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2018-06-11 06:30王丰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思政教育

王丰

摘 要:思政教育在独立院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可以促使学生快速成长,还能提升学生对相关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可行性进行总结,并从体育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体育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站在整体育人角度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设计、实现教育渠道的有效融合四方面,论述了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 思政教育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a)-007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从网络和新媒体中获取信息。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通过网络等方式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导致正处于改革之中的中国思想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强的冲击,在此过程中,青年学生更容易在成长中迷失方向。因此,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1 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可行性

在大学生品格和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不仅需要“教”的参与,更需要“育”的配合。因此,思政教育应该站在学生实践角度出发,不断对社会道德规范进行内化,形成自身需要的道德养成科学形式,最终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式发展。

1.1 体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首先,学生个体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需要对很多运动产生的身体困难进行克服,可对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意志力进行熏陶。其次,体育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竞争性,通过体育竞赛的参与,可根据胜负对名次进行排列,这样可以激发出学生的荣誉感和进取心,培养出他们的竞争和团队意识,并让他们学会如何理性地看待胜负。在此过程中,获得优胜的人便会显得更加自信,继续努力;输掉竞赛的人也不会气馁,在总结好经验之后继续前行,并以最快的速度赶超强者。最后,体育具有严格的规则和章程,学生个体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必须对相关规则进行遵守,以此来提升个人的行为规范意识。另外,体育运动一向以公平性著称,获得了各个国家的尊重和认可,如奥运会、世界杯等赛事举办,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体育课程蕴含着很强的思政教育功能,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1.2 二者的融合是落实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体育教学是独立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德育人”为根本教育思想。另外,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也是落实《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表现,更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项战略教育任务。通过寓教于乐的体育项目,可以完善普通高校学生的成长计划,建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独立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建设过程中,主要包括运动技能目标、学生参与目标等,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让学生学会更多的专项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整体来看,人的身体素质是各项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体育课程不仅具备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还为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方向, 从而实现“育体”和“育人”的完美融合[1]。

2 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策略

2.1 体育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各个独立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一直以“立德树人”为主题,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体育的德育功能往往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这主要是由于体育教学未制定出合理的评价体系,只突出了学生的体质和技能,却没有对其中涉及到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评价,导致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大幅度弱化。因此,想要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各个高校教委应站在战略高度上进行考虑,促使有关部门建立体育教学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第二,高校可以按照具体的评价体系内容,通过细化标准和奖惩制度,让教师严格按照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对体育的德育功能予以重视,从而将德育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例如,各个高校可以在体育课堂上采取抽查监督制度,设定体育德育加分项目,对表现较好的教师进行加分,并与绩效薪资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便能激发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基础支撑。

2.2 体育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为人师表,由于教师的个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也让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各个独立院校需要对体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理论培训与指导,利用各种新的资源和方式,不断实现体育教师思政素养的大幅度提升。其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同的体育项目给学生的感觉也不同,思政教育目的同样也存在区别。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因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对培训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将项目的专项特点体现出来,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能力。再次,精品课程评选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最后,做好教学评价工作,鼓励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精心、有效的设计,并对学生的个性需求等提高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满足,还要做到以点带面、以强带弱,以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教师思政素养得到提升[2]。

2.3 站在整体育人角度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设计

在公共体育课程之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包括很多形式,如“完满教育”、校内外竞赛、早操、课外活动等。一般来说,体育的德育资源隐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在进行德育内容设计时,教师需要站在育人角度出发,对相关素材进行合理应用,将不同的德育资源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团体锻炼气氛,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良好打造,从而吸引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另外,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有这样,才能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建立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条件,广东省政府与各个高校进行联合,对相关政策进行全面制定,并将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提升他们思政素养的同时,对教学理念进行实时更新,促使他们从整体育人角度出发,对各种潜能和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各种渠道来完成对学生的思政渗透,促使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提升[3]。

2.4 实现教育渠道的有效融合

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属于一项系统而又全面的工作,在融合形态上应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除了教育主体、目标、内容融合之外,渠道的融合同样是融合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这里所提到的渠道融合具有很多的内涵,首先,就传统渠道来说,主要包括课堂、实践、会议等,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几乎全部依托于此类教育渠道来开展教育工作。在对比中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渠道更为稳定。但在现代渠道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提升体育教育的思政内涵。

3 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站在思政教育角度来说,主要包括艺术教育、心理教育等,如果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将其内容凸显出来,必然会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另外,从教育形态来说,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存在很强的融合度,能够产生较好的融合效果。因此,各个高校需要对此项工作提高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 方亚冰.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15(6):114-117.

[2] 赵光强,刘芳,张少伟.关于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115-116.

[3] 朱海涛,杨帆,程亮亮.高校公共體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3):97-100.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思政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