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适应性测试在高职院校单招考试中的应用

2018-06-07 08:12刘祥孟丽娟吕薇祁英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应用

刘祥 孟丽娟 吕薇 祁英华

【摘要】职业适应性测试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人才选拔方式,构建多元人才评价机制的有效手段,推动了国家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满足了学生个人长期职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作者以山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职业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制度的建立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就职业适应性测试在高职院校招生考试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为什么测、测试谁、测什么、怎么测、怎么解释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职业适应性测试 单独招生考试 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山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专业适应性测试方案研究》(编号:2015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37-02

职业适应性测试作为近年来国家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测试呈现出多样化的姿态,如何提高测试组织的科学性、评价体系的系统性、评价指标的针对性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适应性测试应用于高职院校单招考试中的背景分析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 )对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山东省厅对推进招生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厅办公会明确了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时限。2015年出台《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指导意见》,要求自2016年入学的新生开始,报考高职院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

因此,根据国务院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和山东省教育厅的要求,山东省许多高职院校在单独招生考试中引入了职业适应性测试,展开了丰富的实践及理论研究。

二、职业适应性测试应用于高职院校单招考试中的关键问题

单独招生考试由各招生院校自行组织,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千差万别,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职业适应性测试的研究,精准把握测试方法、测试内容及标准。

(一)测试对象——测试谁的问题

测试对象界定为报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且不参加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根据山东省教育厅规定,自2016年入学新生开始,报考高职院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

(二)测试内容——测什么的问题

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含很多内容,但由于应用场合不同,有不同的强调要点。目前国内外职业适应性测试主要针对即将从业或已从业的对象开展,还没有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展。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无法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完成某项技术操作或项目,因此,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应将侧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潜质的考查上,从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和身体条件等五方面,综合考查考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发展规划,预测他们自身素质与报考专业(职业)的匹配性和适合度。

职业适应性测试无需考查以上全部内容,招生院校可以根据招生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选取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测试项目,确定测试指标。比如,在考查职业潜质时,财经大类可侧重考查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及资料处理能力;旅游、文化教育大类可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可侧重考查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空间判断能力等等。

(三)测试形式及组织实施——怎么测的问题

1.测试形式

职业适应性测试内容涉及职业认知层面和职业行为层面,无法通过单一笔试或单一面试测定,为提高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笔试的目的不是考查学生对高中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是纯知识性的测试,而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比如用图形推理测试题目考查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用主题写作题目测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采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心理测评量表;用專业介绍材料考查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了解。

面试的具体方法由招生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确定,比如幼教专业可采取唱歌、画画、跳舞等才艺展示的方法考查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机械制造专业可采取画图、组装器械等实验操作的方法考查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

2.测试的组织

职业适应性测试作为人才选拔方式,应按照国家考试制度及相关文件规定,对测试工作的组织领导、任务分工、制度建立、试题命制、保密措施、报名缴费、测试组织和成绩公布、争议处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除了常规考试应注意的问题之外,职业适应性测试还应该注重多方面、多主体评价。职业适应性测试涉及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潜质的评价,评价方法、内容及过程应多元化,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判,因此界定命题、标准制定、面试笔试评判工作应由高校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和高中教师共同完成。

3.测试的实施

首先,试题要标准化。笔试试题要内容丰富、符合测试目标与要求、题型结构合理、难度结构合理;应建立相应的试题库,有明确的考试说明、严格的评分标准、系统化的评分程序。面试也应建立相应的试题库,面试问题应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有明确的考试说明、严格的评分标准、精确的操作细则、系统化的评分程序,以保证职业适应性测试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其次,施测过程应标准化。学校客观资源有限、测试形式多样,学生数量多、地域范围广,职业适应性测试的实施过程凸显复杂化、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因此,应尽可能保证施测过程的标准化。比如监考教师的引导语应标准化,避免多余、越界的语言介绍;监考教师的监考行为应标准化,避免服装、肢体语言对考生的影响;考试环境应标准化,做到机器性能、环境温度、灯光亮度等一致;保证施测过程的标准化。

