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中考制度的调查与分析

2018-06-11 06:30王志成管筱斐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体育中考问题

王志成 管筱斐

摘 要:我们国家开设体育中考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中考的实施,其实质意义远大于体育考试本身所具有的效用,历时20多年,体育中考日趋完善。文章主要调查分析了目前国内各省份体育中考的测试与评价、项目安排等方面的内容,分析现在体育中考在组织进行中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中考 中考体育制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a)-0191-02

由于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教育制度,如果不将体育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体育就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成为大众、社会舆论讨论的热点话题,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已刻不容缓。将体育纳入学生升学考试,以此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視程度,借考试成绩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中考体育制度作为提高学校体育地位,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进行的一种手段,就显得十分重要[1]。

1 我国现阶段体育中考制度的调查与分析

1.1 体育中考的发展与演变进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部分试点地区尝试实行体育中考制度。199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中规定“体育是考试科目”。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根据《意见》要求,国内部分省市将体育纳入中考科目中,同年9月教育部将青岛市、郑州市、仙桃市等八个城市作为中考体育试点地区。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的要求,将体育上升到了与语数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各项规定的不断出台,表现了国家政府对体育中考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体育中考制度的不断探索,肯定了体育中考制度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积极作用[2]。

1.2 我国体育中考测试和评价方法调查与分析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中考模式繁多,就目前来说,体育中考模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只采取终结性评价,直接依靠最终测试成绩给出中考体育成绩,另一种是过程性评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评价与初中三年的过程性评价共同确定考生最终的考试成绩。现阶段,我国体育中考现场测试考试方法同样存在差异,各个省份也会存在不同。

必考项目+自选项目是将一到两个项目作为必考项,将几个运动项目定为选考项目,从中选一到两个项目进行考试,最终与必考项目相加即为该考生的最终成绩。例如,2017年天津市将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定为体育中考必考项目,将50m跑、立定跳远、跳绳、掷实心球、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生)定为选考项目。

必考项目是指直接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体育中考考试内容,学生必须参加所有规定项目的测试。例如,重庆市将立定跳远、掷实心球、1min跳绳、中长跑(女子800m、男子1000m)定为中考体育项目,所有考生均应参加所有项目的考试,最后成绩相加为最终成绩。这种考试形式较为死板,学生失去自主选择权,往往能够导致体育考试向应试化方向发展。

自选项目是指将若干运动项目定为中考体育考试内容,或根据各项运动的不同特征分为几大类,学生可从每类项目中选择一项运动参加考试,将每类中所选项目综合考试,所得分数便为学生考试成绩。例如,浙江杭州2017年体育中考要求学生在跳跃类:立定跳远、跳绳;力量类:掷实心球、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生);耐力类: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游泳中,每类选择一个项目参加考试。这类考试方法,具有更多的选择性,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选择考试项目,与前两种方法相比,更贴近实行中考体育的目的,更符合中考体育的要求[3]。

我国现行的体育中考制度,各个省份、地区对学生体育中考成绩所采取的评价方法存在差别,有的省份只采取现场测试的方式,现场测试成绩即为该生的最终成绩。有的省份采用现场测试+过程评价的方法,最终成绩由学生日常体育课积极性、体能测试等成绩和最终考试成绩决定。

1.3 我国体育中考考试项目调查与分析

调查全国各省体育中考项目特征,暂时将体育中考项目分为素质类项目和技能类项目。素质类项目包括:中长跑、立定跳远、抛实心球、引体向上等;技能类项目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

如表1所示,我们可将素质类项目分为速度类、力量类、耐力类、柔韧类等小类别。

速度类以50/100m跑、1min跳绳为代表,短跑,短时间跳绳能够综合表现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性和下肢爆发力。力量类以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实心球、立定跳远等项目,该类项目可以考评学生上下肢、腰腹核心的最大肌肉力量和绝对肌肉力量。耐力类以中长跑(1000m男/800m女)为代表,旨在测试学生运动耐力,但是由于耐力类运动项目内容枯燥、身体负荷较大,学生不愿参加此类项目。柔韧类项目主要以坐位体前屈为代表,古人常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经常进行柔韧练习不仅能够促进生长发育,还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

