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2018-06-08 09:57黄云婷薛习
党史文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日益增长初级阶段矛盾

黄云婷 薛习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的重大判断,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把握,也是谋划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變化,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新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很重要

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若要成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这既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更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所得出的深刻结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矛盾全局,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九大召开前, 我们党对于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结论性判断曾有过三次。

第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当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社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

第二次是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八大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坚持得不够明确和牢固,甚至还经历了一些曲折,这给国家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更是提出,“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些误判给当时脆弱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第三次是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此前,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转折,反映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就是重回八大的有关表述。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正式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与八大的表述存在两点变化:一是不再从国家发展层面讲“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二是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改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两处改动,既继承了八大表述的本质内容,又反映了当时国情的某些变化,也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表述的内容更为集中、更为凝练。

此后,历次党代会都重申了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同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从十六大开始,在重申社会主要矛盾时,先是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发展中所呈现出的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然后在社会主要矛盾前面加上“仍然是”,或者在后面缀上“没有变”。这是因为,十六大提出我国“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从那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主要矛盾确实隐含着将来会出现转化的可能。

从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算起,至今已有62年。从1981年作出历史决议算起的这近40年间,我们党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并坚持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飞跃,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所以说,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顺利与否,同我们是否能够正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段新论述,精辟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原来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这种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当然需要及时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这是有充分现实依据的。

一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因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比如,我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高铁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工业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大量过剩。这充分说明,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表述已经不符合实际了。

二是,“物质文化需要”的表述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随着人民生活状况的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2016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3616元、12363元;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2017年的只有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2016年达到42.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5年达到76.34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都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这表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

三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新表述,找准了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这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问题造成或派生的。

所谓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这说明,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既要从全局上解决生产力布局不平衡问题,也要解决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体现,但不是全部。只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推动国家各方面发展,实现平衡发展、充分发展,才能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城乡区域发展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在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发展水平已经和西方发达国家差不多,有些方面甚至超过它们,但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从收入分配来看,虽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已经处在中等偏上行列,绝大部分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而且有几千万人口还没脱贫,城市还有很多困难群众,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帶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主要根源。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我们就必须下功夫去解决它。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

如何理解主要矛盾的转化没有改变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一论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对于十九大报告中论述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仍起重要作用,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初级阶段的唯一条件。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从来都不是单纯从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因素来看的,而是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来看的,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延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而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作出修改,就是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这一特点。

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这就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要更好地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们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一是,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事业发展的长远角度进行思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要坚持从全局的高度进行思考,使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引领和指导作用。要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思考,充分认识这一新表述要管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概念,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工作导向,有很强的历史适应性和时间张力。

二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应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确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是,着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是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党和国家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核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安全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发展战略,提出符合人民愿望的具体发展目标,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深刻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如同党的八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具有重大意义一样,党的十九大作出这一新判断新表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起到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黄云婷系江西警察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猜你喜欢
日益增长初级阶段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巴斯夫改进凹凸棒土添加剂供应 满足各主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
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