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岁时文化的内涵及演变

2018-06-08 09:27何晓芳
戏剧之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演变内涵日本

何晓芳

【摘 要】本文以端午节为例,研究日本岁时文化的内涵并剖析其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意义,以期引起更多人关注岁时文化,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对日本端午节的内涵、保存方式和演变的研究,也为保护我国源远流长的岁时文化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日本;岁时文化;端午节;内涵;演变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220-03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可是,包括岁时文化在内的大量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消失的风险。这提醒我们,要保护好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否则,我们就成了历史的罪人,愧对后世子孙!但如何保护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日本三重县伊势市有供奉日本皇室祖先神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是每个日本人在一生中至少要去参拜一次的地方,所以这里被称为“日本人心灵的故乡”。笔者曾在伊势市的皇学馆大学访学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看到了伊势人举行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年节活动,深深体会到了日本人保护传统文化的热情。毋庸置言,中日在传统文化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又同属传统农业国家,在岁时文化方面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历史上,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谓妇孺皆知。而现在,很多岁时文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却能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日本人对岁时文化的态度和做法,对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岁时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岁时”就是时间、岁月;狭义的“岁时”就是指与本民族的生活和文明相关,被赋予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而“岁时文化”也就是以“岁时”为中心,富含着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各种活动与意识的总和。[1]我们的祖先在六千年以前就确立了农耕社会的格局,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过程中,时刻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感知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为基本内涵的岁时文化。

日本和中国是邻邦,虽是岛国但农耕文化在其传统文化中占着举重轻重的地位,加之日本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实行“拿来主义”的国家,在中日交流中,把中国的岁时节日带回本国,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并融合其固有的岁时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数量庞大的岁时节日,在全国性休息的法定节假日外,各地还有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节日,如笔者所在的伊势市就有皇学馆大学的仓陵祭;伊势湾还有牡蛎节等。在日本,还仍然保留着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已经消失的节日,如春分节和秋分节。当然还有一些从中国传入、已经日本化的岁时节日,很典型的节日如端午节。

二、日本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并已经日本化,是日本人的重大传统节日。据《续日本后纪》仁明天皇承和6年(839年)五月条称:“乙酉,是端午之节也。天皇御武德殿,观骑射。”这是日本文献典籍中关于端午节的第一次明确记载。[2]另据《日のなるほど歳時記》,端午这一民间节日是从中国传来的五节句,即包括端午在内的五个传统节日之一。[3]在古代中国,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为避讳“五”,五月五日改为端午,人们在门口悬挂艾蒿人形、饮菖蒲酒驱魔避邪,这一端午节的习俗,是在日本的奈良和平安时代,传到日本的。[4]当时,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很多留学生回国后历任中央或地方官员,他们在文化上施行礼乐教化,由他们倡导的端午习俗,自然对民间节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很多民俗文化包括端午习俗传入日本,端午节日习俗首先是在皇宫和日本贵族中流行,后来逐渐流传到庶民百姓之中。几经流变,直到1948年7月,日本政府才制定了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改为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法定节日。

三、日本端午节的保存方式

(一)挂菖蒲、插艾蒿。在日本,人们插菖蒲和艾蒿除了防蚊驱虫、祛病除邪之需,还有祛除火灾之美好期盼。日本属岛国,多火山地震,出于防灾目的,住宅多为木质构造,木房虽抗震性能好,却易发生火灾。而菖蒲为水边最早萌发的草本植物,有“水草之精英”的美誉,在五行中水能克火,民间认为把其悬挂在屋檐门口,自然就有防火之功效。

(二)饮菖蒲酒、入菖蒲浴。端午时节,恰逢日本连绵多雨、湿热难捱的梅雨季节,为驱毒祛病,人们在端午节时喝菖蒲酒,并用菖蒲浸泡入浴。日本民间认为,菖蒲有解毒的作用,以菖蒲入浴,可驱毒祛湿,有强身之功效。所以,端午节在日本又叫“菖蒲节”。

(三)吃粽子、柏饼。日本的粽子,是从中国传入的。起初作为贡品,后来被用作端午节的时令食品流传至今。日本的粽叶有白茅、竹叶、蒿叶等,所以,日语里又称粽子为“茅卷”。在日本,人们包粽子的米是磨碎的米粉,而不是糯米。吃柏饼兴起于日本的江户时代后期,即17世纪40年代。所谓柏饼,就是用槲树叶包的一种带馅的年糕。日本自古有用槲树叶盛放贡品、供奉神灵的传统,所以槲树被认为是神木。此外,槲树的特点是,越冬之后,新叶不长出,枯叶不会落下。他们认为,槲树叶不仅神圣,还有新旧交替、绵延不断的深意。武士阶层重视家庭传承,于是吃柏饼就成了武士们过端午的习俗,蕴含着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家族绵延不断的祈愿。之后,流传民间至今。

