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的生命中成长

2018-06-08 09:27贾颖
戏剧之家 2018年10期

贾颖

【摘 要】在历届奥斯卡获奖演员中,除美国籍本土演员外,获奖最多就是英国籍演员。在世界各国演员中,越来越多英籍演员得到认可,其中一位年轻男演员,他的银幕形象和表演风格,让我们看到他不一样的人性魅力,他就是埃迪·雷德梅恩。

【关键词】演员的能量;修养;细腻与分寸感;埃迪·雷德梅恩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85-02

一、演员的个性化:化缺点为特点

第一次注意到埃迪·雷德梅恩,是通过电影《悲惨世界》,它改编自法国文豪雨果的小说。他扮演一位带领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法国青年马吕斯,在戏中,他领导人民反抗压迫,与冉阿让养女相识相爱,他执着勇敢,俩人爱情最终修成正果。埃迪形象并不出众,甚至与我在阅读小说时想象中马吕斯有差距。埃迪·雷德梅恩的外形并不强壮甚至偏瘦,五官也不精致,大嘴巴,脸上还有雀斑,这样的外貌在好莱坞众多俊男靓女里并不符合主流审美。但随着电影推进,我逐渐感受到能量升温与传递,他的气质与雨果笔下“他是个内热外冷,高尚、慷慨、自负、虔诚和勇往直前的青年”的马吕斯非常契合,他就像一杯醇美咖啡,愈久愈能品味到他深邃、淡然特点。他用自身魅力把我带入到马吕斯世界,以至于他脸上的雀斑,消瘦單薄的身材都为角色平添了几丝缺憾美感,想到了导演张暖忻曾说过:“纵观今日银幕,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们期待于电影明星的,不是漂亮的脸蛋,迷人的眉眼,而是具有鲜明个性,貌未必惊人而有巨大性格力量的演员。”我被他巨大性格力量所感染。这部戏让观众记住了这个有着忧郁眼神,脸上长着雀斑,并不帅气却充满魅力的英国男演员,中国的观众还亲切给他起了一个昵称——小雀斑。

二、生活经历:演员最好的老师

荣格曾说:“小的时候,做什么事能让时间过得飞快并让你快乐,这个答案就是你在尘世的追求。”的确,从小热爱表演的埃迪,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在英国伊顿公学读书期间,就已经多次参演舞台剧,终于在2002年出演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第十二夜》中首次担任主角。这为他以后走上更宽阔艺术道路提供了基础。剑桥大学毕业后,他没有按自己专业找一份足以让自己稳定富足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在酒吧打工,边工作,边到处演员面试。他坚定演员梦想,不懈努力,在接下来几年里,他在舞台剧方面小有成就,并先后凭借戏剧《Red》获得奥利维尔奖最佳男配角、托尼奖最佳男配角,开始慢慢进入大荧屏。

埃迪在《悲惨世界》里一展歌喉让人印象深刻,当马吕斯死里逃生,面对起义失败,同伴们陆续牺牲,他隐忍着泪水唱出了《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让听者泣下沾襟。埃迪的好歌喉,与他平日对声音注重和培养息息相关,声音除了台词运用,歌声也是演员为自己争取角色和塑造角色的利器。但其实很多演员都有好歌喉,为什么埃迪更动人?他不是利用他那优美浑厚的声线,卖弄娴熟技巧,而是用歌声表达角色,用音乐诉说自己心声,好的表演并不是堆砌繁琐熟练技巧,而应该让技巧与内心表达融合。

良好英氏教育背景让埃迪拥有不寻常魅力。从小接受古典音乐熏陶,对戏剧热衷,以及古典芭蕾训练等众多艺术滋养,始终让自己在艺术鉴赏上保持严苛高度。所以他会自然流露出一种贵族气质,犹豫孤冷,内心却又热情四溢,总让人想在他的眼神中找寻更多。

正如罗丹所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而他自然平和的性格魅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这需要演员在生活中时刻训练自己气质,提升自己审美,这些细节都会在演员塑造角色中有所流露。与此同时,也会拓宽自己戏路,不局限在自己本色和一成不变风格中。

三、寻求自己创作方法

埃迪初到美国时,他并没有因为自己优越条件而顺风顺水,而是一切重来。终有一天,他的教育经历以及从小积淀内涵帮助了他。在塑造各种伟人时,演员必须靠着自己平时文化积累和高度学习能力来驾驭角色。终于,他等来《万物理论》斯蒂芬·威廉·霍金这个角色,霍金是著名物理学家,想要演好这个角色,演员首先要了解他的学术与著作,作为霍金校友,埃迪的文化内涵帮助了他,许多枯燥的物理理论公式与概念,不是谁都可以用心拜读与理解,但是埃迪做到了。

