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读者意识提升习作水平

2018-06-11 10:38林君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读者意识习作教学

林君红

【摘 要】当下习作教学中,学生的读者意识缺失,导致习作的语言交际功能缺失,缺乏实用价值,进而造成习作动力不足。而读者意识的唤醒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可通过虚拟读者、专题驱动、展评交流等策略引导学生重拾读者意识,提升表达水平,从而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教学;读者意识;发展习作能力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有对象意识,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作文教学建议中都明确指出:“要看对象。作文时要想到,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可见读者意识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引起老一辈教育专家的重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相关要求中却遗失了习作要看对象的表述。经过长期的调研,笔者发现当下小学习作教學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读者意识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写作教学往往将重心过于放在“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问题上,却忽视“为什么写”与“写给谁看”,即关于写作本质的探析。具有清晰的读者意识,是写作成熟的标志。因此,对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唤醒、重拾读者意识,能增强他们的习作动力,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准。

一、遗失读者意识,言语发展受阻

(一)语言乏味,习作缺失交际功能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鲜有考虑到针对不同读者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作文常常内容空洞,毫无真实意义。学生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虽然命题与学生生活相当贴近,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但现实却是即使教师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都讲得完美无瑕,可学生依然没有写作兴趣,处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叙的压抑状态。以农村小学为例,在描写农村生活时,有些学生常以简单的流水账记之,仅描写索然无味、一日三餐的平淡生活,缺少关注细微之处的动力。笔者认为,农村学生旅游参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机会虽然没有城里学生多,但是学生可以与读者分享美丽神秘的大自然、勤劳善良的农民、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浓郁淳朴的民俗风情。但学生习作时,找不到特定的抒写对象,认为众人耳熟能详的内容没有细细描述的必要,因此,学生习作内容贫乏,本应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失去了其交际性。

(二)内容相似,习作缺乏实用价值

当前小学语文习作多半以命题为主,在写作教学中,许多学生面对作文命题,眉头紧锁,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东拉西扯地讲上一番假话、大话、空话。不少教师认为,读学生的习作,像被束缚在一个无形的框架中,因为他们的习作总是千篇一律。比如写自己的爸爸妈妈,内容通常都是写自己发高烧了,在父母无微不至、不辞辛劳的照顾中,体会到母爱与父爱的伟大,文章多数表露感恩之心。描写老师则是将老师和粉笔、蜡烛联系到一起,赞美老师的高尚无私。写景则多是将家乡一年四季的景色轮流描写一番,表达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毫无新意。写事便常写和小伙伴进行某项小游戏,最后分出胜负,各自打道回府,并总结活动心得。这些习作并非表达学生真正的内心情感,他们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写信给朋友,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却能得心应手,文从字顺。学生不能写好命题作文,他们恐惧规定的题目,不能如愿以偿地撰写自己喜好的作文,习作兴趣难以提高。

(三)受众单一,习作缺失多元评价

张承明在《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我国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通常学生的习作完成后,除了教师,几乎没有第二个读者。读者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受众的单一容易让学生的表达产生随意性,习作只对教师负责即可。因此,教师往往成为学生习作唯一的评价者。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习作评语的处理也仅仅只是看过而已,鲜有认真读悟。显然,评价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作用也很小。缺少习作的对话者,学生的作文只是为了教师、为了考试而写,凭着教师的喜好创作。擅长习作的学生获得教师的一贯好评,信心倍增;习作能力薄弱的学生容易失去动力,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二、唤醒读者意识,生成习作动力

(一)揭开盲点,化被动为自主

综观写作全过程,读者一直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作者的写作起着调节、修正、激励的作用。对于小学第二、三学段的学生,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引导他们形成这样的意识:习作过程中既要充分关注自己,也要惦记着“隐在读者”。在习作中让学生明白,对于作者来说,写作不仅要使自己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也要满足读者的需要。这才是成功的作文。习作者通过文章的写作,能帮助读者清醒地认识世界,正确地看待自己,有效减少盲目性,吸取精神食粮,满足精神需要。读者意识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强大的写作动力,激励学生勇于探究新知,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因此,发展读者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换位思考,增强交际功能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学生会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身份定位、精神需要、阅读习惯、审美情趣等问题。在习作时,时刻心系读者,揣摩读者的心理活动,即读者的心理预期。读者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爱好有结局的故事还是期待留有悬念的后续?小作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章,满足读者情感交流的需求,努力在读者的阅读需要与自己的表达需要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使文字表达尽量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早在唐代,白居易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章要为时代服务,为现实服务。有了读者意识,学生会在写作活动中换位思考,在换位思考中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精心锤炼语言,加强表达效果,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三)去伪存真,提升实用价值

写作活动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作者在满足主观表达欲望的同时,使自己的习作有益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于军民曾表示,文风反映人格,假大空的文风势必危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读者意识,能树立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把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作品分享给读者,通过精神食粮的熏陶感染,使读者开卷有益,从而提升习作的真实价值。语言是作文思想的外衣,行文时教师要反复引导习作者花大力气对素材做深刻而反复的挖掘。准确丰富的措辞、生动形象的表达是好作文的奠基石。语言风格切合作者的感情基调,鲜活富有魅力的文字能给读者身心愉悦的感觉,有效地传情达意,促使读者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

