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眼看“次要人物”的魅力

2018-06-11 10:38戴启江
关键词:高考语文

戴启江

摘 要:高考语文江苏卷的小说阅读题,在文本的选择上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质,在问题的设置上特别看重“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在复习教学中,教师须指导学生把握如下三种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及其特点:一是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二是彼此关联,命运映衬;三是“主次”倒置,回味无穷。

关键词: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人物形象刻画

近几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小说阅读题,在文本的选择上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质,如汪曾祺、师陀、沈从文等人的作品。选择的这些小说在写作特点上淡化故事情节,削弱传统小说中的那些坚固的、支撑性的因素,取消它们在小说艺术构成中原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說主体代之以无数自然环境、生活片段的描写。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说:“我不太善于讲故事。我也不太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大真实。”这类小说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不刻意通过强烈的故事性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而注重人物之间的映衬、意境氛围的营造,将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很好地融为一体,小说整体更显自然、优美、和谐。

近年来的高考语文江苏卷,选择具有“散文化”特质的小说作为阅读材料的有:

2008年:汪曾祺的《侯银匠》,写女儿出嫁前后侯银匠的心理状态变化,从一位父亲身上展现民俗、民情的共性。

2010年:阿城的《溜索》,写商队溜索穿过山谷,通过“我”的映衬展现边城人的生存状态和壮美精神。

2011年: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写国难当头三类学生不同的行为与选择,以突显人物在民族大义感召下的爱国情怀与精神。

2012年:师陀的《邮差先生》,通过邮差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现小城人远离战争背景的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调。

2016年:沈从文的《会明》,通过写战争背景下一个普通战士对战争结束的渴望而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来展现战争中人物对于平静生活的祈盼。

2017年:杜鲁门·卡波特的《一个圣诞节的回忆》,通过“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展现人物苦难的生活以及“我”和朋友之间的美好真情,传递出贫穷生活中真情可贵的思想。

这几篇小说都有共同的特点: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少有冲突,缺少悬念,但不乏深情、隽永的描写与感悟,这使文章笼罩着一层自然优美的生活化面纱,且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个性能被更好地呈现出来。根据这一特征,命题者在考题设置上侧重于对小说人物的分析。而且,相较于常规的人物形象题设置而言,这几年的试题似乎特别看重“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如2017年的试题:

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又如2016年的试题:

画线句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画线句是:

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

要准确理解这句话中的人物精神状态,需要照看文本前面一句的信息:“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借助“他人”吃惊的神色映衬出会明的精神状态,显然也是暗合着“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鉴于此,笔者以为,高三小说类文本阅读的复习教学要强化学生把握“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具体而言,教师须指导学生掌握如下三种表现方式及其特点:

一、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写,来衬托主要人物,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这是“次要人物”在丰富“主要人物”形象上较为常用的技法。如2010年的试题: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

试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鉴赏能力。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其人物刻画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因为“牛”与“我”在溜索过程中的表现是近乎相似的,因此写牛就是写“我”,以此来侧面衬托“主要人物”领队勇敢无畏的精神。从文本来看,虽然不少笔墨从正面描写中就能较为清晰地看出汉子们的精神气概,比如从“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瞟一眼、问一声、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等细节,就可以看出以领队为代表的汉子们的形象: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粗犷豪迈,有着独有的英雄气概。但通过“牛”和“我”的反衬,读者从生动形象的对比中更能看出人物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突出品质。掌握这一特征,对解答“分析‘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这类试题大有裨益。

二、彼此关联,命运映衬

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是息息相关的,有时候不是非正即反的关系。因为读到的小说在人物形象设置上通常有强烈的反差,所以经过大量同类型题目的训练,学生往往会误以为凡是作品中有两类人物出现的,几乎都是正反对比的,即次要人物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而出场的。其实不然,纵观近几年的试题,除了阿城《溜索》中的“我”与“汉子们”、列夫·托尔斯泰《安娜之死》中的围观群众与安娜存在着较为鲜明的对比,其他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则显得很“温和”,性格形象较为接近。如2017年的试题,命题者让考生分析“小狗奎尼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而且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仿佛是家庭成员一般,共享着生命的欢乐与苦恼。文中有这样一些情节:

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

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

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

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

“小狗奎尼”在文中出现了六次,出现频率很高。它连接着作者所写内容,关联着朋友的喜怒哀乐。所以,当考生梳理完关于小狗奎尼的情节,也就明白了:小狗奎尼所受的苦难,也是“我们”生活艰难的写照;“我们”偷偷给小狗奎尼核桃肉,奎尼幸福快乐的背后是“我们”内心的善良与平等的光影;小狗奎尼打滚等情节,写出了我们一起生活的快乐;而最后小狗奎尼离世,也写尽了“朋友”的孤单,自然也有着“我”的失落和难过。由此可以看出,文中“主要”和“次要”人物之间是密切关联、命运相依的。发现这一特点,答题也就会更加准确了。

三、“主次”倒置,回味无穷

在一般的作品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重要特征区别就是作者所花笔墨的轻重,但是也有例外。如2012年试题选用的是汪曾祺的《侯银匠》,文中出現了“主次”倒置的人物刻画方式。命题者出了如下一道题: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这道题的考查面比较广。标题告诉我们,小说的主人公是侯银匠,所以作者这样的笔墨安排是有意而为之的。深入文本可以发现,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是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可以发现,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的“遗传”(侯银匠对女儿的以身作则的尽心培养)。文章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文章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而一连几次关于“花轿”情节的描写,无不是在表现侯菊的成长、侯银匠的老去,以及父亲对女儿生活得如此之好愈来愈欣慰的慈爱形象。汪曾祺对人物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环境非常重视,而女儿侯菊这枝叶正是侯银匠这棵大树生长出来的,所以刻意“主次”倒置,令人回味无穷。在阅读文本时能够意识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这样灵活、独具匠心的安排,也就能对答题有不一般的理解了。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
过尽千帆皆有数,落实理解方应手
过尽千帆皆有数,落实理解方应手
如何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做出完备的答案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略谈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的解答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
关于艺术生高考语文的有效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