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域视野下新时代武山武术开发优势研究

2018-06-19 06:15包莉
武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武山武山县拳种

包莉

摘要:武山在全国首批“武术之乡”其独特兴中有着根植于武山大地的武山武术流派众多、拳种丰富,风格鲜明,深受武山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喜爱。政府的重视、国家的战略、丰富的资源,为我们开发武山武术提供了广阔的土壤、推进的机制、优越的条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研法,对武山独特的武术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地域背景进行研究,挖掘新时代武山武术开发的优势。

关键词:武山武术 历史 地域 文化 开发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 2018) 4-0022-03

武山县古称“宁远”县,曾设过“巩昌府”,1913年因与湖南省宁远县重名,遂更名为武山县。[1]武山县占天时地利之优,薪火传承文明,素有武术之乡、蔬菜之乡、玉石之乡、书画之乡的美称。武山县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武山文化也经过丝绸之路传向全世界。[2]流传于武山县境内的武山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其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1992年国家体委授予的首批“全国武术之乡”名单中,武山县赫然在目,成为当时西北五省区唯一的“全国武术之乡”。这一历史性殊荣的获得,是我们发掘、研究和开发武山武术的强大的现实动力。

1 武山武术产生发展的历史地域文化背景

1.1 崇文尚武的地域风尚,为武山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参照

秦汉以后,以李广、赵充国为代表,史书中有了“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著名说法,这一直延续到清代,三陇大地成为“名将渊薮”之地。[3]武山为陇之宁远城,在古代原为螈、羌部族活动地区,从秦汉、三国始,至唐、宋、明、清一路而下,一直到近、现代,战乱不断,武山县民众习武之风因此也得以世代相袭,许多地方都存有武术练习的群体。

长期以来,由于武山县民经常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其性格大多忠正耿直,英勇刚烈,且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所以从古至今,涌现出了大批仁人志士、革命烈士和战斗英雄。武山自古多有武界英才,三国时庞德勇冠三军,号称“白马将军”,他击羌氐、败袁谭、破白骑、斩(侯)音、(卫)开、射关,箭无虚发,累建奇功。宋代王君万、元代汪惟永、清初王雄以及当代的何处等,也都均有出奇制胜的高强武艺。[1]史有所好,习以成风,武山民众对于武术的喜好也便自然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1.2 山大沟深的独特地域环境为武山武术提供产生和发展的可能

武山县地理位置独特,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在天水市的西端,自古以来,其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和西部边陲重要的军事要塞。武山县辖区东西宽51.9公里,南北长59.5公里,区域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武山县有13个镇2个乡,34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人口约47万。其中农业人口39万,耕地63.26万亩。县内还汇纳了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等4大渭河支流和300余条山涧小溪,水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自西向东贯穿流经武山县全境内,形成了两山夹一河的独特的峡谷型地貌特征。[1]

武山县境内山大沟深,受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深山老林中常有野兽出没,孩子和家畜被叼走的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土匪的骚扰也让武山民众常常猝不及防,苦不堪言。为了适应环境,安心生存,武山人民逐渐练就了许多看家护院、保家卫国的本领,形成了民间浓郁的习武之风。首先,武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多变气候的影响,造就了武山县民性格刚烈、英勇好斗、民风彪悍的特点,所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了武山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地域基础;其次,武山县境内地形复杂,密林丛生,峡谷众多,交通不便,经济欠发展,人口流动稀少,文化不发达,其封闭的自然环境因素使得武山武术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干扰,因而保留了較为原初的武术文化形态和形式。

1.3 革命英雄的文化洗礼,为武山武术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5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从漳县腊子口经过武山县鸳鸯镇,在武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再次经过武山县鸳鸯镇,并在广武村西边的颉门村建立县、区苏维埃政权。这种有组织的军事活动,在诸多赤身肉搏的战斗过程之中,助推了武山民间习武之风的流播和沿袭。其中,近代革命烈士郭化如先生成为武山习武最具代表性的战斗英雄。包永庄先生于《郭化如传》中言: “1943年4月13日的黄昏,在漳县、武山、陇西三县交界的桦林山上。一位39岁的共产党人,为了掩护游击队安全转移,在连续击毙了20多个敌人之后,不幸腰部中弹光荣牺牲。他生前曾任陇右支部书记、陇右工委军事部部长。他就是武山人民的英雄郭化如。”[4]红军长征特殊经历的文化洗礼以及武山人民的英雄崇拜,为武山武术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脉。

