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环流,海归再“归海”

2018-06-13 02:31郑可书谭畅
华声 2018年2期
关键词:颜宁普林斯顿大学海归

郑可书 谭畅

刚过去的2017年,一批在学界颇有名气的海归教授决定再度“归海”。已在美国生活近二十年的奥克兰大学副教授王跃建,将他们的再度“归海”看作一种新现象:“十年前、二十年前,国内的教授来美国做大学教授,特别是一流大学教授,那是不可思议的。现在慢慢就会正常了,(公众)也会慢慢接受人才的流动”。

缘何再“归海”

“70后”的颜宁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30岁即回到清华当教授,成为清华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这次“归海”,距离她2007年从普林斯顿博士后回到清华做教授,恰好十年。

顏宁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消息传出时,这个选择一度被解读为“负气出走”。

“很多人有各种议论、猜测,甚至觉得这件事有一点悲情,认为我是被挤压走的。其实真的不是。”2017年12月15日,颜宁在一个颁奖典礼上公开回应称,去普林斯顿大学是“自讨苦吃”:“我在清华这个我最爱的母校待得太舒服了,想换一个环境重新挑战自己”。

此前工作单位与颜宁所在的清华只有一路之隔的许展阳,则这样解释他再次“归海”的理由:“想趁这个机会去世界顶尖的地方看一看。”

许展阳生于1981年,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任教,2012年回到北大任职。作出加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决定后,许展阳表示:“不管我走到哪里,我做出来的工作,别人都会将其定为一个中国数学家做出来的工作。”

刚刚于1月初入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毅则对记者说:“我想其他老师情况与我不一样,而且各有其个人缘由,媒体不要过多解读。”

马毅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求学,毕业后留美任教,2014年全职加入上海科技大学。他不愿多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原因:“我本是美国UIUC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的教授。与家人分离了几年,回国帮助上科大建校和建设信息学院。如今学院初具规模,我可以回到母校专心科研,并且与家人团聚。”

刚开始不适应

一年多以前,颜宁到普林斯顿大学面试教职时,琚诒光就已得到消息。新同事颜宁的到来让琚诒光回想起17年前他的选择,当时他从日本东北大学回到母校清华才执教半年,一次去美国开会,正好普林斯顿大学有个助理教授的岗位开放申请,他们就主动问琚诒光耍不要试一试。

琚诒光婉拒了对方,但美方还是劝说他做一下答辩,于是琚诒光借了一套西服,去普林斯顿做了一场学术报告,然后就回国了。一个月后,琚诒光收到普林斯顿大学机械航空系主任的邮件,问他想耍什么样的工资,什么样的实验室,希望尽快给答复。

初到美国时,琚诒光很不适应。“亚洲人都很客气,什么都给你安排好了。到了美国,什么都是靠自己,没有人去接你,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琚诒光说,首先申请科研经费就是个难题。在中国,每逢有科研经费项目发布,学校总会通知教师,而美国则需要教师自己上网搜集信息。

另一个难题是语言不通。当时琚诒光的英语水平可以正常上课,但经常听不懂学生的问题,尤其是专业以外的事情,甚至有学生因此质疑“为什么耍招这样的教授”。琚诒光找到系主任反映学生的评价,系主任安慰他说没关系:“系里的教授一大半都是国外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音,过几年就好了。”

适应以后,琚诒光很享受在美国大学任教的生活。十多年过来,琚诒光最推崇的就是美国大学里这种简单的人际关系。工作上杂事很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科研和教学上。周末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和家人在一起,基本上下午六点以后就没有什么电话打进来。

“在美国,学术环境整体上也更自由和宽松。”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程宗明目前也在中国的母校南京农业大学兼职,比较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将在美国的学术合作比喻成“东北乱炖”,“大家都把自己的东西整合到一块儿去做。”而国内的项目合作,更像是“冷盘菜”,每个人带一点东西来,往桌子上一放,申请项目时把一整张桌子都端过去,“你看我这里什么东西都有,但是最后其实没有真正的合作”。

“(颜宁)他们‘归海后也许可能会有更多的合作、更多的交流、更多的思想碰撞,让他们的学术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程宗明感慨。

“持开放和乐见其成的态度”

谈及高校海归教师再度“归海”,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向记者重复了四五遍:“这事很正常。”

“没有反而不正常。中国老师到了别的国家一个都不吃香,到国际上去都不被承认,反而不是个好事。但走多了就不好,多了就是说明我们人才流失。”王辉耀说,现在还没有数据支持海归教授再“归海”已成趋势,只是个例。“但有一两件这种事儿,就说明进入人才环流的时代了。”

“环流”还体现在一些外国老师也开始到中国长期任教。颜宁的母校清华大学就从2001年开始实施了“讲席教授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聘著名学者。2006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推出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计划时,清华大学有信息、环境和数学三个学科的项目入选,就聘请了美国、法国的科学院院士挂帅,吸纳了二十多位高水平外籍教授学者担任骨干。

“没有必要如临大敌,没有必要草木皆兵。”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同样认为,“颜宁现象”只是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流出去,但谈不上是人才流失。只要人才流入大于流出,人才蓄水池就会形成。

“我们当然希望杰出的科学家在中国练就‘武功后,能够继续在中国发挥作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说,他也希望中国有宽广的胸怀,对于中国科学家到国际科研机构任职,持开放和乐见其成的态度。

摘编自《南方周末》2018年2月1日

猜你喜欢
颜宁普林斯顿大学海归
Haun Saussy, The Making of Barbarian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ultilingual Asia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清华学术女神”在线打假
《普林斯顿大学藏西夏文<法华经>》读后
阳关故人
试探普林斯顿大学之办学特色
一段苦涩又奇特的成长经历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