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2018-06-04 11:06尚淑梅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善学语文

尚淑梅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师生合作探究之中,相互交流,大胆质疑,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关键词】语文 自主互助 善导 善学 善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47-01

几年来,我校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并不断反思,校领导也随时深入课堂,予以点拨指导。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导、学、教、练、评”五步教学模式。我结合本校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教师要善“导”,为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这里说的“导”,包括情境导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导入,可以开门见山的导入;也可以以旧带新导入,衔接新旧知识;当然也可以用歌曲、视频等导入法,通过播放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或视频来创设一种情境,增强感染力。例如在上《背影》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首《父亲》,引起孩子们对父爱的深深感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導”还包括明确学习目标及适时的引导。课堂伊始,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要完成哪些任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适时的引导极为重要,新课改要求我们精讲多练,提倡“精讲”,并不是一点不讲,而是要适时的点拨指导,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例如,我们进行阅读教学,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反复的读,既不关注读音是否正确,也不强调朗读是否读出感情和境界……这样的阅读教学当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课堂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的。

二、学生要善“学”,为互助学习做保障。

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善“学”呢?这是与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分不开的,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包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自主、互助学习一般要形成固定的小组。我通常情况下会形成若干个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每节语文课的学习任务,一般合作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合作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倦怠,失去合作兴趣。合作时间过短,往往不能形成一定的合作默契,效果亦不理想。一个月进行组员调整,既可以注入新鲜的血液,又有利于交流和合作。形成学习小组后,我会结合不同课型,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例如,朗读课文,我就让每个小组中一名同学朗读,其他三人认真聆听,并做好批注,听完都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这样的合作,让小组内所有成员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长时间使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又会产生疲劳。所以,很多时候我会让各个小组自己选择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合作、交流,无论用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正如陶行知所言: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2]久而久之,孩子们便能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了。

三、师生要善“评”,为自主互助学习搭建交流平台。

这里的“评”一指教师的“评”,即教师的点拨和疏导。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从而钳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按照教师或《教师用书》的答案来回答问题,长此下去,学生便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欲望,甚至人云亦云……这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更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但是,教师可以将教育名家或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学生,让大家借鉴,仅此而已。师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合作交流关系,利于师生共同成长。

这里的“评”还指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学生的“自评”重在反思,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也可以反思自己的思考角度,探索方向是否正确……“他评”主要是对合作伙伴的学习方式、方法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合作伙伴学习态度、思考角度等的评价。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全体成员都必须做到认真思考、尊重他人、仔细聆听,这是“评”的前提。

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要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让孩子们在平等、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典语录》

[2]陶行知.《教育格言》

猜你喜欢
善学语文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太极拳之“善学”
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