其实最难并不是这些,而是驾驭角色人生体验。霍金本是一个正常人,因为患上肌肉萎缩症而全身瘫痪。表演难度已经不仅仅是调动自己所有情绪体验来寻找人物身体病痛共识感,而是要寻求逐步失去行动意识和肢体时,角色内心和身体状态,要在角色独特人生体验中,找到共识感,找到情绪递进,这对于埃迪来讲,需要将霍金各个人生阶段重新在自己心里经历一遍,才能慢慢寻做到表演真实与准确性,高层次的表演是一门生命学、人生学、人性学,将艺术创作当作一次生命表达,把自己整个创作过程看成一次生命历险,真正有生命意义探索,体验生命与生命关联,这无疑痛苦而艰难。加之电影拍摄特殊性,有时候需要背离时间顺序,调离拍摄,这就给演员内心线发展增加难度。为此,埃迪想到了自己的方式,他把每个时期霍金心理、学识、以及肌肉萎缩状态用科学方法编纂精分,装在自己iPad里,就像在撰写博士论文一样,这样方便自己在任何一场戏都可以精准调取出表演状态,就在这种“逼迫”下,这个不是专业科班表演院校毕业的演员发明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表演方法论。

《万有理论》放映结束后,他的表演感动了原型人物霍金,他对埃迪·雷德梅尼表演评价是:“在观看影片的一些时刻,看着雷德梅尼我就像在看我自己。”原型人物对自己认可,无疑是演员最大成功。埃迪也不负众望凭此片获得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演员奖。

四、细腻真挚表达人性

在得到奥斯卡金像奖后,埃迪又接到了一部改变他人生的电影——《丹麦女孩》。这次埃迪扮演丹麦著名变性画家埃纳尔·韦格纳。作为演员,他需要从正常的男性体征,慢慢转变,重新对自己身体认知,从内心对女儿身无限渴望,成功转变成女人。这样大跨度,对演员来讲,无疑又是一个与自己内心与人生毫不相同表演体验。

苏联电影大师普多金夫曾说:在戏剧可能性终点(指能否保持真实生活细微变化的魅力)正是电影的可能性起点……由于演员迫近观众,使观众有可能看出极细致外部表现——眼睛表情、含蓄微笑和难以察觉的手……电影教会演员以自然表现形式去表露内心状态,以及最微妙心理状态。”

埃迪扮演的画家埃纳尔出现第一个镜头,就从眼睛表现出与众不同眼神,那是不同于其他男性,却又找不出任何纰漏的眼神,眼神表演细腻,为后面埋下伏笔。

镜头一:埃迪扮演的埃纳尔手指慢慢抚过绸缎布料,就是这样一个抚摸,他将那种隐秘情感压抑,内心情感兴奋满足,面对现实挣脱不掉的惶恐,一一表现。之后埃纳尔压抑的欲望被点燃,毅然决然跑到镜子面前,撕扯掉身上所有束缚,注视着镜子中赤裸自己,疑虑面对着鏡子中自己,慢慢他开始抚摸自己肌肤,感受自己现有体征,手顺着身体一寸寸移动,慢慢滑动到自己私处,并将私处遮掩起来,镜中自己变成了自己想成为的女性样子,他双眼难以抑制露出了喜悦,接着就是对现实无限伤感,这几分钟镜头里,埃迪将人物的痛苦、雀跃、茫然、欣喜、悲欢离合在一个微小动作身体形态内展现出来,这不仅靠表演技巧,也是演员用自己生命在体验着角色生命。

镜头二:当画家穿上女装参加舞会时,他轻咬下唇,体态柔美、端庄,眼神娇羞,让人不得不相信这就是位美丽女子,此时他状态与电影初始那个西装革履明显男性特征的画家迥然不同;当他看见他心仪男人时,他的身体本能靠近,内心却是极其挣扎,刻意保持一种距离,眼神逃避与闪躲;当他自信走在街头,通过脚步节奏可以看出他兴奋与喜悦,对自己新身份不安,对未来憧憬,都在电影中他走过街道的长镜头里展现;当被人发现是男扮女装而被羞辱打骂,他抱着头在地上缩成一团,眼神特写让我看到的不单是眼角泪光,还有无尽伤感与绝望;当他因为要成为真正的女人,去做子宫移植手术后,他身体越来越虚弱,坐在轮椅上,牵着曾经妻子的手,他的呼吸平稳而安逸,手的力度掌控仿佛让我感受到了角色体温。此时他心里是幸福、满足,痛苦虚弱的身躯下,他在微笑着,眼睛里的泪水不是痛苦,更多是解脱。正所谓“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

前苏联演员乌里扬诺夫说过:“演员善于在个别形象中体现整个社会层次。能显露出蔓延的根系。作为创作者的演员还要在今天揭示出生活现有进程的因果关联,捕捉形象基因,即破译出具体性格和具体社会类型的遗传符号。”埃迪捕捉到了角色基因,成功破译出角色自身的身体机能在不同规定情境下该做出举动,用一两拨千金的巧妙力度,将角色各个阶段心理和情感状态细腻诠释出来。

埃迪曾说过,他不愿妥协。也许正是这种傲慢倔强的不妥协才造就了一个个闪着光辉的经典角色。但到底哪一个角色才是真正的埃迪·雷德梅恩?没有一个角色是真正的他,但每一个角色都注入了他的生命。演员与角色生命历程相互重叠,演员可以在别人生命里活出自己人生,演员不是任何人,又可以成为任何人,演员在角色生命中成长。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创作手册-苹果应该怎么吃(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09).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2).

[3]张暖忻.李陀.沙鸥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208).

[4] (苏)普多夫金.普多夫金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303).

[5]米乌里扬诺夫.演员的职业创造与职业[J].世界电影.198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