2 我国现阶段实行体育中考制度暴露的问题

随着体育中考的推进,其中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2.1 体育课堂畸形变身为“身体锻炼课”

体育课变为身体训练课,成为学生提高中考成绩,提高学校升学率的捷径。体育中考制度确立后,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仿佛看到了提高学生中考成绩的一条捷径,为了提高学生中考体育成绩,许多学校将专业训练模式搬进中学体育课堂,将中学体育课变成身体训练课。学校搞靠前“突击”,晨练、体育课、课外活动全部用来训练学生中考体育的几个项目,考试前各种“考前突击班”“体育中考满分攻略”应运而生,家长也很乐意花费巨资安排孩子参加中考体育强化班、突击班等[4]。这种畸形中考体育制度已经变为学校提高升学率,家长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捷径,而这种现象在国内各个地区并不少见。

2.2 中考体育导致中学体育课堂单一、乏味,缺少活力

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被《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中考设置的项目所限制,体育教学围绕中考体育项目进行,反复的训练、测试,这种单一、枯燥、强化训练式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而非学生真正的运动兴趣。在这种环境里,本来为学生所喜爱的体育学科,变成了没有活力,学生讨厌的课程,从而出现了一种学生喜欢体育,却讨厌上体育课的尴尬局面。

2.3 体育课堂、日常训练、强化训练中的运动损伤不容忽视

前面提到,为了在中考体育中取得好的成绩,有部分学生平时不参加体育锻炼,反而在考试前搞“考前突击”,这样“临阵磨枪”式的方法,不仅对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还会增加了学生的考前心理负担,同时有可能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运动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保证身体的协调发展,平时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承受能力较差,而考试前大强度突击训练,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运动损伤、过度疲劳、记忆力下降等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最后影响学生整个中考的考试成绩。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们国家开设体育中考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督促学生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中考的实施,其实质意义远大于体育考试本身所具有的效用。历时20多年,体育中考日趋完善,促进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正在努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进行,真正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努力。

3.2 建议

(1)淡化“应试教育”影响因素,提升体育中考实际作用。强调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对初中升学,还要包括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家长的教育,提高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可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体育中考,强调体育中考对学生升学与健康的重要性,建议家长督促子女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学校不仅要重视升学率,还要充分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中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学校要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为了运动而运动。

(2)根据不同地区设置不同项目,顺应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现状。考试充分结合当地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当地传统体育活动等。

(3)体育中考项目的设置要满足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健康的需求。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应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运动项目。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运动需求,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参与到日常体育锻炼中。

(4)改善中考体育考评制度,加强对体育考评制度的管理。中考体育成绩最终考评,应包含平时成绩和中考体育成绩,并采取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结合的形式,保证学生既要在体育课堂上能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又能够在体育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体育中考考评制度的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有力的管理和监督,指导学校结合学生体育课出勤率、体育课堂表現、课外活动积极性、学校运动竞赛成绩和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给出学生的平日成绩,同时要监督学校给出分数的公平、公正、公开性,避免学校为了升学率在学生平日成绩中随意送分,使过程性评价制度流于形式,无法起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兴武.对中考体育的几点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报,2001(17):351-353.

[2] 谢卓峰.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情况的审视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报,2008,20(5):7-9.

[3] 冯海波,杨国庆,平易.体育中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8):87-90.

[4] 胡传庆,夏建斌,许国芳.对体育中考的认识误区及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9(S2):82-83.

猜你喜欢
体育中考问题
延续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中考体育考试改革对西安市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
借助信息技术 做好初中体育备考
有的放矢,决不放弃
避开“问题”银行股
那一年初三,我们一起成长、进步着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