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微写作问题诊断及教学对策

2018-06-11 10:38李帅彪
关键词:高考试题

李帅彪

摘 要:情境微写作是高考命题改革后出现的新题型,学生在解答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写作要素残缺,任务指令不明;缺乏生活常识和文化积淀;写作要素把握不准,用词不准,修辞失当,描摹失真;意象缺乏审美,感情虚假,格调不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须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和语言运用能力,并在解题时关注试题情境和任务指令,捕捉任务信息。

关键词:情境微写作;高考试题;作文诊断

情境微写作是高考命题改革后出现的新题型,其特点是短小精悍、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是,由于忽视写作情境、任务指令,缺乏生活、文化常识,语言驾驭能力较差等原因,学生在解答情境微写作题时问题不少,考场作文中文质兼美的更是凤毛麟角。为了把脉情境微写作,突破瓶颈,本文借助学生习作剖析问题,探寻对策,希望对情境微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情境微写作习作诊断

2018年3月,绍兴市高三适应性考试试卷中的情境微写作试题如下:

请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语言形象生动;③不少于100字。(6分)

梅雨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

这一试题的评分标准是:

围绕意象“梅雨时节”“春”“草”“池塘”“蛙”展开想象,描写暮春时节的景物,给3分;运用修辞手法,给2分。语言连贯、准确、生动,给1分。字数不到100个,酌情扣分。

诊断学生的考场习作,笔者发现,学生在解答情境微写作题时存在如下问题:

(一)写作要素残缺,任务指令不明

1.情境要素残缺

情境微写作通常要求写一个场景,而场景由一定数量的关键意象组成,这些关键意象就是所谓的写作要素。关键意象通常隐含在试题情境中,学生要识别、提取并紧紧围绕它们,展开想象,用心描摹。如果关键意象数量不够,就会直接影响描绘场景画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如果对关键意象认知不清,就会造成场景意境出现较大偏差,甚至偏离写作主题。

这道题的关键意象有5个:“梅雨时节”“春”“草”“池塘”“蛙”。学生写作时最容易遗漏的写作要素是“草”和“池塘”。

【病文示例】

雨,是愁人的。唯独江南的雨,细微、柔弱得让人心生怜爱。黄梅时节的雨,应该是一个脚步轻盈、明眸皓齿的姑娘,走过环绕池塘的绿地,走过一户户白墙黑瓦的人家,从古纤道到卧波长桥,再到檐角高挑的戏台,水袖轻舞,含情脉脉,不沾染世俗的情愫。

此文意象绵密、清新,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境深远,但是缺少关键意象“蛙”。画面虽美,但是不完整,与既定场景画面写作任务差距较大,所以要扣除1分。

2.任务指令不明

情境微写作有约束学生写作行为的明确指令,常见的“规定动作”集中在主题、对象、氛围、修辞及字数等方面。

此题的硬性指标是:至少两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100字。这些“规定动作”是赋分点,必须保质保量完成。由于不明确任务指令,学生习作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修辞数量不够、语言缺乏表现力、字数不够等问题。

(二)缺乏生活常识和文化积淀

“梅雨”常识: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六七月都会出现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梅雨”。

从时间上看,“梅雨季节”应该在暮春初夏。由于缺乏生活常识或者因为“春草”一词的干扰,学生很容易把“梅雨季节”理解成盛夏或者初春。另外,有些学生出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目的,引入名言或诗句,却因不明典故而弄巧成拙。

【病文示例】

江南的雨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春雨淅淅沥沥地击打刚刚苏醒的大地,青草挣脱了泥土的束缚感受春天的气息。微风拂过,带来层层涟漪,偶尔听到几声似有似无的蛙鸣,仿佛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赞美春的生机。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啊!

考生不清楚“梅雨”的常识,导致写作方向出现偏差,即混淆了时间,写成了初春。另外,“春雨”较绵密,用“击打”不够准确,不符合生活实际。再者,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用于初春、阳春,但用于暮春,显然不匹配。

(三)写作要素把握不准,用词不准,修辞失当,描摹失真

描写场景,要把握关键意象特点,准确用词,恰当修辞,传神地刻画事物的神韵,不留斧痕地营造出符合主题要求的场景。

此题要充分利用“梅雨时节”“春”“草”“池塘”“蛙”5个关键意象,巧妙布局,写出梅雨季节的特点,展现出暮春初夏时生机盎然的景象。

1.关键意象把握不准

写作对象明确,对象特点明晰,写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写作“春草”意象时,不少学生认识不到位,写成了初春时的“春草”,实际上应该是暮春、初夏时的“春草”,两者形态、色泽均有较大差别。

