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2018-06-07 09:37杨生全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主体性阅读教学语文

杨生全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行为,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力求实现其有创意的阅读和探究式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健全自己的人文品格。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81-0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核心是教师,观念是关键。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识活动。所以,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就必须抛弃杂念,摆脱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

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想学的思想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语文兴趣浓厚,就会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

二、要注重个体活动,确保学生能学,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是主人,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庖。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活动实践,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活动,扩大个体活动的参与面。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必须做到两个到位。

1.个体活动过程要到位。在学生个体活动中,必须对学生的个体活动过程进行暴露,充分展示学生个体活动的过程,让各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其不但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并从中择优而选之。

2.个体活动的反馈要到位。个体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大,且各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为此,教师必须及时指导,相互间的信息反馈要到位。

三、要提倡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质疑应注意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置学生质疑与不顾,图形式,质疑后,教师“虚晃一枪”,撇开学生的问题不管,仍“按图索骥”,“你质你的疑,我教我的课”,质疑和教学分家;二是教师跟着学生的置疑问题跑,放弃了主导作用。正确的应该是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不同的处理,和课文重点无关的可在课后解决,内容简单和课文有一定关系的可适时解决;和课文重点,语言文字训练点有直接关系的则纳入教师的教学范畴,重敲猛打,直至人人释疑为止,在解疑中要打破教师独断的局面,有的可发动学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四、要调控激励机制,促学生愿学

學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确保,主体作用是否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他们的自信心如何,都和教师的课堂激励有直接关系。因为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调控激励机制,运用信息、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促学生愿学。

1.建立多层次的目标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教材的语言文字特点,制定适度而又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多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和获取知识的欣慰。

2.采用多种形式的竞争激励机制。初中生好动性强,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多种形式的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争取优秀成绩,发挥其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3.运用多角度的评价激励机制。一是进行分层评价,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二是个人内差评价,即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学生的所有特性进行比较。纵向评价则是对学生多个时期内的成绩进行比较。从评价中给其信心和力量。三是进行相对评价,以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参考对象,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激励,促学生愿学。

猜你喜欢
主体性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