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拉松运动中的心脏与心率变异性问题

2018-06-11 06:30李婉叶鹤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心率

李婉叶鹤

摘 要:近年来,马拉松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这项挑战人类极限的运动背后也有着一定的风险。在马拉松比赛中因心源性问题而猝死的案例,近年来已有数十例。这些不幸有着复杂的原因,心理性问题和生理性问题都是悲剧的源头之一。而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已有众多研究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对心率、心率变异性等数据的重视和测量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防护作用。

关键词:马拉松运动 心源性猝死 心率 心率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a)-0050-02

马拉松是这个星球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运动之一。它以一场伟大的战争开端,历经千年而一直流传,又在21世纪里以一种新的面目强势吸引了我们的身体和眼球。它42.195km的距离跨越的不仅是城市的公路、乡村的小径、体育场的焰火,更是古典与现代的碰撞、生与死的交锋。这是一项美丽的运动,也是一项危险的运动。

当我们谈论马拉松时,我们会谈论些什么?生死确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起源于那位报送战争胜利讯息的士兵的倒地死亡,从那以后,这个远距离、长时间、高强度、挑战人体极限的项目就一直逃不开死亡的阴影。时至今日,虽然有科技与医疗的发展为跑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但是在某搜索引擎上,以“马拉松猝死”作为关键词却有250万个相关结果,以在中国境内的数据为例,截至2016年年底,近3年在中国举办的各类马拉松赛,至少有14人猝死。而纵观这些死者的数据,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平时身体都不错,倒下处距终点5km以内,死因多于心脏问题有关,可归为运动猝死中占90%以上的心源性猝死。

而这样的不幸是如何发生的?有几个环节在其中起到了悲剧推手的作用,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为何猝死主要出现在快到终点处?一般认为,经过几十公里的奔跑,跑者的身体已经处于疲劳、缺水、体温升高的状态,但是快要到终点的诱惑对于跑者是一个巨大的刺激,让他们可能会忽视当前身体状况,盲目兴奋或加速,让神经处于亢奋期,此时身体需氧量增加,心跳会逐渐加快,心肌做功增加,因此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若缺血缺氧状态持续,则可能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心脏骤停,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其次,为何以平时健康的年轻人为主?首先,我们要知道,这里的“健康”,往往是一个伪命题。并非所有年轻的身体都是健康的,相反,由于缺乏重视,缺乏检查,很多身体里潜在的“定时炸弹”,如先天性的心脏缺陷等却并不被主人所知道。而且,由于年轻人骨子里對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盲目的热情和自信,以及对于跑步、对于马拉松赛事的跟风,平时可能根本没有做过很多锻炼,赛前更是没有针对性调整的意识,直接一口气跑几十公里,也就接成为了致命风险的催化剂。许多并不起眼的心脏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某次运动中一点点燃烧着引线,直到运动时和运动后心脏负荷增加,这些病变的部位就开始出现问题,到了心脏再也无法承受时就会导致猝死。

那么,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避免运动性心源猝死的悲剧一次次重演,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这一切都要围绕着监控心脏、监控心率进行。

心率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把它和另一个读音相像的专业名词“心律”区别开来。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安静心率),会因性别、年龄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但一般均在60~100次/分的区间内,其中,运动员的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而心律和它的含义有所不同,心律是指心跳的节奏,即心跳的“规律”,健康的心律应该是十分均匀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心率和心律的区别在于,心率其实是心律中的“次数”,而心律还包括了心率分布是否均匀等进一步数据。

其次,在知道心率“是什么”之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心率这个数据能够“做什么”。心率是监测运动强度和劳动负荷最常用的生理指标,在运动训练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为人体在进入运动状态之后(尤其是有氧运动),需要心脏更快更多地泵出新鲜血液来供应给运动系统,因此,短时间内心率会迅速上升。根据心率的数值变化,我们就可以大致勾勒出当前的运动强度,让心率控制在这项运动最合适的数据区间,有助于我们制定运动方案,同时对于一些身体相对不好的人群而言,心率变化也能起到预警的作用。

