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湘西侗族地区“芦笙舞蹈”的调查与思考

2018-06-08 09:27陈芝均
戏剧之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保护思考现状

陈芝均

【摘 要】处于湘西地区的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属于典型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处偏僻,古朴浓郁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以及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无法原汁原味传承,甚至面临消失。加强对“侗族芦笙舞”为代表的老少边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有助于更好保护珍贵民俗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大进步、大繁荣。

【关键词】侗族芦笙;历史;现状;保护;思考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111-02

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最南端,是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之地。境内居住着侗、汉、苗、瑶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18.4 万,占总人口81.4%,侗族人口17.6 万,占总人口78.3%①。1954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侗族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侗族自治县之一。“侗族芦笙”是该县广泛流傳民间乐器,其传承面积约为全县面积70%,分布于各乡镇村落。2008年6月,“侗族芦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 年,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侗族芦笙)”,因其丰富独特芦笙文化,也使通道侗族自治县有着“全国芦笙艺术之乡”美称。

一、“芦笙舞蹈”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芦笙从唐代起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在当时,“芦笙节”以芦笙为主要表现形式,已经成为这些地区民间相当盛行的文化活动,深受百姓喜爱和欢迎。②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述:辰州、靖州“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农闲时,至一二百人为曹,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明朝邝露《赤雅》载:峒亦僚类……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靖州直隶州志》(道光版·卷十一)载:“侗每于正月内,男女成群,吹芦笙各寨游戏。彼此往来,宰牲款待,曰跳歌堂,一曰皆歌。中秋节,男女相邀成集,赛芦笙,声震山谷。” 清代《小方斋舆地丛钞》记:“苗(侗)之未娶者曰罗汉”“皆誉插鸡翎,于二月群聚歌舞”。以上记载,都可以知晓侗族芦笙舞概貌。

现在,该县每年都会举办以芦笙表演为主题的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继续传承、推广这一极富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二、“芦笙舞蹈”的表现形式

“芦笙舞蹈”主要以芦笙为伴奏乐器,并围绕着芦笙跳民间舞蹈,这是通道侗族多种民俗活动重要内容③。它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较为“专业型”,多表现为独吹、独舞,在人们生产劳动和动物形态动作中获得灵感,且具备一定难度。其表演形式有鱼跃式、采花式、盘龙式、斗鸟式、赶虎式、猫旋柱式、拌草式、鹰翔式、滚车式等。二是较为“业余型”,主要表现为吹芦笙自吹、舞蹈者独舞,大号芦笙在表演过程中占据正中央位置,年轻女性以此为中心,用提油灯,摆手帕、打花伞形式围成一圈,或进或退,膝部屈伸变换动作,合着芦笙节拍舞蹈,一群男子手握小号芦笙在姑娘外围边吹边舞,舞者们按照一定舞步要求,不时交换位置,场面壮观,气势非常。

此外,“芦笙舞蹈”还散落在各种时节④。如农闲时节侗寨会集资制造芦笙,集会研讨芦笙曲目;每逢节日或是家逢喜事,亲朋好友、街坊邻里也会组成芦笙队伍,载歌载舞,抒发情感。每年正月,大家都涌上街头,以芦笙为媒,行歌坐夜。把欢乐、和谐、互助、友好氛围推向极至。

2016年1月15号,就“芦笙舞蹈”如何进行具体表现论题,笔者专门赴通道芋头古寨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土生土长擅长唱侗戏、吹芦笙侗族老伯,也观看了村里民间艺术团实景表演,使我对“芦笙舞蹈”有了新感触。

(一)图腾崇拜鲜活体现。侗族人民认为万物有灵,信奉自然崇拜和种类繁多图腾崇拜。崇拜自然对象主要有天、地、日、月、火、树木、稻谷以及牛、鱼、龙、鸡等。在侗族“芦笙舞蹈”中都能找到图腾影子。

(二)体现丰收渴望与喜悦。侗族“芦笙舞蹈”更像是一种仪式性舞蹈,因为在古代,播种前或是祈求来年丰收,以及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都会用芦笙来起舞,所以每到农历立春以后,侗族人民就会穿起节日盛装,由寨主主持祭祀,然后跳起芦笙舞,再进行新一年春耕。

(三)发展形式不断演变。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芦笙舞蹈”功能发生转变,形式出现变迁。它已不完全是祈求神灵祭祀活动或表达稻谷收获后喜悦,也逐步发展为由侗族男女青年参加求偶、自娱舞蹈。也是侗族人民迎接尊贵客人仪式之一。每当村寨有贵客到来,寨子里村民就会身着侗族盛装,女生唱拦门歌,男生头缠白色头巾,两侧分别插有银首饰和野鸡毛,上衣背褂绣着各种图案,下着红、黄、蓝、绿、白等各色布条裙子,裙子下摆系着鸡毛,脚套白袜,穿着正式芦笙服在宅门两侧舞起迎宾芦笙舞。

