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8-06-14 05:55汪月佟琳杨霞钟滨柔杨星辰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肇兴黎平县大歌

汪月 佟琳 杨霞 钟滨柔 杨星辰

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以侗民族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最为突出,1986年侗族大歌登上国际舞台,自此,侗族大歌成为黔东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吸引点和闪光点,该地区的旅游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机遇与威胁往往并存,笔者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了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对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肇兴侗寨侗族文化资源为研究依据,旨在为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

参考意见。

引言

黎平縣地处贵州东南部,属于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该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民族旅游业得到了发展,然而黎平县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黎平县的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出发点,着力铺筑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之路,进而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本文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该地区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S)、劣势(W)、机遇(O)与威胁(T),并深入探究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期为该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

参考。

一、黎平县文化资源概况

(二)黎平县整体侗族文化资源简介

黎平县的侗族文化原始古朴、绚丽多彩,极具典型性,因此被称为“隐藏着的文明”。侗族大歌蜚声中外,被誉为“清泉闪光的音乐”;侗族服饰,有高贵华丽的盛装,有风姿绰约的简装,展示了侗族服饰的多姿多彩;侗族人民擅长建筑,高手辈出,鼓楼、花桥、吊脚楼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民间收藏的国宝”。

(二)黎平县肇兴侗寨文化资源概况

黎平县侗族文化资源类型及主要内容见表1。

二、黎平县肇兴侗寨文化资源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文化资源保存较为完整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民族活动、民间艺术传承保留较为完好。这些民族活动及民间艺术作为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当地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动力,本次对侗寨走访调研中,也感受到了其民族文化带来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侗寨内设有侗族大歌露天表演舞台,每日都会进行原生侗族大歌表演,到访游客都不禁感叹并驻足观看。

2.文化资源的极具民族特色

黎平县肇兴侗寨文化资源特色鲜明。靛染作为侗族服饰布料的色彩染制技艺,其历史源远流长。当地居民把该技艺合理地用于商业,以此获得了经济效益,同时还使得此技艺技法得到传播与弘扬。

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肇兴侗寨内,共有5团,共建有鼓楼5座、花桥5座、戏台5座。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鼓楼通体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近些年,政府对该地区的扶持,使得该地区建筑得到进一步修缮的同时,也得到了保护,开发初期不合理的规划,对当地原有建筑资源造成了破坏,但该地区总体仍然保留了古朴、原始建筑应有的特色。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当地把侗族大歌作为该地区旅游宣传的一部分,以此赚足了到访游客的眼球,也凸显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劣势分析

1.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

黎平县肇兴侗寨整体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存较为完好,资源利用也较为合理,但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侗寨内开设有免费公交,供游人作为代步工具,同时也限制了私家车进寨,在保护了当地环境的同时,也看到了在停车位建设、规划上的不足,因而也引发了部分游客的不满。因此,该地区接待管理机制还有待提高。

2.资源利用同质化,产品开发不深入

大多以民族为品牌进行推广的旅游区都普遍存在旅游资源开发同质化现象,如开发的旅游产品同质化,游览的内容同质化,经营模式同质化等。大同小异的运营模式下,游客便会审美疲劳,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满意度也会有所下降,这不光不利于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也会影响游客的重游率。调研发现,侗寨主街为商业街,大多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且大部分从事商业经营的店面,在很多旅游景区都能找到相似的经营形式或者经营内容,不仅没有新意,也突显不出民族特色。

3.传统工艺人才断层

当地从事传统民间工艺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以对靛染技艺的调查反馈为例,当地女性能够从事此项技艺的人数占该地区总人数的比例极低,而只有极少数的20岁以下的女性掌握该技艺。这不仅不利于当地主推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不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

4.当地民众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意识尚显淡薄

调查发现,当地民众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了解不够深入,对自有的文化资源不以为然,是否会加入到文化旅游开发队列中也持观望态度,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以寨中居民居住分布为例,侗寨分为上寨和下寨,商业主街集中在下寨,上寨为居民居住区,供游人游览参观。由此可见,上寨居民既没有参与到整个区域的商业活动中,也没有从当前该区域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直接的实质的经济利益,民众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了解受到了限制,制约了其投入该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热情。

(三)机会分析

1.国民闲暇时间增多,休闲度假旅游得以发展

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境外客源渠道拓宽,旅游客源总量不断增加。2016年,黔东南州旅游总人数达6 704.11万人次,增长37.7%,实现旅游收入553.68亿元,增长43%。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6年,就人数而言,确实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增长比例都在20%以上。这组数据清晰地为人们展示出旅游客源的增加,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大众生活、收入水平提高,为旅游市场提供了更多潜在旅游客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更愿意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因此,文化资源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推动力。据国庆中秋等旅游大数据分析,省外客源地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湖南、广东、浙江、重庆、云南,占贵州省外客流总量的一半以上,省内客源方面,贵阳、遵义、铜仁客源最多。因此,省内和周边地区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旅游市场提供了更多潜在的旅游客户。

3.政府政策的扶持

黔东南自治州发展总体规划中强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文化资源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开发,将成为黔东南旅游发展的重点,且开发黎平县文化资源迎合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对解决该地区剩余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2017年,黔东南围绕承办好第十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总体目标,一是进行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大力实施“旅游项目建设年”行动,完善了肇兴侗寨等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承办第十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项目共133个。二是服务提升持续向好。启动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建成通组公路3 646千米。大力推进小康6项行动计划。三是旅游营销亮点纷呈。扎实抓好旅游营销,完成境内外各类营销活动200余场。荣获2017年度魅力中国城“十佳城市”和“最受观众喜爱魅力城市。四是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推动黔东南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工作。建成文化主题公园3个,完成16个文创基地和20个名师大师工作室挂牌命名,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传承人459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全国传统村落整州保护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政府政策为黔东南地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落户黔东南,而且就在肇兴侗寨,这对肇兴侗寨的旅游发展也会是一个机会。

