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喊停”为“引导”

2018-06-05 18:45王慧
神州·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信任教师应错误

王慧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师的教学设想发生偏差,教师往往会急不可耐地站出来打断学生,直接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典型的“喊停”。

同时,往往还存在另一种方式——引导。引导是学生学习出现“卡带”时,教师善意地降低台阶,是学生汇报时的纠偏、讲错时的启发和争论不休时的点拨。喊停是一种控制、限制,而引导却是一种放手、民主。现代课堂真正需要的教师,是遇到上述现象时能恰到好处地引导,而不是简单喊停、粗暴制止、包办代替。

喊停直接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展示可能经过精心酝酿,也可能是现场生成。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学生已经高度参与课堂,思维已被激活,学习、交流、展示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教师此时喊停的可能不仅仅是学生的“错误”,还“迫降”了学生刚刚打开的思维及学习交流的激情,打击了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

叫停连带扼杀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喊停行为除了打击到展示的学生,还连带使其他学生感到课堂是不安全的,教师是不值得信任的。这样导致的后果是,降低了其他学生展示自我的主动性,增强了其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聪明”、学“谨慎”了,不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长期的课堂喊停行为,会使学生产生懦性和惰性,从课堂上的不敢参与到不想参与,一步步沦为课堂的观众,任由教师唱独角戏。许多教师经常埋怨学生发言不积极,参与展示的人越来越少,可曾有教师想过是自己的原因呢?

作为课堂上的重要角色,教师有责任调整课堂,关注学生的行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那么,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杜绝“喊停”行为呢?

一、调整引导的心态——信任学生,同质参与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课堂是学生合作交流、享受过程、收获知识、感悟喜悦的平台,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大胆放手,最好能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课堂。调整心态,信任学生,是改变“喊停”行为的第一步。

二、把握引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该出手时再出手。当学生“卡带”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生帮忙,或者自己巧妙点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将课堂引向深入。当学生讲错时,教师应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学生的错误,把错误当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辨析对比,找出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的方向,从错误回归到正确的过程,正是总结方法、增强记忆、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有计划、有预设、有目标的活动过程,当学生讲偏时,教师应该及时引领,把学生的讨论拉到通往课堂目标的轨道上来。总之,课堂上出现突发状况时,教师应审时度势,适时介入,把握好引领时机,达成课堂预设的目标。

三、掌握引导的方式——引而不牵,领而不替

作为教师,任何时候只给学生指明方向,路让学生自己去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课堂要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更是要培养如何掌握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时,尽量做到适时点拨,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告诉答案。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善于倾听,是否善于捕捉生成性資源,是否快速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提炼,也是能否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条件。

四、善用引导的前提——知本知生,有效提问

知本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教材,分清基础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知生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在知本知生的前提下,才能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设计恰到好处的问题,从而减少学生“卡带”、讲偏、讲错的机会,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可以为学生指点方向,但“路”还是要让学生自己走。当学生的展示处于十字路口甚至“走错道”时,教师要点拨学生,使其通过最近道路回到正常轨道。

猜你喜欢
信任教师应错误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在错误中成长
表示信任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怒”与“努”
“浮”字等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