2 新时代武山武术开发研究的优越条件

新时代,新起点,新使命。我们对于武山武术的开发研究,不仅具有可行性,且具有必要性。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武山武术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国家文化战略的措施为武山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机制;武山武术众多流派和拳种丰富,为武山武术的推广提供了条件。

2.1 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新时代武术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在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和平建设时期,武山县先后成立了县、乡武术协会,使得武山武术能够得以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1978年,武山县武术协会成立,此后各乡镇陆续成立武术协会,先后有14个村建立起了武术分会。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县有37个武术队,7个武术馆、站、点,举办了14期武术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600多人(次),组织习武人数达到13万余人(次)。[5]

武山武术推广的社会基础较为广泛,政府重视,民众喜欢,民间习武之风因此极为盛行。一直以来,武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对武山武术的普及推广较为重视,武山县体委作为业务对口指导单位,深人民间,拜访老拳师和一些拳术流派的继承人,对武山武术的传播与推广做出贡献的武术拳师给予了相当的尊重,提供了相应的待遇。武山农民拳师东顺乡令川人令树林的事例可作为典型的代表,它充分说明了武山县各级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视。[6]

2.2新时代国家文化战略措施,为武山武术的推广提供了机制

新时期以来,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区域社会经济”的国家战略举措的实施,受大的社会风尚的影响,武山武术的资料整理和武术活动的生动展开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认识到国家项目支持对于武山武术的推广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武山县领导和武山县体委武协领导的支持下,时任武山县武术协会秘书长的包奇珍,带领由侯顺子、张飞鹏、令树林、赵连子、康忠宝、丁宝宝、刘甦、康二虎、焦坤明、柴孟虎等同仁组成的团队,对武山武术及其武术史料进行了抢救性的搜集整理,分门别类,梳理存档,在申请创建武术之乡的良机到来之时,他们所整理的材料上报国家体委之后,成为了武山得以获批全国首批第18个“武术之乡”之一和西北地区第一个“武术之乡”的关键依据。并且使得武山武术在全县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空前的传播,全县20个乡镇分为东、南、西、中四个区域,习武成风,不同的拳种出现了各自极具实力和提点的民间拳师。在1985至1989年间,武山县武术协会组织武山县春节武术表演队走村串户,从洛门、四门、滩歌、鸳鸯、马力到城关,进行巡回表演。每到一地,都会吸收当地武术爱好者参加表演,促进群众习武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武山武术的发展。[7]

2.3 武山武术流派众多拳种丰富,成为新时代武山武术推广的先决条件

武术界历来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一说,西棍以陇右的天水、临夏为最,几百套流传有序、风格独具、特点突出的棍术武术大大地丰富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内容,武山武术也不例外。[8]经过几年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作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之一,武山武术界名师众多,流派庞杂,单是源流有序、传承明晰的拳种就有几十种之多。其中,张鸿谋先生1961年于兰州医学院求学期间,幸识了中国通备武学宗师马凤图及其儿子马氏四杰(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开始正式步入通备武学之门。[9]为通备武术在武山的传承打开了一扇大门,极大地丰富了武山武术的拳种和传播方式。目前,武山武术的门类及流派主要有以下几类:

由此可以看出,武山武术流派众多,拳种丰富,器械俱全,成为新时代武山武术推广的先决条件。武山武术以其丰富的拳种,众多的流派,广泛的基础,人才的优势,在“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区域社会经济”的国家战略举措中展示出新的活力,成为政府打造文化品牌的最佳选择。

3 结语

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10]武山作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武术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历史的表达、地域的符号、文化的载体,价值的体现。武山武术由师承关系来维系,以口耳相授的方式来传承,历经千年的历史刷洗与文化梳理,依然扎根于武山民众中,彰显着它的价值和魅力。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山独有的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武山武术众多的流派和丰富的拳种,形成了武山武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成为新时代我们研究、发掘、传承和开发武山武术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武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武山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2.578-579.

[2]王永峰.武山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3]天水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天水市地方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4]包永庄.郭化如傳[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102.

[5]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第六十八卷体育志[M].1997:10.

[6]武山县教育体育局文件.武体教发[2014]210号,2014-8-29.

[7]包 莉.历史文化视域下新时期武山武术的开发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12):176.

[8]蔡智忠.陇右文化影响下的甘肃民间武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05):317.

[9]张含亮.通备武学在“全国武术之乡”武山县的传承与发展[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32).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猜你喜欢
武山武山县拳种
车过武山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武山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武山县2015年全膜玉米密度试验总结
2014年武山县全膜玉米测产报告
武山县粮食生产存在问题与建议
鬼惩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
厉鬼报仇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