早在2006年,著名的Lancet杂志对此就有报道,题为《心率减速力预警心梗后猝死高危患者》(Georg Schmidt,Bauer A,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的文章指出,所谓心率减速,指的是相邻的两个心动周期中后一个周期较前一个心动周期延长,即心跳越来越慢[1]。心率的波动并不是偶然产生的,它会受到体内的神经—体液调节控制,在适应不同的生理状况或某些面临病理状态时做出相应反应,一旦在非特殊状态(如运动后休息期)出现,往往可能意味着迷走神经张力对心率的调节作用降低,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显著下降,使患者处于猝死的高危状态。

无独有偶,2012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发表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上的论文也认为,通过临床检测,根据心率变异和心率振荡的异常改变,能对心肌梗死后具有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风险预测[2]。事实上,以“心率”和“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为研究核心的中英文论文在近年来都屡有出现,并也都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提示,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心率加快确实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对于冠心病患者乃至正常人群而言,静止时的心率加快都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因此,心率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心跳X次”的简单数据,心率不规则的震荡、加快、减慢,其实都具有医学上的意义,是心脏问题和心源性猝死的第一道预警防线。

最后,我们还要了解心率“怎么测”。正如上文所说,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之间同样互相关联,而心率具有最强的代表性,同时在测量科技领域也走在了前列。伴随着近年来科技水平的飞跃,无线心率采集技术也有着质的提高,在元件、频率、稳定性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专业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领域都被广泛采用,发展势头和前景十分看好[3]。

因此,由于便携式、穿戴式运动设备的发展,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心率表或手环等设备对心率进行监控,专业的心率设备还会将测得的心率走向与跑者本身能承受够的最大生理负荷强度相结合,同时关注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是否处在安全范围内,进而推算出每位跑者可能产生猝死风险的负荷范围,一旦发现生理负荷接近或达到临界值,就会快速反馈到跑者的手机或者运动手环等可携带跑步装备上,起到警示作用。因此,跑者最好能够通过这些智能设备监测比赛过程中的心率,随时留意自己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在出现心慌、头晕、心悸的时刻,应该调整速度,慢跑或者快走。

利物浦名帅香克利有一句被广为传颂的经典名言:“足球高于生死。”事实上,在很多狂热的运动爱好者心中,运动也高于生死。尤其是在马拉松这样从诞生起就超越了生死的局限而被赋予更伟大意义的运动,很多参与者就会带有一种跨越极限、追求卓越、追求梦想的自我感动,而忽视了一些最基本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当然,我们并不能全盘否认这种为理想献身的情怀,更不能否认长跑运动大大改善了心血管健康,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这些业余跑者,这些身上有背负、有责任而不得不活得更现实一点的人,任何一场比赛或任何一个成绩目标都不值得为此付出受伤的代价,更不用说拿生命去冒险。毕竟,任何一项运动的初衷,都是让参与者收获健康和快乐。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猝死預警新技术:连续心率减速力测定[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2,21(3):227-233.

[2] 权力,唐艳红.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预测作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3):56-59.

[3] 张威,王培勇,傅兰英,等.运动心率采集技术的发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5,34(12):1-4,8.

[4] 柳盼盼.基于Polar心率数据对预防马拉松猝死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9):13,15.

[5] 张辉,冯婧,梁婷,等.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与心力衰竭及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3):274-278.

[6] 卢秋蓓,王胜煌.心率减速力检测及其对心肌梗死后患者猝死风险的预警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6):472-474.

[7] JuLian F.Thayer,shelbys.yamamoto,JosF.Brosschot.The relationship of autonomic imbalanc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9(2):122-131.

[8] Przemyslaw Guzik,Jaroslaw Piskorski,Petra Barthel,et al.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 for postinfarction risk prediction[J]. 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2012(1):70-76.

猜你喜欢
心率变异性心率
谈谈求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技巧
离心率
在最佳心率区锻炼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不同浓度七氟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麻醉诱导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科学跑步需先了解自己的最大心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关于不明原因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分析
缬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心率变异性是自我调节的生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