(四)家有男儿,挂鲤鱼旗。所谓鲤鱼旗,是以很轻的布、纸或者是无纺布缝制成鲤鱼模样的旗幡,有的长达两三米,颜色鲜艳,上绘鱼鳞状图案。日本端午节挂鲤鱼旗的习俗也产生于江户时代,一般限于有男孩子的家庭。有的人家不分男女,挂出与家庭成员人数相应的鲤鱼旗,让全家人也沾下节日的喜庆气氛。日本端午节的这一習俗,来源于中国“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在日本,这个民俗故事象征着一种坚忍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人们挂起鲤鱼旗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力争上游、坚忍不拔,盼望他们将来建功立业、出人头地。

四、日本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一)驱毒避邪,祈求吉祥。在平安时代,宫廷举办的节俗活动非常隆重。每到节前,天皇降旨迎端午,各地组织采办时令物品进献宫中。届时,宫中遍插菖蒲,张挂香囊,编织菖蒲冠进献天皇。天皇还要在宫中设菖蒲宴,官员头戴菖蒲冠,饮用雄黄酒,吃五色粽子,这是因为当时从贵族到庶民都认为插菖蒲、饮雄黄酒、吃粽子可以祛除恶魔和瘟疫。

在当今的日本,每逢端午临近,人们就在屋檐下挂菖蒲;孩子洗澡时,头上缠绕菖蒲叶;妇女还会将其作为钗头挂在头发上。这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就有“君似菖蒲草,我身是水菰。溪边常并茂,永不别菖蒲。”这样优美曼妙的句子,可见日本人对菖蒲的喜爱。

(二)骑射之仪崇尚武力。在平安时代,端午骑射由礼节性的活动进而演变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庆活动。骑射之仪,是天皇在武德殿观看府军骑马射箭的仪式,赛事在五月三日至六日间进行,参赛马匹由亲王公卿们进献。骑射结束后,获胜一方向天皇献舞谢恩,失利一方则将马匹献给天皇。除了宫廷骑射之仪外,贵族们还要在私宅举行,宫廷和贵族们如此大费周折,其目的就是为了以武安邦,倡导文武兼备之风尚。皇家在端午节日举办的骑射活动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士农阶层也争相效仿,组织男孩子竞技比武,逐渐演变成了祝福健康成长,渗透着武士精神的男孩节。

(三)鲤旗飘扬勇敢无惧。从中国传入的端午节,逐渐与日本的固有习俗相融合,演变成了一个全民庆贺的男孩节。日本人为什么对鲤鱼旗情有独钟呢?因为鲤鱼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做人要像鲤鱼一样镇定自若、勇敢无惧。它象征着勇敢无比、临死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个寓意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鲤鱼离水后,几乎没有任何挣扎,就算身受刀伤也依然不动,这种从容就死的凛然态度,深受武士阶层的赞赏,因为他们崇尚镇定自若献出生命的勇敢精神。为什么家有男孩就要挂鲤鱼旗呢?这和日本古代重男轻女有关,女孩嫁人改随夫姓,男孩子才能传宗接代,是家族延续的血脉。如果新出生的男孩和祖先有几分相似,更被认为是先人转世。挂鲤鱼旗和盂兰盆节挂灯笼招引祖先灵魂回家是一脉相承,鲤鱼旗也就有了招魂旗的作用,只有得到祖先的神灵庇护,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当然,在中国文化中,鲤鱼是吉祥和勇敢的象征,但这种勇敢是取自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坚定信念和奋力一跃的决然态度。鲤鱼,在中国象征着幸运与生机,在日本却象征着痛苦与死亡,其文化内涵迥异不同。

五、日本端午节的演变

中国的端午节虽历经几千年文化的洗礼,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日本的端午节演变之大已经与中国的传统含义迥然不同,日本人没有停留在引进和模仿上,而是融合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进行创造革新,使之成为适合本民族需要的新文化,进而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服务。

(一)文化内涵的演变。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决定了日本人必然要按照本国的文化特征,对外来习俗进行改造和创新。如菖蒲,在中国被酿制成菖蒲酒,在端午节饮用,以禳毒气,预防夏令外感病。可是菖蒲到了日本,在端午节中却扮演着特殊地位。因菖蒲外形上尖下宽,其状似剑,加上菖蒲的日语读音与汉字“尚武”的读音相同,于是,菖蒲便成了端午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圣物。