“梅雨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一句的关键意象,可作如下解析:

(1)梅雨时节:春夏之交,雨期长,雨量足,写梅雨的诗句有“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2)春草:茂盛、繁密、颜色较深,写春草的诗句有“水花草满蛙鸣合”。

(3)池塘:因雨水丰沛而盈满,写池塘的诗句有“一池草色万蛙鸣”。

(4)蛙鸣:青蛙数量多,叫声聒噪、响亮,此起彼伏,描寫蛙声的诗句有“喧喧两部乱蛙鸣”“私蛙鸣鼓吹”“千蛙鸣噪污池水”。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出现关键意象把握不准的问题。

【病文示例】

梅雨是焦躁的,急匆匆来,急匆匆去。

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持续时间较长。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梅雨的焦躁和短暂,不符合梅雨的形象特点。

【病文示例】

梅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青草挣脱了泥土的束缚,探出头来,感受春天的气息。

很明显,这是初春时草的情态,并不符合暮春初夏时草的特点。

【病文示例】

偶尔听到几声似有似无的蛙声,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赞美春的生机。

“处处蛙”说明蛙多、声响。“几声似有似无的蛙声”,说明鸣蛙几乎没有,且近乎失声,与情境中的“蛙鸣”要求相去甚远,甚至大相径庭。

2.用词、修辞运用不当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很难在考场中脱颖而出。要使文章有文采,我们须贴着写作对象,调动生活体验,用心描摹。可是,从学生的实际写作来看,用词、修辞运用不当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不要说是写出文采了。

【病文示例】

往外面一望,池塘的青蛙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蝌蚪因尾部细胞的凋落,成了青蛙。

“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出现,此处属于对象误用。另外,青蛙大量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现象并不常见,除非是极端天气。“尾部细胞的凋落”是说明性语言,不适合用在场景描写中。

【病文示例】

顷刻间,雨犹如子弹般击过来,给大地带来甘霖。

雨淋在每家每户的院子里,像是老天泼了一盆无止尽的温水。

把“雨”比喻成“子弹”,不符合梅雨的特点。把“雨淋”比喻成“泼水”,两者缺乏相似性,修辞不当。

(四)意象缺乏审美,感情虚假,格调不高

学生写作中的有些关键要素并非语言不准确,也不是修辞运用不好,但是审美格调不高,与其他意象或整体意境相排斥,表意虚假,严重影响了作品的可读性。

1.关键意象缺乏审美,排斥意境或其他意象

【病文示例】

雨中的草刚冒出来不久,稀稀疏疏的,像掉了毛的地毯。

家家院中的那口老井,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发出了贪婪的欢笑。

把稀疏的草,比喻成掉了毛的地毯,抛开季节问题,描写虽然深刻精准,但是意象美好的一面被剥离掉了。老井“狼吞虎咽”,“贪婪的欢笑”,形象狰狞,与场景意境氛围要求不符,与其他意象相排斥。

2.感情虚假,格调不高

情境微写作注重艺术创造,强调个人体验和真实感情的抒发,但是学生习作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通弊。

【病文示例】

呱呱,呱呱,似乎在说:老天爷,你快别哭啦。

雨水们说:这几天,你们就在家休息休息吧!可是池塘里的青蛙不听使唤,偏要出来。

青蛙不让天空哭泣,雨水叮嘱青蛙在家休息,这些情节表情虚假,格调不高,并不能表达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和独特人生感悟。

二、情境微写作教学策略

(一)留心观察生活,进行真实写作

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寫作要素,同样的形式要求,学生写作往往呈现同质化写作倾向。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不断丰富生活体验,发现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尝试个性化表达,进行真实写作。

(二)提高审美情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情境微写作不同于说服性微写作和应用性微写作,通常对语言艺术表现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学生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生活经验和文化常识,提高审美艺术情趣,加强练笔,强化升格训练,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实现创意表达。

(三)关注试题情境和任务指令,捕捉任务信息

目前的情境微写作通常会营造一个真实、开放的情境,即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为考生自由思考创造条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解题一定要关注语境,提取有效的思考要素。另外,情境微写作有明确的任务指令,解题时要高度关注,并且保质保量完成,确保采分成功。

猜你喜欢
高考试题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浅析高考试题中的差异充气电池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