三、重拾读者意识,发展习作能力

(一)专题任务驱动,夯实根基

针对读者明确的习作内容,教师应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原有的写作意愿,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练习任务性写作。如写书信、公文、参观报告、个人简历等,以加强学生写作过程中对读者意识的调控,明确目标,激发语言的交際功能,激起写作的热情。

书信是一种集议论、记叙、描写、说明、抒情于一体的综合实用文体。由于书信的读者对象清晰,许多其他文体的文章,都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信邀请家长访问学校,在信中介绍自己学校的面貌,或给旅游接待单位写感谢信,给奥运会运动员、“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写信,于字里行间传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参观报告、采访记录、个人履历诸如此类的实用文体也同样能唤醒学生对习作的热爱。如竞选班级的岗位,要求每人写一份演讲稿。学生将自己所有的闪光点与竞选感言付诸纸上,情真意切。读者意识融入特定文体的练习中,对增强学生习作动力、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二)设定虚拟读者,明晰对象

学生的习作普遍没有针对性,不知写给谁看,因而存在着内容空洞的问题。针对写作对象不明确的习作类型,教师可引导学生虚设一位“隐形读者”,让学生在下笔前首先确定一位期待的受众,心中设定虚拟读者的所需、所想、所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要帮助学生拟定期待的倾诉对象,即读者。这是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学生经常被命令要写《我的校园》这类作文,但学生不乐意写,如何使他们愿意写呢?教师可假定新同学转来本班就读,将这类命题作文稍作改变:××同学即将从湖北转到我们这里上学,为了使她尽快地融入我们的校园和班级,请你为她介绍一下西江小学的情况,让她在未进校门之时就了解学校、了解大家。写作针对的对象,除了社会、他人,还有作者本人。事实上,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和自身体会,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更具体,更深入,更有血有肉,既能教育别人,也能教育自己,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目的。比如针对《谈学习》此类的命题作文,可以引导学生假想读者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甚至有厌学倾向的同学,此时写作的重点应是分享学习乐趣,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科成绩。有了读者的存在,学生就会侃侃而谈,关注重点,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三)展评嘉赏文作,互阅共进

学生的习作有了理想中的读者后,需与更多真实的读者共享。在多元交流与学习中,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各个平台被表彰、被推广,增强了作者的写作自信。借助多种形式的展评,学生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课堂朗读。《课程标准》提出:“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采用在课堂上朗读学生习作或让小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的评改方法,和学生一起评议作品的优缺点,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每次范例朗读,学生总是很认真地聆听,小作者的喜悦之情更是难以抑制,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被别人赏识和肯定的成就感。让作者代读者而读,感知读者的需要;让读者替作者而读,审视文章的瑕瑜,扬长避短。这类习作教学的策略,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习作潜能,收获了鲜明的效果,让学生认为批阅的对象不只是教师,还有更多的读者,激起他们写作的自主性。

墙报张贴。教师可在教室墙壁上开辟一片习作园地。对于优秀习作和进步作文,学生互评后写上寄语,教师再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之后通过誊抄、图画点缀等方式,将其张贴在园地上。选择作品时尽量面向全体学生,更新周期要短。我们班级每个月都开展一次“我爱写诗”的活动,学生自选题材与内容,并可在稿纸上巧手点缀各色精美的图案。开展此活动旨在鼓励学生爱上写作,分享丰富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墙报习作,交流写作技巧。此外,班上还会进行“周、月诗人”“诗歌擂台”等一系列评比活动,久而久之,班级会形成浓厚的写作氛围,促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报刊登载。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入加工,向一些刊物投稿,争取公开发表,让学生体验到发表的喜悦。我们班有两名学生的习作刊登在《台州晚报》上,同学们都投去羡慕的目光,并广泛传阅。笔者鼓励学生积极习作,踊跃投稿,大胆尝试,主动投入写作,在互相激励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网络发表。网络发表便捷,便于交流,我们可利用QQ、微博、微信来促进学生的写作。由语文课代表负责将学生优秀作文上传到班级学生群、家长群,让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促进师生、生生、亲子之间的感情。化学生聊天、游戏娱乐的时间为写作、学习的机会,并举行投票、评比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及时浏览、转载,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让学生爱上写作。

读者意识是古老而先进的写作理念,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重拾读者意识,在习作教学中既关注“写什么”与“怎么写”,又重视“为什么写”与“写给谁看”,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清晰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的形成能增强学生的习作动力,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准。

参考文献:

[1]贾玉妹.利用读者意识进行习作教学[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周国平.读者意识与写作教学[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2).

[3]郑桂华.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0(1).

[4]汤建英.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实践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5]朱建军.论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及其培养途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8(9).

[6]汪昌友.“读者缺失”是作文教学的断层[J].人民教育,2008(10).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江小学 317400)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习作教学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读者意识的培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