在芦笙舞起舞时,所用芦笙种类也发生变化,除会用到大、中、小号芦笙,还出现地筒在芦笙队中,充当着低音重要角色,由女性长辈来吹奏。与芦笙舞队搭配女子除了手持侗帕、缀有绒球红伞外,还佩戴斗笠、鱼篓等劳动用具,随芦笙乐曲舞蹈。许多芦笙队女芦笙手一改传统模式,与男子一同吹奏着多声部芦笙曲,共同舞蹈。

再者,芦笙舞线路也有别于传统芦笙表演绕圆编排,融入了队形穿插,有了新调度,在视觉上呈现出丰富多变,观赏性更强特点。

现在侗族芦笙舞较传统芦笙舞形式更丰富多彩,观赏性更强,但其主要动作特征和风格特点却没有改变:在脚尖点、膝盖颤、胯部扭摆。“吹笙前俯、身蹲摆,左旋右转膝盖拐”动作特点和“沉、韧、稳、颤”风格特点仍十分明显。

三、对当今“芦笙舞蹈”思考

“在一些原有经济形态与生产方式并未有大改变的民族或地区,由于文化活动内容和手段多样化,而使传统生产性民歌、歌舞实用性、功利性消失,并向艺术性、娱乐性转化。”⑤虽然该县致力于侗族“芦笙舞蹈”保护和开发,也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目前在侗族“芦笙舞蹈”保护传承和开发上还存在严重不足,旅游开发对传统民俗破坏、政府体制不顺,投入不够,地方人才缺乏,严重地制约着以“芦笙舞蹈”为代表的侗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

(一)人才危机日益加剧。受经济浪潮冲击,大部分年轻人都脱离自己文化土壤,外出打工谋生,加之对挖掘、培养、任用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力度不够,与芦笙相关表演规程和表演技巧等,都面临脱离原生态甚至濒临消失危机。

(二)民族意识日趋淡薄。受政治、经济、教育、现代传媒等外界强势文化影响,侗族地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认知和认同日趋淡化,部分侗族民众已经不熟悉本民族文化习俗,对于“芦笙舞蹈”认识和了解已越来越趋向陌生化,这就更谈不上如何深层次思考继承和保护本民族原生态文化。

(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主要因为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也沒有自身规模化经济产业支柱,发展滞后,加之上级资金支持力度有限,仅依靠民委系统民族工作经费、发展资金、教育补助资金“三项经费”支撑,没有单列专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经费,造成“芦笙舞蹈”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举步维艰。

(四)保护和开发有待规范。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虽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但由于缺乏科学长远规划和开发盲目性,相关法律规定还不够健全,造成个别文化产业开发商只注重商业利益,违背传统民俗和传统文化发展规律,没有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关系,在处理民俗文化商业化运作与“芦笙”文化原生态保护关系时,往往顾此失彼,使得一些原生态传统文化在开发与发展中变味,丢失民族唯一性,与苗族芦笙不予区分,乱加运用,让少数民族文化慢慢失去它本有民族属性。

目前,以“芦笙舞蹈”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面临前所未有危机和挑战,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实现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保护双促进、共繁荣,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研究课题。针对现存不足,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⑥:

一是加强“芦笙舞蹈”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由政府牵头,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机构,上下联动,群策群力,统筹进行开发与利用。如成立“芦笙舞蹈”专门研究与开发机构,明确具体人员,划拨专门经费,积极营造浓厚民俗文化氛围,搭建民俗文化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与“芦笙舞蹈”相关民间艺人、技艺传承人按自己意愿和方式,开展传承与保护工作。

二是依托丰富侗文化资源,在现有“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遗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并把“芦笙舞蹈”作为重大单项纳入其中,大力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不断优化“芦笙舞蹈”发展与环境保护,使其生存土壤更加肥沃。

三是全面系统抢救、挖掘和整理“芦笙舞蹈”文化。主要为抢救、挖掘和整理出版一批与“芦笙舞蹈”文化相关书籍,引起社会重视及本民族高度关注。创作一批优秀“芦笙舞蹈”文化影视作品,对芦笙节、芦笙舞等民族原生态文化影像记录。积极推进“芦笙舞蹈”进课堂,从学前教育阶段抓起,围绕“芦笙舞蹈”开发系列体育、音乐、舞蹈和德育类课程,在进行本民族文化普及同时,强健体魄,丰富思想,传承技艺,加快推动特色产业文化发展壮大。

四是打造富有民族特色舞蹈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举办形式多样大型节会活动,诸如举办“中国侗族芦笙艺术节”“芦笙舞蹈”研讨会,以“芦笙文化”为中心民俗之旅考察等一系列交流平台,举办“芦笙舞蹈”大赛,吸引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观光游客和采风者。

注释:

①《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②湖南“非遗”保护中心.芦笙,侗族乐器之王[J].民族论坛.2012(1).

③王定兴.怀化地区侗族芦笙舞[J].怀化师专学报.1992(11:4).

④彭蔚.从通道芦笙节看侗族芦笙舞的嬗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2010(5:31-5).

⑤⑥吴文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通道县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13(08).

猜你喜欢
保护思考现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