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2018-06-09 02:52刘芳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司马迁项羽德育

刘芳

摘 要:“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揭示了语文教学和德育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性的、渗透性的“润物细无声”式的德育,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

案例开展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高中阶段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中学时代读的书,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他们的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很大程度上是受阅读的书籍影响的。

在校期间,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材。语文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的通过教材将德育渗透与教学目标巧妙结合并落实到位呢?浙江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思想教育,是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而这也是对“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的内涵最精辟地解读,它揭示了语文教学和德育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的课题。

实施过程:

《鸿门宴》是《史记》中流光溢彩的文章,在刀光剑影下、错综复杂的重重矛盾中,“史圣”司马迁运用如椽巨笔,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塑造了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一系列最具永久魅力的人物形象,他的人文情怀在这部巨著中的体现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

一、切入文本的环节,在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中渗透德育

介绍作者、作品环节设计不应仅仅立足于满足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还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德育渗透点一:司马迁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对历史真相探根溯源。他寻访过大禹遗址,凭吊过屈原故居,瞻仰过许由墓,参观过春申君的宫殿,考证过刘邦发迹之地,还拜访过萧何、曹参等人故居,并且听故老讲述楚汉相争时英雄、枭雄的轶闻逸事。壮游的经历,不仅使司马迁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更激发了他对传统文化极其深厚的感情,方能下笔千言写下鸿篇,铸就信史照尘寰。

以此引导学生确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念,平时广积累,下笔如有神。不仅要读圣贤书,还要关心窗外事;关心时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做死读死记的书呆子,要做胸怀天下的有为青年。

德育渗透点二:司马迁能立恒志,完成“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史记》,开创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立志,让司马迁开创先河;是理想,让司马迁立下无人比肩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梦想确立的重要性,梦想是一副隐形的翅膀,助力人生,成就未来。

德育渗透点三、面对最残酷的宫刑,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但他没有怨天,更没有恨地。他深知生与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毅然选择“以生践志”。我适时引导学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二、品读、探究文本的环节,在分析、讲解课文中渗透德育

一曲《垓下歌》慷慨悲壮,一曲《大风歌》志得意满;一个凄凄然自刎乌江,一个昂昂然黄袍加身。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个性的必然?引导学生在这场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上,探寻政局成败的奥秘。

德育渗透点:全面的解读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曹无伤,项庄、樊哙这几组人物,探究“人性的优劣,胜败的原因”。让学生感知剑拔弩张、刀光剑影背后的微妙人性对人生轨迹的巨大影响。让学生深刻的、充分的认识到“性格决定命运”是个真命题,如何全面解读生活、人际关系,不偏激、不冒进、不带有色眼镜,建立和谐的学习圈和生活圈。

三、拓展、反馈环节,在资料的补充和拓展中渗透德育

慷慨悲壮《垓下歌》,刀光剑影《鸿门宴》。成者王侯,败者寇。烽烟遮不住英雄色,千秋功过后人说。让学生来看一看后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咏项羽李清照、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管锥篇钱钟书)

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人性的复杂,全面透析人性内在的能力。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了解自己,合理的自我评价和他人的客观评价出现差距时,会造成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失衡。培养学生不片面、不断章取义的解读生活的态度,学会自我反省,认得清自我的优缺点。顺境不迷失,困境不頹废。听得进别人的良言,改得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以勤补拙,成为自我命运的主人。

四、积累巩固环节,在作业中完善、巩固德育渗透教育

任选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资料,整合信息,写成不少于1000—1500字的小论文。

·谈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谈“小不忍则乱大谋”/谈“君子之心,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结合现实谈谈项羽、刘邦“成王败寇”的时代意义。

德育渗透点:性格决定命运。让学生认识到良好、大度、宽容、正确认知自我的品行将使你的生命走得更长远,让生命的内蕴更深厚。

经验总结:

语文课情感培育是长期性的、渗透性的;德育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唤醒心灵的工程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由表面到内在。只有潜移默化式的、积极引导式的、润物细无声式的、自我感悟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领悟能力、自我反思能力。

猜你喜欢
司马迁项羽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