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育人引领大学学风建设之浅析

2018-06-11 11:15陈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风育人大学

陈琪

[摘

要] 学风问题的本源在于思想。文化育人从思想根源出发,是推进大学学风建设的有效手段。从思想层面上看,学习上存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抬头和道德缺失的现象,办学上对学风建设与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是制约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以文化育人引领大学学风建设,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实践:明确大学教育之根本,坚守“立德树人”的大学之道;提升办学之品位,涵养“根基深厚”的学风文化;传授治学之方法,培养“学思相资”的当代大学生。

[关

词] 文化育人;学风;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90-02

一、学风建设与文化育人的本源联系

《汉语大词典》有解:“学”,指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风”,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习俗;“学风”,简言,学习的风气。学风是大学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从外在表征上看,学风通常反映在学生学习目的、态度、方法、纪律等场景、举止当中,归结于学校研学、教学、治学、督学、管学的行为上。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道:“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人的行为受到思想的支配,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学风表象的背后是学生对学习这一事物的价值判断,是学校在教育和管理文化上的价值体系,是个人乃至群体深层次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调和与统一[1]。学风问题的本源在于思想。

《易经》贲卦象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博览人类文明成果,可移风易俗推行教化于天下,反映了文化“以文化人”之义,说明文化具有教导、训练、感化天下的“育人”功能。优秀人文精神能够有力地感召世人,在人类群体当中凝结成共有的价值观念,汇聚成人类思想之流,指挥着我们做出理性而有益的行动。今天之大学文化育人,重点应该放在人文价值层面、思想层面的熏陶与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现代化人才[2]。文化育人从思想出发,与学风建设具有天然的本源联系,是推进大学学风建设的有效手段。

二、当前大学学风建设思想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上存在功利、享乐主义抬头和道德缺失的现象

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大學时期是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出现偏激言论或过激行为[3]。市场经济的发展衍生出的功利主义对学生学习观念产生一定影响,有些学生学习目的缺乏科学思考,带有功利色彩,认为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一纸文凭,忽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缺乏广博学习、辩证思考的态度,为考试而学习,不求甚解、只求合格。中国大学生目前以“95后”“00后”为主,物质基础优越,潜意识中享乐主义抬头,部分学生对待学习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缺乏迎难而上的决心;沉迷于游戏、网络、娱乐、交友,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安逸,对个人理想与志愿的认识不充分,对所学专业叫苦叫累,高呼专业无用。

此外,日趋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在冲击并进入大学生的思想领域,西方“淡化意识形态”的思潮容易使大学生思想信念产生动摇,出现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影响对善恶美丑应有的道德判断力,缺乏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认同[4]。逃课、旷课,甚至代课、代考、作弊等现象频出,诚信教育迫在眉睫;把师生关系比作服务供需,缺乏对老师的尊重,缺乏对知识的敬畏,弱化了教育、教学的功效。

(二)办学上对学风建设与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大学教育以学术为基础,学术与学风相辅相成,尊重学术权威是维护学风建设的基础,优良的学风环境是顺利开展学术研究的保障,维持二者均衡能够更好地推动大学教育的发展。相较而言,许多大学强调学术发展,但是对学风建设和育人工作的重视不够。对学校排名和科研数量关注度高,教学与科研之争也一直存在,热衷于争课题、搞项目、提名次,把科研与教师的职称、薪资捆绑,必然分散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降低了综合教学水平,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梅贻琦先生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代大学的第一职能是培养“大师”与高素质人才,这是大学赢得公众声誉、获得社会认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许多大学把学风建设和育人工作单纯地局限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认为学风建设等同于学习纪律管理,把素质教育简单叠加于素质拓展活动中,缺乏有效的育人手段,忽视了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建设,没有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真谛,学风建设与育人工作处于浅层发展阶段。

三、实践文化育人,建设优良学风

(一)明确大学之根本,坚守“立德树人”的大学之道

大学有三大职责: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中最根本的是人才培养。现代大学制度建立800多年,教师和学生这一学习共同体没有改变,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首要职责[5]。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依归还是为培养人才服务。明确大学之根本,才能真正从教育本位出发,以学生为本,注重教学,重视学风。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大学在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中,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历史使命,应该关注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以文化为利器,推进育人工作,营造良好学风。

宏观层面,应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主体灵魂的塑造、人格的健全和素质的发展,以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把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核心工作,把求真、求善、趋美作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指标所向。微观层面,要高度重视教学文化建设,制订融贯文化意志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方案,促进专业教育更好地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增设人文素质课程或内容,提高教师人才素质修养和人文教育能力,唤醒大学生道德认知与文化自觉,培养出热爱学习、品德优良的学生。

(二)提升办学之品位,涵养“根基深厚”的学风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群体习得并共有的一切观念与行为,大学理念是构成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元素[5]。康德《论教育学》有言:“一个理念无非是关于一种在经验中无法遇见的完美性概念。”理念源于经验而超乎经验,是从经验中升华并加以追求的精神信念。正确的理念会转化为共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形成向心力、凝聚力[6]。学校办学理念应体现学风文化的认同。一是要增强优良学风的感召。在教学时应以学生为本,坚持学术关怀,规范学术宽容、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让学者真正投入学术科研和教学,让学生感知学术道德,保持纯粹的学习,激发文化育人的内核。二是强调办学上师生的主体性,突破刚性制度的框架,以柔性的引导、严明的原则作为管理内涵,切实关注人的需要,创设学生利益表达的平台,维护教师尊严,保护学生权益;引导师生之间建立共享、互爱的心理关系,建设文化育人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文化是涵养大学发展根基的水源,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7]。把文化元素引入学风建设和育人工作中,对固有办学理念进行持续的“改进”和管理,形成根基深厚的学风文化。

(三)传授治学之方法,培养“学思相资”的当代大学生

中國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学方法的思考。以文化育人引领学风建设,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得到关于学习的方法和启示,把文化育人真正根植于学风建设。“笃学、慎思、明辨”是儒学经典中论述的学习方法。“笃学”指学习意志要坚定,所学要努力践行;“慎思”是对所学加以怀疑,不断追问、考察、分析所学能否为己所用。“明辨”指越辨越明,不断思辨,方得真理。大学生应付学习、应付考核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目的不明晰,缺乏独立思考与钻研问题的能力,因此学得被动、不知所云,不懂得“学思相资”。“学思相资”的观点源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哲学家、教育家王夫之引申后提出“学思相资”,认为学与思相互依凭,相资以功,不可偏废。当代大学生要“学”更要“思”,懂得举一反三、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在群体中形成好学好问的学习风尚。因此,在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书育人并不只是把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

综上所述,在文化育人理念引领下,大学学风建设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改良方案,更是一场以文化为手段的变革,需要从学校到学院、从专业到课程、从教师到学生、从高层到基层多方合力、齐抓共管、共同成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2]张积家,陈俊.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卢晓中.高等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5.◎编辑 武慧慧

猜你喜欢
学风育人大学
特殊时期居家线上学习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至善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炊事员的几宗事
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
学风就是质量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