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情

2018-06-14 08:49文/史
乡音 2018年6期
关键词:老鸹一篮落伍

文/史 介

春日里,正是采摘野菜的季节。此时我就想,“吃菜”也有“轮回”。本来,人们生活已是很富足的今天,一般人家都不缺各种菜蔬和大鱼大肉,却对野菜情有独钟,不仅市场上的野菜成为大众生活中的新宠,而且一些媒体也大谈“蒲公英”“马勺菜”(马齿苋)等野菜的食用乃至药用价值,实在令我眼界大开,并勾起我深深的回忆。

几十年的野菜情是从童年开始的。若问我,“童年,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我会不假思索地答道:“家乡满洼遍地的野菜!”进而可以说,野菜是我童年的生命,青年的寄托,中年的情思,晚年的享受……

我的童年是听着抗日的炮声,冒着抗日的硝烟度过的。那是一个苦难的年代,“糠菜半年粮”已是不错的生活。这里说的“菜”,自然不是今天的黄瓜、豆角、菜花、蒜薹之类,而是野菜的简称了。为糊口度日,每到春日,我便挎个小篮,到田边地埂采摘“苣荬菜”“醋醋溜”;秋日,又揪回一篮篮“扫帚苗”“老鸹筋”。母亲将野菜煮熟刴烂,掺上些玉米面,做成菜团子,或熬成稀粥……那时,我认为穷人吃野菜是命中注定,所以吃起来感觉很香,感到家里很富有。

说起来可笑,童年的我已学会了“经商”。春日的一大早,我望着渐渐隐去的晨星,踏着晨露,到田边采回一篮鲜嫩的“苣荬菜”,回村后沿街叫卖。自然,是无人花钱买的,而是用鸡蛋来换。折腾大半天换来几个鸡蛋,为多病的父亲补养身体。我,自然不会吃一口的。

野菜,在我童年的心灵里是神圣的,甚或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我读初中时,仍然萦绕心头,又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寄托。

当年,我就读的蠡县中学并不在县城,而是设在皮毛重镇留史村北邻的缪家营村。那里,地势低洼,年年又有洪涝之患,不乏野菜。记得每年洪水过后,田间会长出一片片大棵的“老鸹筋”。不采它,不是太可惜了吗?于是,课余时间,我兴致勃勃地去“勤工俭学”,不大工夫就拔回一大捆。回校后,晒到宿舍屋顶,晒干后带回家中。解放初期,一般人家的家境仍不富裕,家乡又连年遭洪涝,将晒干的“老鸹筋”储存起来,以备来年度“春荒”,心中有寄托,感到很坦然。

人,如果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情,而且是真情,那么不管时间过了多久,或是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然会钟情不渝。80年代初,我已年逾不惑,家中生活虽还没有达到“小康”,但衣食无虞,冰箱里的鸡鸭鱼肉常有,我又在冀中一个县的县政府任职,按说,这种情况该与野菜无缘了吧?可是,不!一见野菜,旋即撩拨童心,引发情思,做起“童年梦”。有一次我到县城南一个村下乡公干,偶见田边地埂长满“苣荬菜”,棵大叶肥水灵灵,着实可爱。我眼前一亮,马上拔了一大把,带回机关,早饭蘸酱食之。吃起来,虽略带苦味,但清爽可口,感到香甜依旧。

90代初,已回省直工作的我,因工作任务回这个县采访。在县城边上,只见一个农家饭店专卖“马勺菜”馅包子,引起我的好奇,马上买了几个吃,感觉滑而不腻,香甜可口,爽极了。遂问店主:“哪来这么多马勺菜?”答曰:“有人专门种的,不但供饭店,而且晾干了还出口……”啊!冀中的野菜闹大发了!去年秋天,孩子们送来一兜鲜嫩的红薯叶(即红薯蔓尖上的小叶),说是“时令野菜,营养高”。我很惊谔,困难时期吃“瓜菜代”中的“代”(代食品),竟成了“时令野菜”,看来我对野菜的认知,实在是落伍了。认知落伍归落伍,但没想到,晚年吃野菜,却成了一种美食享受。□

猜你喜欢
老鸹一篮落伍
老鸹,舌尖上的乡愁
去老鸹岩
江湖茶室
一篮臭鸡蛋招蝇来下蛆
山野
老鸹撒
胡图与花童
巧妙玩拆字
我家小妹妹
落伍的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