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习作《我的自传》教学案例分析

2018-06-11 10:30刘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堂学习课堂观察小学

刘珺

摘 要 6月将至,朗晴小学校园内的几颗凤凰花开了。凤凰热情似火,作为花中的一角,它以自己独有的色彩精彩绽放。看似火红热情的色彩,凤凰花花语亦是有离别之意,那一抹赤红代表的是无尽的思恋。六年级的孩子们和老师们在凤凰树下拍照合影,留下对校园无尽的卷恋和思念。是呀,六年了,孩子们从牙牙学语成长为花季少年。六年时间,转瞬即逝,孩子们似乎还来不及清点背后那歪歪斜斜的脚印……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慢慢陷入了思考,或许在这毕业之际,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将成长中最难忘最珍贵的时光用文字的方式记录整理。在众多可以记录的记忆中,我选择以“我”为切入点,尝试着以学生回忆的视角,记录自己童年中的“大事件”,让孩子们再次发现自己,深入了解自己,充分表达自己。撰写一份《我的自传》,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将亲自书写的自传体作文留给小学同学和老师们,让彼此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留给自己,对自己的小学阶段是一个很好的梳理小结;也可以送给即将见面的初中新老师、新同学一份特别的见面礼物。

关键词 小学 课堂学习 课堂观察

1教学现场

结合《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和六年级孩子衔接初中的习作训练实际情况,我将这节作文课设计成四个板块,慢慢创设情景打开孩子们的记忆之门,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力争孩子们真诚表达,理性思考,最后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自传体作文框架意识。

板块一:自报“家门”——以亲切的谈话切入主题。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法切入主题。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不聊别人,只聊我们自己。老师先敞开心扉,你们最想了解老师什么呢?同学们一听,立刻兴奋起来,“剖析”老师,那可是平常少有的机会呀!孩子们纷纷举手,如:是哪里人?喜欢读什么书?多大年龄?有哪些爱好?体重多少斤?何时带眼镜?等五花八门的疑问一股脑儿倾斜而来。收集了孩子们好奇的问题,我进行简单的“自报家门”。面对坦诚的刘老师,孩子们也都介绍起来:有的采用爱恨交加法,从喜好和厌恶两方面介绍自己;有的采用说长道短法,从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介绍自己;还有的是名副其实法,说说自己名字的由来等等。

板块二:盘点“大事”——以新颖的方式整理记忆。

我顺势切入:如果要想让别人更了解我们自己,了解在座的你,还得进一步地来盘点人生的大事?我运用情感坐标图的方式,将自身童年“大事”做示范盘点和讲述:

3岁 踩火盆脚生泡(痛苦类)

6岁 怕打针而逃学(荒唐类)

9岁 第一个得一等奖(成功类)

12岁 飞入田间无处寻(趣味类)

从情感坐标图的设计看,采用了星级标注深刻程度,简单醒目,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能让他们比较清晰判断童年“大事”在记忆中深刻的程度;采用了年龄标注,降低回忆难度,让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采用折线连接的方式,能将儿童零散的记忆串联起来。

从教师盘点童年“大事”示范看,一下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讲述的过程根据学生兴趣点交流,渗透小标题概括,按照时间顺序盘点和从印象深刻点回忆,不知不觉孩子们听着故事就学习选取独特素材的写法。

从学生盘点童年“大事”的状态看,用坐标图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写作需要,唤醒他们回忆、整理、筛选、提炼,在愉悦的状态中完成盘点。学生的盘点的“大事”,就是一个一个情感的聚焦点,就是每个孩子独特而宝贵的童年记忆。

板块三:走进经历——以发现的方式深度思考。

接着,我引发学生连环式发现:其一,那如何写才能让别人走进你的这一段经历,对你有更深刻的了解呢?老师选择童年中深刻程度5颗星的一件事,邀请大家走进我的经历。其二,观察老师经历,除了事情之外,还多写了什么?其三,说一说老师为什么添加这一部分呢?此部分希望能激活孩子们的发现力,学习“事件+感受”的组合型写作方法,培养真诚而理性的表达。

从课堂教学来看,采用了邀请孩子们走进自身经历产生共鸣;老师一句“还写了什么?”采用角色转换,让孩子成为发现的主体,探究小结这种具有针对性的、组合式的叙事性写作方法;再次的追问“为何添加这一部分?”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与表达。

从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来看,以往叙事性作文教学不强调反观自己的感受,教师的追问促进孩子们不仅将自己成长历程中事件记录下来,还将自己从事件的现场抽离出来,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成长的磨砺,尝试在精神层面观察反观,理性思考与真诚表达。这是对以往故事性作文的一种提升和强调。从孩子的的分享中,看到了他们朴实而真诚的言语,反观的感受和体会真实而富有意味。

板块四:展望未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清晰构建。

在小学六年级升入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篇章构思显得尤为重要。借此,我采用了以“毕业献礼”创设情景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意识到撰写《我的自传》具备几重用途,激发他们从片断到文章整体架构的组建和构思,形成清晰的写作框架结构。

最后用微课梳理小结的方式,让孩子们回顾和明晰了自传体作文《我的自传》来龙去脉。值得我窃喜的是孩子们都感觉到本次习作的用途广泛,具有特殊的价值,能为毕业献礼而满足。

2马后炮

反观这节课,有两点值得我再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其一,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本节习作课存在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习作教学设计时间只用了一节课40分钟,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以点带面进行教学,不能将《我的自传》整个过程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完整指导和展现。学生的书写,也只能挑选一个段落和一个部分进行片断练习。课堂中只进行了篇章结构的构思,却没有能开展练习,实在遗憾。我想,如果将教学分为两或三个课时设计,就能把习作课上让孩子们得更完整更全面更有力度的指导,学生在交流和分享阶段也将更充分。其二,从收集学生课堂片断作品看,班级孩子们都掌握了“事件+感受”组合式的写作方法。但是,部分孩子回顾这件事情后,对事情教训的认识、所获得的道理和收获,这样深入理性的表达不够深入。理性表达还可以多角度指导,例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多加训练;在本次习作课堂可以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加強同伴间交流和学习,同伴学习更具有亲和力、影响力;或许增加反思修改环节,引导孩子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能激活自己的思考,牵动再次回忆和深入的理性表达。

猜你喜欢
课堂学习课堂观察小学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