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开阔视野

2018-06-08 11:12肖剑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情境式教学数学教学

肖剑

【摘要】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谓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又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生动场景与教育因素综合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教育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提高数学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 情境式教学 合理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61-02

一、巧妙创设情境,亮出课堂精彩

(一)何为情境式教学

从概念上来讲,所谓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又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生动场景与教育因素综合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教育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情境式教学思想的产生源远流长,在我国和西方的教育史上都有这方面的记载。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的著名论断,以及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都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二)情境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提高数学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意义学习活动真正落实。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统一,把所学的知识放在问题中,以实际发展的观点去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本质的拓展技能。同时,良好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激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維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情境式教学的优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直观生动的数学情境,包含了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以及学生一些来自自己生活的数学体验,包数学问题巧妙的融合在了丰富的现实情景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假设各种解决方案,积极思考与实验,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已不再是机械式的训练,而是生命力的探索,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智能与思维结构。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数学学习主动性

(一)课堂中情景创设的误区

1.追求形式化的情境创设

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口算》,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夺红旗”。从每组中选出6名学生,进行接力赛。每名同学从教室的后方准备,然后跑到黑板面前,翻开写着口算题的卡片迅速写出答案。写好之后将手中的“接力棒”传给另一名学生。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爆发出来,一个个跑的气喘吁吁,兴高采烈。其它,没有参加的同学也在旁边助威加油,都希望自己小组的代表可以夺到“红旗”。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场面也越来越热闹。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

2.缺乏真实感的情境创设

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学校要组织学生春游,三(2)班有36人,分4人一组和6人一组,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近自然,去生态公园春游。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又说:考虑到生态公园游人较多,要事先分好小组。我们可以怎么分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有46人,分4人一组和6人一组,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春游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春游啊?”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环境。以上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握情境教学的内涵,或者是说将情境教学的内涵片面化了。另外,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还有表演等,也可以创设情境。但过多、过杂的情境,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选择合理情境创设的方法,激励学生探索新知

1.巧用故事,增加课堂教学趣味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难易适中,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2.利用教具,展示教材大环境

现代教育要依靠科技,多媒体课件是当今教学手段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上”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由七巧板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动物、房屋等物。让学生看图,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利用自己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了丰富多彩的图案。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能力。这样,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了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在情与景的交融中,在情感的愉悦中得以学习提高。

3.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自学环境

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激情是青春的一部分,有效的利用激情,是培养学生自学、分析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直接手段。在小组形成结论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竞争,形成自学互帮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提高。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的策略及其载体已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态势。综上所述,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只有呈现在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时,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理解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标准情境式教学数学教学
怎样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简述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