最后,测试结果解释应标准化。职业适应性测试应有可行、有效、特异及客观的测评指标,应既涉及生理指标,又筛选心理指标。测试的结果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经历等因素,不仅给予分数界定,还要给予合理性建议。一次职业适应性测试的结果并不能断定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招生考试中,应凸显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参考作用,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起,构建科学有效的立体评价标准,实现预测与评估的双向功能。

(四)测试结果及运用——怎么解释的问题

职业适应性测试属于选拔性测试,涉及测量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必须做好测试项目的选择和测试结果的解释工作,以保证测试的科学、有效。

在测试成绩认定与使用的过程中,应本着“发展”的观点予以评价。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应该反映学生现有素质与所报专业匹配程度,反映学生对将来从事某一职业适应性的强弱,并不代表有无。

在测试成绩认定与使用的过程中,测试成绩应包含2个权重。一是确定面试和笔试测试结果所占权重,防止出现以笔试取代面试或以面试取代笔试随意赋分的现象;二是确定学生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所占权重,鉴于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已经反映了学生素质对专业适应程度,而高中学业水平成绩与学生个人的专业选择关系不大,所以,两项成绩可设定各占权重50%,防止出现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相互取代的现象。

在测试成绩认定与使用的过程中,应考虑招生专业的要求来选定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和信息技术10科,而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则没有纳入高中学业水平统考,考虑到高职院校专业不同要求不同,故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可自行确定使用哪些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并对选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所占权重自行界定。

三、职业适应性测试在单招考试中的应用探索

(一)应用现状

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职业适应性测试的实践研究,涉及到各校的单独招生考试、退役士兵单独招生考试免费教育,比如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

在单独招生职业适应性测试中,各院校在测试内容上,重点选择试题库中能反映语言表达能力、空间判断能力、观察细节能力、书写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在测试形式上,有的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平台,有的采取纸笔测试,采取笔试面试结合的形式;依据测试结果,做好全面录取工作,成绩真实有效。

(二)应用效果

1.测试成绩

在滨州职业学院的退役士兵单独招生考试中,有56名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达到240分以上,在语言表达能力、空间判断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成绩突出,占测试人数的49.56%;有57名学生在书写能力、观察细节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偏弱,占测试人数的50.44%。在入学后的期末考试中,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前20%的学生期末成绩优秀。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与学生期末成绩呈现正相关。

2.应用效果的三方评价

职业适应性测试的实施,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的学生认为:在这次考试的时候,觉得题目很新颖,能够考查到个人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入学一年后的学生认为:自己一直对所学专业很感兴趣,入学后更加用心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也很好。

心理学专家认为:职业适应性测试是将心理素质测评应用到高校招生制度的有益尝试。通过对学生的职业潜质与发展潜力进行科学测查,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理性选择专业。同时,国内关于职业适应性测试的系统研究较少,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

教育评价专家认为:山东省职业适应性能力测试的应用是必然趋势,显示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合理、全面评价学生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基本遵循了取样、预测、施測的基本步骤。

四、结语

目前,相关专家对于职业适应性测试虽已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但测试方法、测试内容、测试标准等方面仍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职业适应性测试作为国家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试招生选拔制度的重要方式,是国家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种必然选择,同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应该加强对职业适应性测试的研究。如何从理论依据、结果解释、常模建立、标准设定等方面展开复杂、精确的长期研究,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职业适应性测试体系,以建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当前各级教育部门、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孟丽娟、刘祥、祁英华、吕薇.浅谈职业适应性测试在招生考试制度中的应用.新教育时代.

[2]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职业适应性测试指导意见.鲁教职发〔2016〕2号.

作者简介:

刘祥,滨州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改革。

孟丽娟,滨州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吕薇,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祁英华,滨州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

猜你喜欢
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