4.传统文化备受关注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不断的席卷和浸透,国内的文化人士越来越注意提倡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捍卫。肇兴侗寨的文化极具典型的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源于民间、代代流传。因此,对肇兴侗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也是对濒临衰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修与拯救。

5.电子信息技术的促进

电子技术的发展,为肇兴侗寨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机遇。网络信息的普及,有利于肇兴侗寨文化资源的宣传;为当地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促进了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资源整合与信息传递,从而推动了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

(四)威胁分析

1.旅游宣传与实地形象不符

肇兴侗寨部分文化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及开发不当,使得游客在实际游览体验过程中的感受与心理预期上存在差异。肇兴侗寨作为民族地区,在旅游宣传上主打“民族”,是一个古朴本真的小村落,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及服饰、弯弯曲曲的小巷、清澈的溪流、古朴的小桥,还有集中表演的侗族大歌,都能让人领略到鲜明的民族风情。再加上侗族同胞真实的生活场景,会让游客特别想来到这个让人返璞归真的地方,正是因为宣传的如此清净,实际来到这里后,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的现代化商业气息,会让游客有一定的心理落差。

2.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更新

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的需求也呈现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就使得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呈现多样化,并需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一般游客到少数民族村寨都是老一套,大家都感到厌烦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既是发展资源同时又是保护对象,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过程中,还常常面临保护文化和发展商业之间的平衡问题,这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的问题。“禾仓之家”民宿项目,是近期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的侗族村寨黄岗村点燃的星星之火。这个项目是由侗族的粮仓——禾仓改建的。为了防火和防鼠,侗族人习惯在水塘上搭建一个个禾仓来储存粮食。久而久之,禾仓成为一个极具侗族特色的文化景观。

3.周边县域发展旅游冲击着肇兴侗寨的旅游市场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从江县、榕江县、靖州等周边地区利用黔东南设立特区的宏观优势和民族民俗特色,纷纷开展旅游业,周边景点也在逐步兴起,竞争压力也在增大。

三、黎平县肇兴侗寨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化,加上旅游业的介入,肇兴侗寨的民族传统文化也会随之变化,但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一定要注意利益与文化保护相结合。例如,对于侗族的优秀文化,如侗族的服饰文化、精湛的建筑文化(鼓楼等)、宝贵的音乐文化(侗族大歌)等各方面的精华文化,必须给予及时、严格的保护,并且把这些先进的民族文化进行发扬光大,保持其原有的民族特色,这才是吸引游客的关键点。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专业服务

肇兴侗寨整体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存较为完好,但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因而也引发了部分游客的不满,该地区接待管理机制还有待提高。在区域整体规划及道路建设上,多考虑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如在私家车停车位规划上,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也要进一步符合当下人们出行的需要。

(三)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避免同质化

肇兴侗寨拥有许多侗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虽然游客通过旅游了解了这些传统的文化技艺与活动,但其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从众多的民族旅游中脱颖而出,就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例如,在肇兴有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如染布、纺织技术等传统工艺,在开发民族旅游的过程中,应该以本地民族文化资源为原料加以拓展,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将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转化为更具内涵和深度的旅游项目,突出新意,提升肇兴侗寨的旅游品质。

(四)注重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

在肇兴侗族文化传承工作上,政府应从资金、技术、教育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如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心的建设上给予支持,完善侗族大歌传承班、民族技艺教学中心的硬件设施,对拥有民族文化技术的艺人给予精神及物质方面的奖励。同时,村干部要组织对当地传统技艺的培训与宣传,让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沿袭。

(五)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资源开发意识

肇兴侗寨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要提升民众的参与权,让民众能够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自己才是肇兴的主人,让村民能够从内心深处支持肇兴旅游的发展。村干部带头,以点带面,进行民众意识培养与宣传教育,使民众认识到自己作为侗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整个侗寨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识,使之加入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队列中,为当地开发旅游建言献策的同时提升侗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1.加大宣传力度,并做到精准宣传

肇兴侗寨在宣传上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也要做到精准,切不可盲目宣传,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这样不能吸引游客;也不可夸大其词,使游客产生较大的落差,一旦口碑不好,将会失去更多客源。因此,在宣传上要做到“稳、准、狠”,合理且有效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拓宽宣传路径。当地经营主体对自身经营产品要进一步挖掘,寻找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吸引点,并做好当地民族文化形象的宣传大使,让游客购有所值。

2.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整体优势

肇兴侗寨周边县域发展旅游冲击着肇兴侗寨的旅游市场,而且都是利用黔东南设立特区的宏观优势和民族民俗特色开展旅游业,因此,肇兴侗寨的竞争压力也在增大。既然市场相同、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相似,何不与周边市场相联合,加强合作,扩大旅游市场,发挥整体优势,取得共赢。

四、结语

黎平县文化旅游资源既保存较好又极具特点。然而,当前对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开发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同步、资源利用同质化,产品开发不深入、传统工艺人才断层,及当地民众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意识尚显淡薄等不利因素,尽管存在上述不足,加之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及周边县域的竞争,但在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重视下,在传统文化备受关注的环境下,国民闲暇时间增多,休闲度假旅游得以發展,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促进,使黎平县的文化资源开发依然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猜你喜欢
肇兴黎平县大歌
酸的思念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肇兴侗寨
肇兴旅游扶贫的“四活改革”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旅游开发下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侗族春社节女性盛装服饰考察——以黎平县龙额镇为例
贵州最美乡村——肇兴村·构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