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

2018-06-21 08:46林连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腠理甘味张仲景

林连美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主要从脏腑和经络两方面入手论述了杂病的一般原则,是全书的总纲,对全书其余各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然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该篇多条原文文义未明,现不揣谫陋,针对其中原文1、2提出拙见如下。

[原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图1显示,拾遗:原文主要是从肝实证和肝虚证的治疗入手论述杂病治疗的原则。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即非张仲景原文。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2]”另一种解释是张仲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多个脏腑进行治疗,以达到纠正肝虚的目的[3]。如吴谦《医宗金鉴》:“……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现所有教材均以第二种观点为主,即对肝虚证的治疗分三步走:一是补用酸,因酸入肝,肝虚补之以本味;二是助用焦苦,因焦苦入心,心火为肝木之子,子能令母实,又肝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约肺金;三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目的在于补土制水以助火,从而制金防其侮肝木[4]。

图1

图2显示,然此不由让人生疑:由于乙癸同源,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故临床辨治肝虚证又可用滋水涵木之法,此补土制水导致水不能涵木,木何以自愈?笔者通过查阅万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发现,除尤在泾能思及此外学术界对此并无相关论述。尤在泾认为张仲景此举旨在直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即“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治肝虚者,直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此仲景虚实并举之要旨也。”而各版教材、各大论著也是姑置勿论,认为实脾乃制约肾之邪气,不会制约肾之正气,故不会影响肾水涵养肝木之效[5]。此乃缪也,因《内经》有云:“亢则为害。”

图2

笔者认为,张仲景使用甘味药调脾确有制约肾水导致水不涵木之弊,然其君以酸味药,臣以气焦味苦药,使以甘味药,由于甘味药用量甚少,相对于酸味药而言可谓微不足道,故并不影响“肝自愈”。其用量如此少是否就可以减去不用?非也,一者其能补土制水以助火,从而制金防其侮肝木;二者酸味药得甘助能泉源不竭,亦即酸甘化阴之理也。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酸枣仁汤治疗肝阴不足所导致的失眠,方中酸枣仁二升取其味酸入肝,有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之功,是为方中之君药,即“补用酸”;知母二两取其味苦甘,有滋阴清热之功,与宁心安神之茯苓相合能助君药安神除烦,是为臣药,另临床酸枣仁多炒用,取其气焦入心,即“助用焦苦”;佐以川芎二两调畅气机;甘草一两取其味甘,能调和诸药即“亦用甘味之药调之”[6]。

由此可见,文中一“用”一“助”一“调”乃用药之关键,体现了张仲景组方之严谨。众人理解多从五行生克制化入手,忽略药量,疑有偏颇。

[原文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拾遗:原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论述疾病发病原因、疾病分类、养慎及腠理的重要性。对于原文最后一句的理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避而不谈[7],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以“腠理是人体的一种组织,为三焦所主,与皮肤、脏腑关系密切,它既是元真相会之处,又是血气流注的地方。当人体对外抗御能力减退时,它可以成为外邪入侵的门户”一句带过[8]。纵观历代集注,对“腠者”为何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均言之未明,如程云来《金匮要略直解》[9]、杨百茀《金匮集释》[10]、李今庸《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11]、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12]、陈慎吾《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13]、张再良《串解金匮四十讲》[14]等。

笔者通过研究提出愚见:腠即肌肉的纹理,为肾所主,因肾主一身阳气,阳气特别是卫气运行于外,故称“肾主外”。加之“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故腠与三焦关系密切。由于“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故言“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何言“为血气所注”?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并有自身的经脉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主气,与其相表里的手厥阴心包经主血。又脾主肌肉,脾为气血生化之本,故云“为血气所注”。由此可见,腠理不但在抗御外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维持人体五脏六腑正常生理功能方面也有很深远的意义。若腠理被伤必然会引发多种病理改变,如《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所介绍用烧针发汗后,针处被寒,邪从腠理而入循经到达肾,引动肾水发为奔豚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古今医家对该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由于其在中医药学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受到国内外历代众多医家、学者争先研究和注释。然笔者认为“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伤寒论·伤寒卒病论集》中提到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研读《金匮要略》必先熟读《内经》等著作,才能全面把握张仲景之意。“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实非张仲景本意也。如言之不当,还望同行斧正。

参考文献:

[1] 曲丽芳.论《金匮要略》对内伤杂病辨证方法的贡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127-128.

[2] 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2.

[3] 袁清思.《金匮要略》首篇“十七句”内涵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1,19(6):580-582.

[4] 王盛隆.肝之补泻刍议[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1):12-13.

[5] 张琦,林昌松.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

[6] 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8.

[7] 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

[8] 张琦,林昌松.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2.

[9] 程云来.金匮要略直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0.

[10] 杨百茀.金匮集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

[11] 李今庸.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12]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0.

[13] 陈慎吾.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3.

[14] 张再良.串解金匮四十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89-291.

猜你喜欢
腠理甘味张仲景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字里藏医》之——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