过节时候,有男孩的日本家庭,要在家中搭设一个专门摆放端午节物品的三层展台,最上层摆上武士的头盔、铠甲、倭刀和弓箭;中间摆上武士人偶;最下面摆放在菖蒲酒、粽子和时令糕点。在日本主流社会精英的引导和推崇下,加上广大民众的生活实践,端午节也就渐渐成为一个受武士阶层推崇和青睐的“尚武之节”。[5]节日文化内涵的更易,表达了武士阶层希望自己的子嗣出人头地,武运绵延。

以纪念志士,避恶求祥为目的的中国端午节,经过日本社会的长期改造,最后却演变成了武士阶层炫耀武力的尚武之节。中国端午节东传日本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内涵,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6]由一个祭祀先贤、祛病辟邪的节日演变成了儿童节,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外来文化进行学习和创新的民族特质。

(二)仪式和习俗的演变。日本人虽然吸收了诸如挂菖蒲、插艾篙和雄黄酒这些重要的节日内容,却也舍弃了贴钟馗像、挂纸葫芦和系五彩线等中国端午的节日习俗。在我国,贴挂钟馗像是为避邪捉鬼;挂纸葫芦是为吸家中毒气;系五彩线也是为除灾避邪。这些都是源于道教的民间信仰,在日本没有道教信仰基础,节日习俗自然被有选择地吸收[7],就不足为怪了。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南北方大同小异,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佩香囊等。日本的端午节却演变成了装饰雄壮的头盔和武士偶人、吃柏叶年糕、在浸泡有菖蒲的浴池沐浴等。在中国,包、食粽子,表达了人们祈求“宗子”,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美好心愿[8],而日本人在端午节包粽子,仅仅是作为节日的美食和亲友间互赠的吉祥物,和传宗接代的愿望没有丝毫关联;龙舟竞渡也不是纪念屈原,而仅仅是一种游乐活动而已。

中国端午节的仪式和风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而日本的端午节由于社会主流精英的推崇和改造发生了颠覆性改变。端午节在日本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性,迎神祭神的招幡演变成了鲤鱼旗,纪念先贤志士变成了“尚武”的男孩节,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武士阶级按照自己的伦理道德进行了再改造。[9]

(三)由恶月到吉月的转变。端午节,自隋唐从中国传到日本,每逢旧历五月五日,从日本皇宫到民间,家家忙着挂菖蒲、饮雄黄酒、戴菖蒲冠、吃粽子,进行镶灾避邪,是个“恶月”。但到后来,演变成受武士青睐,屋外高悬鲤鱼旗、室内摆放供奉武士人偶和甲胄的男孩节,日本政府还在二战后,把端午节确定为全国性的法定节日,这样端午节就完成了蜕变,由驱毒禳灾的“恶月”转变成了举国共庆的“吉月”。

六、结语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农村,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对岁时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对岁时文化的感情也越來越淡了。于是,如“上巳节”“社日”之类的节日习俗正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逐渐遗忘,成了旅游风景区里面博取眼球的表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正被“商业化”和“洋化”,过节气氛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冷清。

在“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或许这是每个国家都会遇到且不能回避的问题。[10]笔者在日本亲身体验到,虽然日本人也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但是,如“端午”“七夕”等受中国影响的传统节日,他们依然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日本人把外来的“洋节”消化吸收之后变成了自己的节日,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改变着这些节日的内容形式,这大概也是日本岁时文化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吧。从日本的端午节等民俗活动中,不但能深切感受到中国岁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感触到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与国内一些人对岁时文化漠然视之相比,日本人对一些源于中国,已经本土化的岁时文化高度重视,并且充满热情。

2005年11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居然被韩国申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授权,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1]消息传来,举国哗然,令人震惊。这一事件提醒我们,若再忽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恐怕将有更多的节日被别国抢注。因此,我们不但要加强立法,提出具体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服务于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的时代主题。[12]在实践操作中,一方面要利用岁时文化中传统文化精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建设文化强国服务;另一方面要去糟取精,移风易俗,在保护中进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开城.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岁时文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4.

[2]马兴国.千里同风录中日习俗交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17.

[3]大木纪元.日のなるほど歳時[M].KKロングセラーズ发行,2000.

[4]新谷尚紀(监修).日本の暦と年中行事和のしきたり[M].日本文艺社,2007.

[5]钱展.探析中日两国“端午节”的异同[J].现代交际,2011,(5):72-73.

[6]张建芳.论中国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10,31(7):53-55.

[7]王秀文.从端午节看中日文化交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6):85-86.

[8]关童.端午新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8-10.

[9]刘辛欣.中日端午节的比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6):41-42.

[10]王永亮.电子书传播文化平台探索—以亚马逊Kindle营销为例[J].出版广角,2017,(21):60-62.

[11]孙正国.端午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2]王永亮.跨文化传播的症结及其消解—基于我國五套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配置之检视[J].英语广场,2017,(09):73-76+80.

猜你喜欢
演变内涵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黄金时代》日本版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