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2018-06-06 09:30王会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控制因素

王会丽

摘 要 在分析研究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地质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成藏模式及成藏的控制因素。对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油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的研究对下步博兴洼陷斜坡带地层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金家油田 不整合遮挡油藏 成藏模式 控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1区域概况

金家油田构造位置位于东营凹陷西南边缘斜坡带,金家-樊家鼻状构造带南端。受渐新世末期构造运动的影响,金家地区馆陶组地层与下伏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地层之间形成了角度不整合沉积。馆陶组底部紧靠不整合面沉积了10-50m的泥岩,作为有效盖层,与鼻状构造背景配合,形成一系列的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博兴洼陷生成的油气经断层和不整合面运移到该区,在不整合圈闭中聚集成藏,即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金家油田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及沙三段四套含油层系中广泛发育此种油气藏类型。

2油藏地质特点

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因其特定的成藏背景,呈现出浅、薄、砂、稠、膨、敏、储层物性好、地层温度低等特点。浅:金家油田四套含油层系油层埋深介于750-1100m之间。薄:油层有效厚度多小于8m,相对较薄。易出砂:埋藏浅、岩石较为疏松,,胶结性差等多种原因导致储层易出砂。稠:原油密度平均0.9794g/cm3;地面脱气原油粘度946-15741mPa.s;原油密度大,粘度高。膨:储层黏土矿物含量高,在10-16%,开发过程中,粘土矿物遇水易膨胀堵塞孔喉。敏:金家油田整体上储层水敏性较强。物性好:储层孔隙度平均36%;渗透率介于242?0-3-8730?0-3 m2,属高孔、高渗储层。低:金家油田地层温度平均43-47.5℃,地层温度相对较低。

3成藏模式

金家油田位于东营凹陷博兴洼陷南部斜坡带,发育于金家-樊家鼻状构造背景上,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成藏模式为斜坡带正向运聚成藏模式,即储层的倾向、油源断层的倾向及油气运移方向正向相对,馆陶组底部地层不整合线与下伏储集层顶面构造线相交,与馆陶组底部泥岩覆盖层组合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沙四上及沙三段两套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通过油源断层及储集砂体的纵横向输导运移至圈闭中,即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由于金家油田油层埋深较浅,处于生物活跃带,油气经过生物降解,形成稠油油藏。此外,金家油田储层类型多为砂泥岩薄互层,储层厚度较薄。整体上,金家油田油藏类型为受构造、不整合面及岩性多重控制的薄互层、地层-岩性层状不整合普通稠油油藏。

4成藏主控因素

通过对金家地区油气源岩、储集岩、盖层、油气运聚史等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地质过程的综合分析,认为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4.1沙四上及沙三段两套暗色泥岩为金家油田提供了豐富的油气来源

金家油田紧邻博兴生油洼陷,博兴洼陷发育沙四上及沙三段两套烃源岩,且烃源岩具有厚度大、类型好、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相对较高的特点,可生成大量油气,为金家油田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

4.2良好的储盖组合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金家油田砂体分布广泛,厚度相对较大,且储层物性好,多为高孔、中高渗储层,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同时,馆陶组及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被馆陶组底部10-50m的非渗透性泥岩所覆盖,形成了良好的封堵条件。沙三中下亚段、沙二段顶面及沙一段发育有区域性泥岩盖层。储层与盖层的良好侧变式组合为油气的成藏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4.3继承性发育的金家古鼻状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第三纪沉积时期,金家-樊家鼻状构造具有继承性发育特征,同时,此时期为博兴洼陷油气大量生成期,即构造发育期与油气生成期一致。因此,当油气开始运移时,邻近油源区的继承性鼻状构造成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对油气的聚集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4.4不整合面的发育是地层圈闭形成的关键因素

馆陶组与下伏东营组及沙河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南斜坡地层圈闭的有利遮挡面。金家地区南邻鲁西隆起,由于凹陷边缘的抬升剥蚀,使馆陶组与下覆东营组及沙河街组不同层段之间呈不整合接触,油气从洼陷中生成后,油气沿着不整合面由洼陷区向构造较高部位运移。由于不整合被馆陶组泥岩隔层封闭,从而在以不整合面形成的圈闭内聚集成藏。当不整合面之上覆盖馆陶组砂岩时,油气运移至不整合面将散失部分轻质组分,重质组分残留下来形成沥青封堵,油气可在其下聚集成藏。

4.5油源断层及储集砂体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

金家地区发育有东营组及沙一段下生上储型和沙三段自生自储型两种油藏类型。博兴洼陷沙四上及沙三段两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由油源断层垂向运移至上部地层中,再经由上部地层中储集性砂体的横向运移至金家地区聚集成藏。油源断层沟通了烃源岩及上部地层,为油气的垂向输导提供了良好通道;储集性砂体沟通了生油洼陷及储集圈闭,为油气的横向运移提供了良好路径,二者相互配合,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输导体系。

5结论

(1)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油藏具有埋藏浅、储层有效厚度薄、易出砂、原油粘度大、储层易膨胀、敏感性强、物性好等地质特点。

(2)金家油田油气的运聚模式属于斜坡正向运聚成藏模式,油气由生油岩沿油源断层及储集砂体向斜坡边缘运移,最终紧邻不整合面聚集成藏。

(3)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的形成受烃源岩、储盖组合、古构造背景、不整合面、运移通道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邻近生油洼陷的鼻状构造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参考文献

[1] 王冰洁等.东营凹陷博兴洼陷石油生成、运移和聚集史数值模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05).

猜你喜欢
控制因素
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刍议
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控制因素
德江县岩溶区生活饮用水的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试析食品检验准确性提高的控制因素
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企业成本控制方法改进研究
QA在药厂环境检测方面应知应会①
论提高产品质量检验准确性的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