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018-06-07 09:02卞平李爱萍李军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专本技能型专科

卞平 李爱萍 李军

摘 要: 分析了当前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受制于本科学科系统模式的问题,明确了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应五年一体化设计,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术技能培养的要求,最后就制造类专业专本衔接3 +2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模式等的设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制造类;3+2专本衔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2-0027-04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各地开始探索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工作。广东省教育厅从2013年开始探索专本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湖北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要求,从2015年开始启动了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要求参与联合培养的本科及高职院校,和相关合作企业共同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实施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高职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3+2专本衔接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它将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机结合,使职教体系在设置上趋于完善。3+2专本衔接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实践教学,教学的侧重点逐渐转变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3+2专本衔接教学更能凸显出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与普通专科相比,其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凸显出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2]。

现在的专本衔接工作都处于探索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还没有毕业,无法从毕业生的角度去衡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坏,只能从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是专科和本科院校两方,现阶段,绝大多数专本衔接过程中,专科从申报这项计划开始都是要依附于本科院校,再加上本科院校毕竟比专科院校高一个层次,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往往本科说怎么做专科就只能跟着走,而应用型本科转型时间也不长,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还在摸索阶段,因此很容易导致3+2专本衔接教育受到传统本科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容易将课程设置为传统本科教学模式,忽略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理论知识达不到高度,实践能力又无法胜任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内容。

特别是对于制造类专业而言,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类专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实现智能化和服务化,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必定也要转型升级,而普通专科的培养层次明显很难适应这种高层次的智能化和服务化的人才要求,而本科探索制造类专业转型升级也还是刚刚起步,也更偏重于理论教学,因此制造类专业的专本联合培养对于探索高端制造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職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一)五年一体化

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在办学时各有各的特征,随着3+2专本衔接教育的出现,将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了新的教学形式,在这样的协同教育模式下,对人才的培养方案应当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不能前三年是按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后两年按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前后衔接,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运用。具体而言,制造类专业的专科和本科的教学团队应当一起向毕业生就业需要从事的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实践工作者调研,或是直接邀请其对企业人才的需求结构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不同岗位对人才技能和素养的需求,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的五年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才是最为合理和科学的,不能自己仅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来进行设计[3]。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层面是提的非常多的词语,但是在本科层面可能就相对而言会少一些。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企业、脱离工作,不论是在专科教育阶段还是本科阶段,都应积极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因此3+2专本衔接教育在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下,应当将课堂理论教育与一线生产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对于动手能力要求高的制造类专业而言就更应如此,建立有效的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加强院校与第三方企业之间的合作,切实落实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从制定人才培养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再到检查评价人才培养方案都应由企业全面参与,根据社会发展中企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明确企业的制造类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不断完善相应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三)突出技术技能培养

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应当突出技术技能的培养,注重对课程的灵活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有机地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3+2专本衔接教学活动的开展相比专科教学,理论课程的深度应当足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本科教学,实践课程应当加大比例和要求,通过这样的方案,才能使学生在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制造类专业专本衔接3 +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首先就是要有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点在所有试点地区都体现得特别明显,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专科本身的培养目标就是技术技能型,因此应该是在专科技术技能型人才上的提升,广东就明确定位在高级技术技能型,笔者认为还是十分准确的。

在专科教学中,对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是相关岗位上高素质一线生产技能人才;在本科教学中,对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的是学生的可塑性。因此,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教育中,对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可以定位在既具备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4]。在对制造类专业人才进行定位时,同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集合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

(二)建立逐级递进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制造类在专科阶段的学习中,往往是第一学年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基本素质培养,第二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素质培养,第三年进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综合能力,能胜任相应岗位[5]。本科四年也往往只是在前两年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了增加。专本衔接之后,这种模式肯定要发生变化,在保证理论够用的情况下,强化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以制造行业相关证书的等级来明确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或者从能力发展阶段来明确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到熟练者,打破传统教学框架和教学结构,整合教学资源,重新筛选教学内容,建立逐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明确自身能力标准,灵活运用自身技能,解决相关专业问题,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三)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3+2专本衔接教育的办学应当立足于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个目标,让其毕业生能够服务于生产一线,当然3+2专本衔接教育也不能过分强调专科教育的应用性,忽略知识和理论的完整系统搭建。另外,不同经济区域对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当有所差异,课程体系也应体现出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实践体系方面,原来的专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各自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上都有自己的思路,專科的实践教学学时要求占到总学时的50%以上,而本科的实践教学往往是实验和集中实习为主,学时也相对偏少。对于专本联合培养,首先应当将实践教学更加强化,使其学时也应占到总学时的50%以上,其次在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上应当考虑相互的衔接和能力培养的递进,最后应当结合现在国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大校外实践项目的开发,将校内外实践融为一体。

(四)核心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教学开展过程中,针对岗位职业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在保证理论够用的情况下,应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课程标准制定中应注重理实一体化,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制造类专业尤其应注意智能化、服务化的产业发展趋势,这也是作为本科层次的毕业生最应该提升的部分。素养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公平公正、诚信友善、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合理有效开展案例教学法,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去,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改进人才评价模式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进行的,但是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片面,无法客观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基于此,3+2专本衔接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有效结合,按比例进行核算。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率、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正确率、课堂表现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日常的记录,确保成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6]。同时,专本衔接院校应当建立起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学生自身评价、家庭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建立起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站在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精准的评价。

(六)优化专本联合培养教学团队

不论是专科院校还是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当前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双师型教师要求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特别对于制造类专业而言,实践动手能力基本涵盖所有课程,学生对于实践动手的兴趣也特别高,因此要求专本衔接的教学团队中应当选择专科和本科中理论实践水平比较均衡的教师,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本科与专科的专业带头人还应合作协调教师、实验室、实训、企业等资源配置,确保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衔接贯通,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一体化培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当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建立逐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核心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改进人才评价模式和优化专本联合培养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12554

[2]刘慧娟. 高职与本科会计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课程衔接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90-92.

[3]闫 纲. 通信技术专业高职-本科“3+2”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山西青年,2017(13):38-40.

[4]王宗江,王成端,李晓波. 高职与本科软件工程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析[J]. 科教导刊, 2017(1z):36-38.

[5]卞 平,李爱萍,张 健,李 军. 制造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式研究[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32-35.

[6]鄺卫华,周 华,何 静.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36-38.

Research on the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me of “3+2”Linkage between Academy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Manufacturing Major

BIAN Ping1,LI Ai-ping2,LI Jun3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Shiyan,442000,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me of “3+2”linkage between academy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manufacturing major is subject to undergraduate academic system model.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views that the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me should be integrated design for five years,adopts the training mod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highlight the demand on technology and skill for talents. Finally,it raises some suggestions on design of target location,training mode,curriculum system,evaluation model and so on in the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me.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class;3+2 connection;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欢
专本技能型专科
新时代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学历教育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3+2专本直通”高职段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探究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数控技术专业专本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商务英语专业专本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