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文化营销 上南温创新引发蝶变

2018-06-15 06:08赵芳,纳梦月,孙铭
今日民族 2018年5期
关键词:精准民族村民

“2008年地震前,上南温村是周边最穷的村,我嫁到这来之前没想到会这么穷,村民在茅草房里做饭,也不会种什么别的菜,就种点山药。以前单车加上微型车,整个村子一共才有七八辆,哪像现在,基本户户都有车,有些人家还有两辆呢。”说着,村民白家琴指了指村里干净整洁的公路,“十一年前这儿还是一条土路,下雨就是满脚的泥巴,骑自行车有些路段还得扛着走,根本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好生活。”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谁也想象不出眼前这个环境秀丽的哈尼族村寨曾经贫困的样子。

上南温村隶属于宁洱县温泉村委会。为了改变这里的贫困状况,2007年至今,宁洱县各级各部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3000万元进行道路、民房、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种植、养殖、提升村民素质,请来思茅地区的刺绣老师,对村民进行民族工艺品手工刺绣骨干培训,并在2017年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村民集体的智慧为上南温村量身打造符合本村的村规民约。

除了外力帮助,发展更离不开内生动力。

2015年开始,上南温村注重摄取节庆文化精华进行文化营销,将宁洱哈尼族传统的重要节日红蛋节,通过媒体宣传、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搞出了规模与经济效益,把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红蛋节打造成了令人欣羡的民俗文化品牌。每年红蛋节期间,上南温村都会迎来众多游客。在村子中央的普玛图广场上,蛋壳彩绘、摸红蛋、划拳大赛等民俗活动,以及富有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文艺表演等轮番上演,不但热闹非凡,更让人流连忘返。

民俗和人文之美,成了红蛋节最具吸引力的内涵。而这种美,则体现在上南温每一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村民身上。

“上南温村的转变离不开党和政府,也离不开每位村民的努力。”上南温村党总支书记李宏伟说起一个小故事。2014年8月,得知《明星到我家》综艺节目来上南温村进行录制后,担心剧组成员听不懂当地话,由党员带头,全体村民都积极开始了普通话的学习与普及。

上南温村好客友善又具有现代服务意思的民风,还使之成为了中科院京区科普学会夏令营活动的唯一体验村落。迄今,已有十多批共计千余人次的北京中小学生走进了上南温村,亲身体验到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普洱茶的悠久历史。

以传统民族节日为发展契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上南温村创新求变,最终有了今天的累累硕果,实现了脱贫摘帽。而通过旅游公司及传媒公司的宣传,红蛋节的影响力还在逐年扩大。乡村特色旅游火起来的同时,农家的茶叶、糯米等农特产品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八方游客的青睐,包括上南温村在内的当地各民族村寨普遍受益。据统计,温泉村业已形成以茶叶、养殖为主的规模化生态农业,去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近16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637元。

在宁洱县的脱贫攻坚战中,上南温村不是个案。今年2月,宁洱已向国家提出脱贫2018年出列申请,如验收通过,宁洱将成为普洱市第一个脱贫摘帽县。

“全县的干部都是扶贫亲历者,看到老百姓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参与,我自豪’已成为每一位民族工作者的心声。”宁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启绿说道:“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和睦团结、共同发展,少数民族手拉手、心连心,一心一意跟党走。过去我们搞扶贫大多是给钱给物,困难群众把钱物用完了就又返贫了,这种“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到头来老百姓还是很穷,归结原因就是没有稳定的产业支撑。如何让贫困群众有增收的产业,真正实现脱贫后不返贫,一直是县委、县政府在思考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中,宁洱县创新举措,转变精准扶贫方式,通过走“短平快”“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和“提质增效”的脱贫路子,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建设民族特色示范村,出台“两保一训”教育扶贫措施;开展特色产业行业培训,为待业青年搭平台,谋出路,闯出了一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党的政策像太阳,照着农民暖洋洋;

群众致富全靠党,再把政策讲一讲。

习总书记新思想,中央省市处处讲;

精准扶贫是方略,脱贫摘帽是理想。

……”

存录于宁洱脱贫攻坚陈列馆中,由各族人民齐唱的“精准扶贫40调”,正讲述着这片古老大地上的新生活、好日子。

猜你喜欢
精准民族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MINORITY REPORT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