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理念 乡村展新颜
——贵定县“6334”工作行动帮助群众转观念

2018-06-04 01:48方亚丽袁航
当代贵州 2018年18期
关键词:村民思想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方亚丽 袁航

贵定县把脱贫攻坚政策送入群众家中、把脱贫的志气和信心送到农户心上,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

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期,贵定县抓住物质、思想、情感三种“扶贫形态”,通过实施物质扶贫“六个山”、思想扶贫“三做到”、情感扶贫“三加强”,实现扶贫结果“四个好”,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2017年,全县贫困村由2014年的51个下降到35个,贫困人口由5.12万人减少到19666人,贫困发生率由20.67%下降到7.94%。

“六个山”:产业革命有抓手

“虾苗放下去了,要把洒水器打开,让它们透透气。”

“罗支书放心,我们晓得了。”

“这个虾塘小,放20多筐就够了。”

……

4月10日,贵定县云雾镇燕子岩村田间,30多名贫困户与村干部忙得热火朝天。原来,当天是燕子岩村小龙虾产业虾苗投放的日子。

“总共5个虾塘,投放虾苗138筐1550斤,第一批虾苗直接覆盖全村贫困户30户108人。”村支书罗荣富说,这批虾苗预计5月产出,直接收益预计达9.3万元。

自贵定县开展“6334”工作行动以来,燕子岩村紧紧围绕“党建引领+思想扶贫+产业脱贫”,全村男女老少人心向一,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增强,“茶叶上山、龙虾下田”等系列产业初具规模,脱贫成效明显。

然而,这个产业兴旺的村落,曾是村集体经济为负数的县级深度贫困村。山好水好的环境优势、地理优势,曾吸引不少投资者的眼光,却因群众思想不统一,投资项目纷纷夭折。

2013年,一家做旅游的企业来到燕子岩村,准备投资2000多万,流转200亩土地发展养殖业、农业、建设新型山庄打造农旅一体的产业链。刚开始,村民都答应流转土地,支持企业发展农旅项目,结果到插秧的季节,这些村民反悔了,在自家稻田里种上秧苗。

“像这样的情况,先后有10来次。”罗荣富说:“思想不脱贫,就是脱了贫也有可能返贫。”

为了让燕子岩村村民思想脱贫,支持并推动产业发展,燕子岩村花两个月的时间密集宣传产业扶贫政策。

“白天干活,晚上村里开会,大喇叭天天广播‘产业强农民富’。”王章龙是村里的老党员,他说像这样长时间坚持宣传,耐心为村民讲解政策还是头一次。

数不清开了多少会,政策宣讲也不知换了多少方法,终于取得了一些效果,村干部也总结出一套宣讲经验。

“算账的时候,大家听得最认真。”罗荣富指着30平方米的村办公楼前的院子说,开院坝会时就是一块小黑板,一支粉笔,村干部跟老百姓一笔笔地算产业账。

思想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产业的甜头,还有乡村风貌的巨大变化。图为贵定县盘江镇中落海村。(石银超 / 摄)

“小龙虾保守价30元每斤,每亩30斤,一亩地就有900块钱……”账算得越细,产业计划越清晰,群众的思路就越开阔。

“去年村里引进企业,已经没有反对的声音,签字流转土地没有村民反悔。”罗荣富说。

燕子岩村把思想扶贫转化为实践动力、把产业发展转化为富裕生活,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和扶贫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原计划25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扩大到近50亩。

如今的燕子岩村,山上茶叶绿、山下蔬菜茂、林间蜂箱多、食用菌大棚连成片。

思想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产业的甜头,还有乡村风貌的彻底改善。通过半年的努力,燕子岩村已实现山区公路组组通、山寨道路户户连、山间清泉家家到、山上产业村村有、山乡环境处处美、山中危房栋栋除的物质扶贫“六个山”。

下一步,燕子岩村将按照产业革命有抓手的要求,充分把握2018年广州南沙区1000万对口帮扶项目落户燕子岩村的机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做到”:精神富有知感恩

走进贵定县宝山街道竹坪村上寨组,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上,刻着每家每户的家风家训。

