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偶像,非彼偶像

2018-06-12 17:05
第一财经 2018年21期
关键词:练习生经纪偶像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群发生了一些关于偶像的争议。导火索是一个朋友上初中的女儿引发的,她迷上了NINE PERCENT。她的房间挂满了偶像的照片,本人热衷于购买“偶像家族粉丝身份证”,也在为5月26日的粉丝见面会奔波忙碌。当她执意要把NINE PERCENT当作英文作文主角的时候,她的妈妈表示真的郁闷极了:“这么花心思,这么有毅力,为什么不用在学习上?”

NINE PERCENT是在爱奇艺播出的《偶像练习生》中出道的九人团,这是中国第一档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类真人秀。这位妈妈几乎分不清这9个男孩,“还不如TFBOYS容易辨认”。但她的担忧却遭到反驳,有个朋友的反问比较有力,在曾经的少年时代,不是都会迷恋偶像?所以对这个年纪来说是合理的现象吧。

的确,在娱乐还没有成为产业之前,青少年仍然会从有限的渠道寻找自己的偶像。青少年的成长需要榜样,某种程度上偶像可以作为个人对自我理想的投射。从心理需求这个角度来看,1990年代,香港制造的四大天王,以及台湾出品的小虎队,多少都曾充当了类似的角色。这方面,几代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不过这位妈妈的反感不无道理—现在作为粉丝,青少年们可要比上一代人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

造成这种根本差异的,正在于偶像背后的商业机制及娱乐产业的运转规律。在日本和韩国,偶像产业独立于电影、电视行业,有独特的运行规则,相应的,青少年所喜爱的年轻艺人不是演员,也不是明星,不必具有极强的演艺能力。但他们要有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公众影响力,同时要能在与粉丝互动的过程中成长—粉丝的养成、督促、付出,是现代偶像产业的核心环节。你也可以认为这是娱乐民主化的表现。而新一代的少年粉丝们更辛苦了,也是产业化的一个必然。

如果把2004年的《超级女声》当作中国第一档全民选秀节目、偶像产业的起始,那么十几年来,这个产业其实并没有一跃而起。其间,随着韩潮的起伏,经纪公司们参照日韩模式制造偶像,默默奠定日后火爆的基础。从这层意义上讲,2018年蹿红的《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不过是产业持续发展的结果。

和“超女”时代相比,有赖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捷,今年这两档全民选秀综艺首先在参与人数上几乎多了10倍,其次,选手也并不是来自专业院校或有酒吧驻唱经历的个人,平台节目、艺人选手、经纪公司都成为该选秀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比如,以女团为特色的《创造101》前期沟通了数百家经纪公司,这意味着中国的偶像产业已具备雏形。

像中国的其他领域一样,比行业发展速度更快的,是人们的诉求。随着选秀节目超出预期的火爆,更多的经纪公司希望更快地向公众推出自己培养的练习生,使后者的出道时间尽可能地早。日本韩国的偶像需要四五年的培养时间,中国市场怕是等不起的。

渴求偶像的少年们也是急迫的。随着在偶像的养成过程承担了更重要的任务,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发的行为,强大的组织能力,使他们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也自然会给偶像和经纪公司创造更多利润。只不過,少年的兴趣转换或许更不可控,那么红的鹿晗不也成了明日黄花?偶像产业流水线的产能及效率是否跟得上,现在看已不乏疑虑。

猜你喜欢
练习生经纪偶像
偶像报
SEOUL TRAIN
食神练习生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河北财达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