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8-06-08 09:27郭晶
戏剧之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高中

郭晶

【摘 要】高中文言文作品具有教育教学价值,并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之一。但高中文言文教育教学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教师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成为突破教学困境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165-02

一、高中文言文作品蕴藏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其中共有39篇文言文,主要体现了以下传统文化内涵。

一是深邃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担忧,他在诗中描绘了“哀民生之多艰”的现实社会、抒发“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爱民之情。《离骚》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四言句式,借助花草比喻各种事物进行抒情,学生能在参差错落的句式中感受到屈原被放逐时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是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孟子·离娄上》中系统论述了“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的民本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他提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深刻见解,指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从而得天下。《孟子》中的“仁政”思想对后世民本思想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三是崇尚报恩尽孝的精神。在《陈情表》中,李密真情流露,“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应报祖母的孝心,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读之令人动容。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如何报恩与尽孝。

四是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君子要懂得自强奋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指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历史上的圣贤若非磨难之中自强不息,便不可能有流传后世之文章,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自强奋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载体。

五是远离世俗的淡泊精神。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远离官场之后舒心与愉悦的心情。庄子的《逍遥游》追求“知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崇尚一种淡泊自由的人生观,同样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格境界。

六是胸怀广大的包容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感人至深。蔺相如为了国家安危,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包容了廉颇的无礼傲慢,这种万事国家先的情感让廉颇幡然醒悟,遂“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个被称为“将相和”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美谈,更是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和以大局為重教育的好教材。

二、高中文言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语文教学涉及教师、学生、课标等方面,文言文教学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师专业水平不足。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往往会产生教学“盲区”,降低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讲授《归去来兮辞》一课,有的教师在整体解读上把它定义为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有的解读成陶潜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这两种都合理,但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讲,教师讲授《归去来兮辞》要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因为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1],教师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才能正真理解文本,达到言之有物、教之有益,这就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澜教授曾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难有很高的教育质量。”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实现我们的“教育梦”的重要环节来抓。[2]教育改革在本质上也是教师自身的改革,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与素养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与学生实际脱节。教育的本质是“回归生活”,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但是其写作的时代与今天相隔甚远,字面上很难理解,教师往往忽略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知识。在2014年第二届两岸中华文化特色活动课观摩研讨会教学展示课上,黄金萍老师在讲授《<大学>节选》的过程中经常联系现实生活,很好地拉近了学生和文言文文本的联系。黄老师用所在学校的图片引入主题,教学过程中引入校歌中体现的《大学》精神,减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最后让学生将课前在网上搜集到的与大学相关的材料展示出来,学生有指出校园的主塑像的;有指出学校的“格致楼”的;有向老校长学习的……黄老师的课让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达到很大程度上的融合,体现了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黄老师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

(三)重“工具性”轻“人文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当前教育太过于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教育,轻视了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教育。教师把语文教学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这似乎就是语文的目标,但是激烈的社会竞争、不断创新的现代社会,会产生众多新职业,随之淘汰旧的职业。如果语文教育只停留在学生职业准备上,未来的学生很快会被社会淘汰。在21世纪,我们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面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困境与难点,以下有些共通的教学方法可供参考。

(一)教师要善于与编者作者对话。语文教师联系着教材、作者、编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认识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第二,具备实际社会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生存能力;第三,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能够为社会尽力。

语文教育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必须建设好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要素——教材。教师作为语文课程的组织者,不仅要寻找教材中的显性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自觉挖掘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教学内容。而在现实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文言知识和常识的教学,加之文言文又距今天学生的生活很远,“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寻找文本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连接点,发现教学中的创新之处。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诵读理解。诵读不但是眼和心的活动,它是眼、耳、口、心四者结合的活动,叶圣陶先生有言:“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深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要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4]文言文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诵读《离骚》,第一遍标注不懂的字,第二遍、第三遍熟悉文本;第四遍、第五遍找到诵读的节奏感;第六遍、第七遍熟练诵读;第八遍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屈原的经历,进而开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味屈原放逐仍忧家国的爱国之情、“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赤胆忠心;第九遍、第十遍,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离骚》和之前学过的同类文章《诗经》进行对比,寻找不同之处。

教师进行总结:《离骚》选择的是楚地的方言和调式,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形式,体现着楚地的文化和礼仪。楚地盛行祭祀之禮、充满神秘色彩,故而屈原笔下的《离骚》想象奇特、浪漫诡谲。

又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每句的末尾均有一个语气词“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通过诵读“也”字的感觉,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达到一种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感。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文言文由于使用古代的词、句、语法等,与今天普及的白话文有着很大区别,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课堂有必要创设一个适于高中学生了解、认识文言文的文化环境,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小见大,品味中国文言文之美。例如教师在讲授《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此篇课文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五分钟,学生给学生讲课会将大家的目光集中到本堂课的内容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尊重历史与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剧本这一形式改编文言文,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范增、樊哙、项羽以及刘邦等角色,在课时充裕的时候当堂表演,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文言文虽不是普通民众使用的日常语言,但是自1923年以来众多语文教科书中都有它的身影,文言文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一直担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文言文的稳定性,超越了时间空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848.

[2]廖晨宏,罗展鸿.习近平教育思想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6):3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内部资料,2016.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9.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高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