竹坪村在推进思想扶贫过程中,紧紧抓住上寨组历来注重家风家训教育的传统,积极引导农户亮出家风家训,以好家风带出好寨风,助力全村村民脱贫致富。

村支书廖德琼告诉记者,上寨组受土司文化、中原文化影响较深,较好地沿袭和传承了耕读习俗。

村民赵正权家的大门上贴着四副对联,由他和两名不到12岁的孙女创作完成,字体苍劲有力、端正饱满。

“入席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这是他家厨房门上的对联。“告诫子孙不要沉迷喝酒,喝醉就做不了活路,何谈赚钱。”赵正权说,这副对联是送给四个外出务工的子女,告诉他们要走正路、务正业。

在上寨组,大部分村民都传承着良好的家风。听说村里要规划建设农耕文化展示馆,村民赵光简不仅捐出有近300年历史的老屋,还把家里的农耕器具全部捐出来。

农耕文化馆建立不到5个月,就吸引省内外数百名游客前来参观,增强了全寨村民发展旅游的信心。

看着村里发展气息越来越浓,80多岁的村民刘大车对子孙说,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你们要主动争取脱贫致富。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刘大车文化水平不高,说起脱贫政策扶贫项目时,却能娓娓道来。因为村里举行的农民夜校、院坝会、宣讲会,他从不缺席。

为了实现“思想扶贫到户、党恩教育到人、文明创建到家”,竹坪村结合农村党员“先锋365”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积极宣传党的好政策、好声音,让深山有党音、知党策,广大群众感党恩、颂党恩。同时,及时把相关扶贫政策、脱贫项目送到村民家中。

目前,竹坪村已召开各类会议20余次,开展政策宣传5场,覆盖群众1200人次。潜移默化中,许多村民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

按照思想是先导、产业是核心、增收是重点、脱贫是目标的工作思路,竹坪村积极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目前已发展刺梨产业700余亩、板栗产业485亩、食用菌种植约23900棒、精品水果(连心果、车厘子、蟠桃)145亩。其中,精品水果种植采取“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运营模式,覆盖贫困户133户449人。

第一书记黄俊月告诉记者,竹坪产业将以种养殖业和旅游业为主,发展“农旅一体化”。目前,全村的沿河步道、村级活动广场、农耕文化陈列馆、家风家教家训传承室等已建设完毕。果林长起来后,竹坪村将形成到竹坪村赏花摘果,了解家风家教家训、农耕文化,感受乡土风情的旅游态势,让村民不用出远门,到水果基地务工,在家开农家乐、办民宿等增收致富。

“三加强”:深深干群鱼水情

4月12日,记者来到贵定县石板村小湾寨时,村民罗忠斌正在对自家老房进行危房改造。手机一响,他收到一条来自“小湾寨义务群”的微信群聊消息。

在贵定县打铁村桐梓园组,“打铁还需自身硬”被刻在励志石上,折射出村民决心用双手勤劳致富的信念。(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岳振 / 摄)

“各位乡亲父老,明天有外省观摩团要来我们村参观学习,请大家做好准备,展现出小湾寨的精神文明面貌。”发送消息的是小湾寨的驻村干部王极武。消息一发出,群里的村民立马回复,纷纷响应。

罗忠斌说,这个群不是一般的工作群,它更像一个大家庭,将村民聚集起来的帮扶干部王极武就是“大家长”。

2017年以前,罗忠斌一家三口挤在一间30平方米的瓦房里,女儿周末想请同学到家里坐坐也没有地方。

“去年,村里进行危房改造。我在外打工,王书记几乎两天给我打一个电话,讲危房改造补贴政策,讲乡村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罗忠斌说。

在王极武的耐心引导下,罗忠斌去年10月回到家,获得2万元危房补贴款后,他不仅拆除原来的老房子,还为村里修连户路让出30平方米的占地。

“去年进村摩托车都只能停在村口,现在家家户户门前的路都修好、扩宽了,就算是小汽车也能直接开到家门口。”罗忠斌谈起家乡的变化,不禁感慨。

走在石板村的连户路上,记者发现大概两三米就会有一户人家,靠路一侧的房屋墙体是新建的。原来,村民为了连户路的修建,把自家房屋、猪圈、牛棚往里缩小面积,重新修砌墙体。

