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助力扶贫,惠及农村发展

2018-06-20 07:42谢翠容孟鹏燕谢菲帅爽孟丹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8期
关键词:遥感精准扶贫

谢翠容 孟鹏燕 谢菲 帅爽 孟丹

摘 要: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关阶段,遥感技术因其多尺度、多信息、动态、快速等特点在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工作起到的作用日益显著。本文对遥感技术在赣南地区扶贫工作中的几大应用方向进行了详细阐述。也为今后遥感技术服务其他区域扶贫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遥感;赣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8-0220-02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扶贫工作进入了冲锋阶段,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强调了扶贫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扶贫开展“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已然成为各界热议的词汇。而饱经风霜的赣南苏区历来是国土资源部长期定点支持的扶贫区,至今已整整30年。“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绝不脱钩”,如何精准发力,助推苏区全面振新,以非常之举,促进全面脱贫就显得十分重要。正是在这非常时刻,遥感技术在助力赣南苏区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就尤有用武之地。

1 赣南苏区30年扶贫之路

赣州市地处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称赣南苏区、赣南老区。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赣南苏区一直以来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以来贫困人口较多,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早自1987年起,国土资源部就开始扎根赣南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至今已整整30年,逐步摸索出一条“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运用遥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赣南苏区的民生问题、城镇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治理、地灾防治、地质旅游规划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出了将地质行业技术优势与赣南苏区资源优势相结合的扶貧经验。

2 遥感助阵赣南扶贫攻坚

遥感技术具有多尺度、多信息、动态、快速等特点。将其运用于精准扶贫工作中,能够深入分析扶贫产业、人口、自然资源、环境等相关信息,整合区域信息,为贫困地区提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地理等等复杂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等决策参考,达到了解与掌握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与利益需求,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特别是近几年,相关部门发挥高分遥感技术优势,在赣南苏区助推100多万人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赣南地区的脱贫攻坚科学高效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图1所示。

2.1 摸清贫困底数

正所谓知根知底方能对症下药。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确识别。贫困地区大多位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山区,核查、审计这些区域的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现状及变化数据一直以来是相关部门的短板,费时费力的同时还收效甚微。利用遥感影像能够看清每一个村落,每一条村路,每一栋房,每一亩地,摸清摸透贫困地区的“底细”,确保了关键数据的准确性,为精准扶贫有针对性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赣南地区利用遥感技术特别是高分遥感,对区域矿产、土地、自然资源、水文地质环境、灾害及地质遗迹资源做了详尽的调查。以自然资源调查为例,赣南苏区自然资源丰富,相关单位利用优于2米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完成2017年赣南四县(赣县区,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因子动态监测,综合分析了区域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荒漠化、其他土地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提出了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这对完成2018年如期精准脱贫意义重大。对接地方需求,遥感技术为赣南苏区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扶贫攻坚之路提供了保障,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2.2 服务农村基建

当前,无论是农村道路铺设、安全饮水工程、危房改造工程还是生活垃圾治理工程等,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旨在大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而在工程勘察与设计工作中,遥感能充分发挥其直观、准确、高效、快速等优势,以高分遥感为基本信息源,在充分分析现有区域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智能化识别与分类提取,获取工程线路或施工点的地质地形地貌等条件背景,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分区比对,实现最宜路径或施工点的选择,辅助相关工程规划设计。三维的影像可直观的进行填挖方量计算,边坡稳定性评估,路线平纵参数模拟等,实现室内选线选址的可视化,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勘测与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大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为例,农村安全饮水率100%,是贫困村脱贫的硬指标。而赣南老区农村饮用水主要来源于河水、井水、泉水等直接取水,水质不达标,水资源污染严重是当地主要饮水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中国地调局相关单位开展了赣南苏区水文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建立地下水示范工程40多处,实施降氟改水工程15个。利用遥感技术辅助赣南部分地区安全饮水管线入户工程规划,实现村村有水户户到水,有效解决了赣南贫困地区20余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此外,遥感技术根据信息数据定期更新,还能为发展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数据支撑,为赣南苏区脱贫工程添砖加瓦。

2.3 助力精细农业发展

一直以来,农业是贫困区域的基本产业,如何依据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发挥地区优势,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则。在信息社会中,推动贫困地区精细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区域农业进行抽样调查,获取农作物生长的各种影响因素信息(如土壤结构、含水量、地形、病虫害等),通过进行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对比,探析影像产量差异的原因,获取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空间与时间性的差异信息,实现依据每一块土地资源特点,按需实现微观调控,精耕细作,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1]。赣南地区地形条件复杂,果茶烟是其重要的农业支撑,而园地、耕地的开发不当,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利用遥感手段,通过对区域高程、坡度、坡向、土壤等因子综合分析,辅助赣南地区进行土地资源宜果宜茶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其圈定出宜果宜茶发展区域。这为该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提供科学依据,支撑赣南现代农业发展,助推赣南老区脱贫致富。

2.4 感知点滴形变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房屋、道路等建设用地来说,它们的安全性切身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大部分建筑设施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源于日常变化的累积,如何监测这种微小的变化一直是业内难题,而遥感技术则为该难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以道路交通运输设施为例,遥感技术可一次对近千平方公里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形变监测,获取数以万计甚至亿计的高精度监测点,其监测精度可达到毫米级。它将传统的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形变监测的“布点监测”转变成为了“扫描监测”,有效的解决了大范围基础设施宏观评估,高原、水上等地域重点目标无法监控的难题,为基础设施的监测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全面的手段。恰逢当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利用高分遥感技术能够精准快速的定位辨识危房,对潜在危险建筑进监测,辅助农村危房改造,保障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2.5 “千里眼”勘察災情

目前我国仍旧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减灾管理总体技术水平并不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偏远的贫困地区的灾害管理应急水平及专业化能力更是严重缺失。赣南山区坡高路陡,不少村庄处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下,地质灾害易发频发,一场普通的雨就有可能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可以在大区域尺度上,精准的对区域地质灾害及灾害隐患进行清查,筛选重大灾害点,给灾害隐患点穿上“保护衣”,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当灾害发生时,受灾地区道路的通畅度直接关系着救灾物资和受灾群众的运输和转移。通过遥感技术能够生成有关灾害专题信息、救援前线辅助信息,可为灾情处理决策和指挥提供信息技术处理手段。基于遥感技术还可以开展相关交通应急监测、重点道路灾毁评估等工作,形成灾前预警、灾情监测、抢险救灾、灾害评估完整的一套完整的灾害勘察体系。

2.6 助推生态扶贫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赣南大地,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稀土王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因而区域内矿业开采相对活跃。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往往造成矿山环境问题或隐患,留下大量废弃矿山急待调查与综合整治。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赣南地区承担构筑南方生态绿色屏障的战略任务。而生态环境破坏是部分地区集体性致贫、返贫的突出因素。因此开展荒漠化、矿山地质环境等生态环境调查,加快生态修复步伐,实现生态扶贫,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遥感技术手段,能直观的应用与区域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对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提出建议,评估矿山开发的地质环境效应。开展地质灾害、水、土、生态环境风险综合研究,支撑“绿色矿山”建设,服务赣南老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运用遥感技术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以高分遥感为主的遥感技术也将继续扩大其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开展自然资源调查、产业分析,灾害监测和路网数据动态更新等遥感应用,并积极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解决贫困地区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大范围、精细化的实时动态监测管理需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其更为重要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遥感精准扶贫
中国“遥感”卫星今年首秀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