程围绕着某个确定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开展教学。②时间简短。微课时长一般在五到八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十分钟。③传播多样。微课主要以视频为主,也可以使用动画、PPT等其他形式,适宜流媒体播放,能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传播。④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微课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中有着重要价值,有利于促进构建“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国内微课的开发现状

1.开发的理论基础

已有的关于微课开发的研究中,主要理论有混合式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问题求解理论等。此类研究是在学习理论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微课的特征和优势,归纳得出微课设计的模式与策略。

其中有一些微课设计方面的研究是结合具體的案例来分析的,为微课的设计提供了直接的借鉴。韩中保依据Blending Learning理论,根据Blending Learning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对微课进行了分类,给出了两种微课的具体设计模式,即讲授型微课和演示型微课 [3]。谢云以问题求解理论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个充分支持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4]。单畅等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基于认知负荷的微课教学模式,并以初中地理课程为例开展教学设计[5]。

2.微课的呈现形式

微课开发的关键在于相应的微课视频创作。根据胡铁生依托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的调查数据可知,大部分的微课开发者在制作微课时选择屏幕内录式、软件合成式等方式。在常见的微课中,最主要的呈现形式是结合PPT 等多媒体的录屏讲授和课堂实录片段两种。

付丽萍等介绍了录屏式微课的优势特点[6],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和微课的特点,录制了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社团小海报”的微课,旨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王宁以通用技术中的 《结构与稳定性》一课为例,介绍如何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利用Camtasia Studio 8软件进行课程录制、编辑、合成与输出的过程[7]。蔡旻君等从微课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影子教学”的构想。“影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支撑结构就是“影子视频”——将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的授课过程进行实录,再取这个大的“影子视频”的精华(即选取对学生学习有实质性帮助的内容)进行加工。

三、国内微课的应用现状

国内的中国微课网、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将一些优秀微课分类收录整理在一起,便于教师间相互交流,也为学习者寻找微课资源提供了便利。

1.应用课程类型

国内微课的应用实践主要涉及中小学各类学科和高等教育中的部分课程,其中微课在中小学学科课程中实践应用研究占据大部分。

从学科性质来看,微课实践应用研究在文科课程和理科课程中都有,主要涉及小学的语文、英语、数学,初中的信息技术和物理,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等多种学科。这些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来分析微课应用于学科课程教学中所体现的优势和不足,为微课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实践资料。

2.应用形态

(1)课前学习使用。教师可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微课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还可以用于课前新知识的预习,让学生与已有知识结构产生联系,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学习的使用。教师将微课穿插在传统教学过程之中,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转变学生思维,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构建。

(3)课后学习的使用。传统教学中,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解决,使用微课是一种有效补充。若教师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做成微课,学生就能课后随时观看学习,不限次数,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

(4)自主学习的使用。微课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占用资源容量小,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就可以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

四、思考与建议

微课的出现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也为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资源支持,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毋庸置疑,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在丰富学习方式、优化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和国外的微课建设与应用现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国内微课开发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1.呈现形式相对单一

国内微课的呈现形式主要为录屏讲授和课堂实录片段两种,相对单一,容易让学习者产生视觉疲劳和厌倦的心理。教师们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一般会选择对自己以前录制的优质课视频进行裁剪、编辑等, 这样会使授课内容出现断层,连贯性不够。而且教师自己的视频编辑处理水平一般,很多时候也没有专业的视频人员来指导,导致课堂实录的录制和后期加工水平都不够,效果不佳,也影响了微课的实用性。而国外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除了上述两种形式,还有卡通动画、电子黑板、真人演讲等,课程面向不同年龄、专业等人群,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2.配套资源不完善

“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没有微视频这个核心资源,就无从谈起微课教学,但是作为完整的微课,还需要与微视频相对应的学习单、学习活动流程,以及一些配套的资源。一般来说,配套资源包括知识导图、练习与测试、课件与讲稿、评价和反馈等,它们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缺少,需要精心设计。师生也能通过这些资源对教学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国内对微课的开发研究中大多数只关注了微视频部分,对于练习测试、评价反馈等配套资源的建设不够完善。国外在微课配套资源的设计和建设上较为完整,而且各有特色,对国内微课的研究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3.课程类型拓展性不够

纵观我国微课的开发应用现状,课程类型基本集中在中小学各学科和高等教育中的某些课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涉及较少。要提高国内微课平台的影响力,真正发挥微课的应用价值,应该拓展微课的课程类型,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受众。TED中的微课涉及面极其广阔,涵盖了艺术、数学、商业与经济学、科技文娱与设计、文学与语言、哲学与宗教、心理学、科学与科技、社会研究、教学与教育、健康等多个学科。国内微课也可以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不要局限于正式的课堂教学,而要增加一些非正式学习的课程内容。

4.教学应用程度不高

我国目前的微课资源应用程度并不高。一份针对中国微课网平台的微课资源的使用情况调查显示,从微课资源应用的几个方面来看,无论是点播还是查看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微课,教师都不积极,能将微课主动运用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也很少,评论其他教师的微课的就更少了。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设计开发的目的,教师或教育团队在开发微课资源的同时,就应该考虑到微课的应用环节(即教与学活动的实施)。 微课的开发应该以应用为目标,以教学需求与应用实践来引领,并对实践进行研究来反思微课的设计开发。

目前尽管国内与国外微课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微课在我国的应用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必然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只要我们积极与国际接轨,结合国情对微课的开发应用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就一定可以让微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 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韓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53-59.

[4]谢 云,陈芳芳,钟志贤.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5(5):48-54,80.

[5]单 畅,戴心来,崔春阳.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初中地理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2):59-62.

[6]付丽萍,刘 贤.录屏式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59-62.

[7]王 宁.基于Camtasia Studio 8的微课设计与制作——以通用技术中的《结构与稳定性》一课为例[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2):19-21.

猜你喜欢
开发应用综述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民族地区高中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实践性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