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文化视野中的美术馆建设

2018-06-11 09:43刘兴正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4期

刘兴正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了满足,而转为获取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城市精神代表着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是群众意识与大众审美的体现,能够唤醒市民的认同感,而城市美术馆的建设也要尊重市民文化发展需求,符合城市精神。因此,在城市美术馆建设过程中顺势而为,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本文以合川城市美术馆建设为背景展开实例分析,试图寻求合川城市精神与美术馆建设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找出城市美术馆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文明建设。

关键词:城市精神象征;公共审美需求;城市美术馆建设

前言: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市民集体风尚的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美术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主要载体,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顺势而为,与城市精神相结合,使美术馆风格整体趋向于大众审美需求。城市文明建设应当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同步,才能有效带动城市整体竞争力,更好地打造城市文明。合川作为重庆市下辖区,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本身具有较多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合川美术馆的建设也应当秉承着重庆重情重义的城市精神,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城市品格,有效推动当地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一、做好科学评估与合理规划

合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部,是著名的巴文化发源地,钓鱼城是区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被誉为重庆市十大文化符号之一。八百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钓鱼城之战,南宋大军以此地为据点抵抗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36年之久,创下了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古代战争史典型战例。正因此,合川区和钓鱼城长期以众志成城、坚忍不拔的城市精神而闻名世界,也与重庆市“重情重义”的城市精神相呼应。进入现代以来,合川居民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先人的遗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城市建设之中,自重庆市设直辖市以来,合川实现了连续十余年的经济跨越式增长,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典范。随着当地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建设要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政策规划,兴建了一系列公共文化设施,其中城市美术馆的建设受到了市民的高度重视[1]。

当地政府对城市美术馆的建设和基础定位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将其设定为据有城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并计划将美术馆打造为当地的文化象征。因此在美术馆投入建设前,就需要首先对美术馆的设计风格进行调研,既然要符合城市文化象征,就一定要符合大众审美,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使其具备城市文化特征。而合川区“众志成城、坚忍不拔”的城市精神就是最好的文化符号,因此,在进行动土施工前,当地政府就已经在适应当前环境需求的背景下,为未来美术馆的长远规划做好了打算[2]。

此外,为进一步保障城市美术馆建设的时效性和超前性,还需要市政规划人员做到前瞻性思维。首先,应当对国内外优秀美术馆案例做好考察和调研,汲取其他美术馆的先进案例,积累宝贵建设经验,观察当地美术馆在平衡现代化与地区历史方面的做法与预案,并做好整理和评价;其次,对合川当地公众的审美需求做到充分的了解,并尝试将美术馆风格向主流文化方向靠拢;最后,做好对未来美术馆发展方向的规划,对文化发展趋势做好预判[3]。

二、做好公共需求与艺术特性上的平衡

美术馆是展示人类文化智慧与艺术创造的平台,因此其基本的公共文化职能就是向公众展现优秀文化与艺术作品,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市政部门只有充分认识美术馆社会职能的基础上,才能牢牢把握美术馆建设的正确方向,完善美术馆文化服务功能。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物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需求将成为社会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富足,市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美术馆正是有效对接这种社会需求的产物。因此,美术馆应当在着重强调文化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美术馆的功能性。对于合川这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城市,其美术馆的打造必须要具备宣传教育和收藏研究职能,通过对古迹和相关文化作品的展示,向观览者宣传城市精神与文化,唤醒市民的精神共鸣[4]。

一座优秀的美术馆应当能够表现出所在地域的艺术特性与审美观念,其中城市艺术特性的展现要凭借艺术作品等文化载体来表现,而审美观念的表达则要通过美术馆整体风格的熏染来实现。因此,美术馆在收藏艺术作品时,要重点关注本土艺术作品,或能够有效体现区域文化特征的艺术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作品与当地文化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引进大师的作品或名迹也有助于提升美术馆整体的艺术地位,这也是“镇馆之宝”的文化作用。

美术馆的文化作用具有导向性,也就是通过馆藏来向群众展示高雅艺术,引领市民的审美观念,但同时馆藏作品的选择也要符合当地市民的审美需求,如何有效做好公共文化需求与艺术特性上的平衡,是美术馆作品收藏时应当重点关注的课题。只有调节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障城市美术馆建设实现艺术性、地域性、指向性上的有机共存[5]。

三、吸引专业人才构建完善的文化运行机制

美术馆不仅具有市政公共价值,同时也具备学术研究功能,是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机构。一座优秀美术馆的社会声誉不仅来自于馆藏作品和设计风格,也依赖学术研究带来的社会声誉。美术馆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其管理也要靠专业人士的参与才能保障其学术价值。美术馆在组建馆建队伍时,要选择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具备前瞻意识的人员来完善艺术管理工作。严格意义上讲,美术馆的科学发展不仅要依靠前期调研和规划,在实际投入使用后也要做好人员配给,避免管理问题成为城市美术馆发展的瓶颈。美术馆艺术研究方向要坚持脚踏实地的原则,但同时也要放眼全局做长期打算,研究的课题应当以当地文化为核心,侧重于史论性研究,尽量选择以本土文化为视角,但具有文化代表性和普世价值的学术议题,提升美术馆的学术影响力。

结论:城市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本身就是综合性的文化运转体系,对于城市美术馆的建设应当符合城市发展轨道,构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美术馆风格,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所在城市的文化特征,以城市精神为核心和动力,迎合大众审美需求,为构建现代化城市文明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应有职能。望本文研究内容得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在城市美术馆建设过程中做好公共需求、城市精神、地域特征之间的平衡,打造高效的文化管理机制,積极推动管理体系创新,为更好地发扬城市文化提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左进伟, 马喆. 城市精神的象征与公众审美的需求-城市美术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 美术大观, 201,18(21):116-116.

[2]汪晓东. 美术馆的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发展——以北京市为例[J].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14(26):151-153.

[3]李臣. 城市审美文化建设:历史与时尚的融合——以徐州为例[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33(16):114-116.

[4]王见. 公共艺术展示的发展与公众审美需求的内在联系[J]. 科学技术创新, 2017,16(10):150-150.

[5]王钰, 王文娜.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让艺术真正走进公众的心里[J]. 艺术教育, 2016,24(13):12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