“这里原来是村民罗荣祥家的牛圈,村里没有像样的办公用地,她就把这块地捐出来。”石板村村支书韦时芳指着一栋敞亮的平房说,村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让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板村成为贵定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典型,吸引不少观摩团前来学习。

这些转变,离不开政策的引领,离不开落实政策、宣讲政策的基层干部。

艾兵是石板村的第一书记,驻村以前在黔南州水文资源局工作,一直从事文职工作的他,初到石板村便四面碰壁,吃了不少闭门羹。

思想扶贫到户、党恩教育到人、文明创建到家。图为贵定县德新镇喇亚村村民自发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石银超 / 摄)

“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老百姓看你笑话,不相信你。”艾兵说,为了取得村民的信任,他没少下功夫,不是厚着脸皮三番五次到群众家做工作,就是在田间地头找群众拉家常。

在一次走访中,艾兵得知石板村小湾寨要修建进寨路,资金上遇到难题。“我回水利局争取支持,筹集了2万元的资金修路。”艾兵说,即便如此,村民仍有疑虑,不少人嫌工资低不愿意干。

艾兵只好带着村干部动手先干,天天扎在施工现场。这一举动深深感动村民,村民不再计较工资,加入建设队伍。

两个月后,村里的路修好了,艾兵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群众现在有什么事情都会主动来找我,我也会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如今,他早已和村民亲如一家。

“党员干部走村寨要加强、经常访农家要加强、干群拉家常要加强”,贵定着力建设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深化扶贫效果和提升干部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满意度,把每周二、周三列为机关工作无会期和干部驻村工作日,除安排少量干部保障本单位工作正常开展外,其他干部职工一律下到全县95个村1345个村民小组进行联亲走访。

贵定县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还将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以入户调查的方式对各级干部开展情感扶贫“三加强”工作情况进行督查,了解群众对干部的熟悉度、认可度和满意度。

“四个好”:确保脱贫不走样

原来是村民堆放垃圾的土坡被改造成“农耕文化院”,院内是村民自发捐出的农耕用具,院外是水泥硬化后的村民活动广场……走进贵定县沿山镇沿山村,记者发现,这里的房屋、连户路、村民都透露着新风貌。

2017年以来,沿山镇组织村民学习政策,以改善生活环境为突破口,推进“思想扶贫”攻坚战。沿山村因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被选定为此次“思想扶贫”攻坚战的试点。

“无论是环境改善还是产业调整,必须让老百姓从思想上认可。”沿山镇党委副书记刘刚说,沿山村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关键在于突破瓶颈、凝聚人心。

“以前不通路,走进村子,没处下脚。”沿山村的路,成为这场攻坚战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7年9月,村干部带头组织修路,一个月后900多米的连户路全部硬化完工。这一举措,大大提升村民参与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激起了村民脱贫的斗志。

贵定县云雾镇燕子岩村,小龙虾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新抓手。图为村民在打捞虾塘杂物。(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方亚丽 / 摄)

“不用把我纳入贫困户名单,我种刺梨能养活全家。”莫桂兴是村里的组长,家里情况是老的老小的小,前几年妻子身体犯了病,干不了力气活,他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在村里召开精准脱贫院坝会时,第一书记与驻村干部多次提议要将莫桂兴纳入贫困户,但老莫认为自己是村里的老党员、村民的组长,说什么也不肯“享受”贫困户的政策。他一个人管护着9亩刺梨地,早出晚归,皮肤晒得比谁都黑,家里的情况也一天比一天好。

“村里改造环境卫生,老莫二话不说,把自己家上百斤重的石碾搬到农耕文化院。”刘刚告诉记者,村里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有意义的农耕文化用品,于是修建了约6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院,村民也自发捐出自己的传统农具。“像老莫这样有斗志、无私心的村民越来越多。”

生活环境的改善、思想素质的提高、村集体归属感的增强,让沿山镇迎来更好的产业发展。

目前,沿山镇已完成2017年15个扶贫项目392万元的申报工作,其中威远村红米种植项目、石板村生猪养殖项目、杨柳村生猪养殖项目、和平村土鸡养殖项目等5个项目涉及资金88.25万元,已经实施完成待验收,覆盖275户867人的贫困户。

猜你喜欢
村民思想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思想与“剑”
非暴力
“思想是什么”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