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研究

2018-06-21 08:24卓纳新钟头朱
科教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

卓纳新 钟头朱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人文教育的属性,与人文教育在目标上有共同的地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缺乏人文氛围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注入人文气息,对于改变它的形象和面貌,吸引学生,促进教育教学效果提升至为关键。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宏大叙事 情绪体验 概念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29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UO Naxin, ZHONG Touzhu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has the attribute of humane education, and the goal of humane education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humanistic atmosphe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crucial to change 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classroom to attract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humanities education; grand narr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conceptualization

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1.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共同的地方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平台,它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积累并形成马克思主義的政治素质、价值观念、精神情怀、道德素养,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人文教育指以人、人类文化、文明为题材,展示人的美妙,文化的魅力、文明的伟大的教育活动。它强调使教育对象成为能够体察和关怀他人苦难和不幸、热爱文化、敬仰文明的具有灵魂的人。人文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则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人文教育并不排斥培育学生政治意识和锤炼学生政治素质的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乃是人文关怀,因为她视人的自由和解放为最高价值,其精神核心是基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文关怀。

1.2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别的人文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体现了人类精神的崇高价值追求,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教育,也是人文教育。

最普遍的人文教育是文学、艺术等类型的教育,它们是比较纯粹的美学教育、善的教育,往往以审美活动和扬善活动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美、体验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善的追求、对美的感悟、对浪漫的向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些类型的人文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突出政治意识的人文教育,它不是不加区分笼统地讲人文关怀,而是对由于人类社会自身不平等造成的被奴役、被压迫和苦难充满了同情。

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缺失人文气息的几种典型表现

当前,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缺乏人文气息,丧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概括起来,常见的表现有下面几种。

(1)偏好宏大叙事,忽略以具体个人或家庭为观察对象的叙述视角,以微观个体为对象的叙述不足。作为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带着强烈的终极关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然以人类、国家、民族、社会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人类的命运前途、国家民族的历史及发展作为主要叙事线索。课程本身需要运用宏观视角和进行宏大叙事,可以说,宏大叙事和宏观视角是本类课程的底色。这种宏观视角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质,也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宽广胸襟,激发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但是,宏大叙事往往遮蔽了微观层面具体个人、家庭的处境遭遇,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宏大事件与具体个人命运的关联性,从而难以获得一种切肤的、深刻的情绪体验,导致学生对历史及现实理解的概念化、抽象化。

(2)片面强调理论思维,充斥理论逻辑运用的训练,情感氛围不浓。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科学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高校思政理论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系统,教学过程需要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辨以及抽象建构,充斥着大量的理论分析,带着强烈的理论色彩。显然,只有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概括,才能揭示表象背后的社会规律和事物本质。但是,理论的思考并不能完全代替内心的感动和情绪的体验,感性的经验同样也是培育一个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要的元素。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专注于理论的演绎推导,把教学完全变成了理论逻辑的演练和抽象话语的训练,表情单一、语气平淡,课堂气氛冷静而沉闷,正常的情绪起伏、灵魂触动完全被剥离出去,感受不到浓烈的情感氛围,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亲和力。

(3)过度的模型化、知识化误导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一整套自己专门的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这个话语和叙述体系构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必须以掌握这套话语为基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首先是概念及知识的传授,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模型及整个知识系统。但是,这些概念、知识毕竟只是帮助学生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及价值的工具。如果将这些概念和知识的讲授和训练当成了教学的中心,而忽略了必须的理性思辨和精神情感体验,本末倒置,就会使课堂失去灵魂、失去了温度。教学成为了技术的训练而不是人的教育塑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为判断学生学习认真与否的重要指标。

(4)将政治简化为传统政治概念式话语,缺乏教育活动应有的美学韵味。一方面,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基调和叙述逻辑,对学生的政治意识教育、政治素质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使命。但是,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有些人却存在着僵化的理解,一提到政治性、原则性,马上只剩下一套套概念化、程式化的话语,教育活动的动人之处荡然无存。政治不是必须使用一些概念化的宏大词语,讲政治不等于就要过滤掉七情六欲,不近人情,政治教育不等于高高在上,刻板严肃。马克思主义政治原则、政治理念、政治逻辑可以生活化,可以是亲切的、朴素的。过硬政治素质的形成有赖于清晰深刻的思想认知以及完整饱满的情感,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必定是有血有肉,有着丰富内心的人。高高在上的概念化式话语无益于学生灵魂和血肉的成长。

(5)实践教学还在探索阶段,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我国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对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没有太多的直接体验,对社会的理解难免简单化、概念化、教条化。这严重制约了他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深度和效果。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更加深入了解社会。目前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整体的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各方面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时间安排、经费支持、教学资源的投入都明显不足,要完全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本身还在探索发展阶段,方式手段的检验、平台资源的积累,都需要一个过程。制约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社会实践走过场,形式主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6)教学模式比较陈旧,重教师单向灌输,缺学生体验感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主动权,包括对概念的定义及解释、精神理论的诠释、针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及引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少不了教师的说教,但是说教的生動性却不是所有的教师可以轻易达到的,实际上,说教得过多,过于抽象、过于教条,往往使整个教学沦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虽然推行了很多年,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被动消极姿态也没有根本改变。

3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气息的举措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落实。改变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的老式教学套路,大量增加学生讨论、学生演示的环节,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推广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教学模式,因为这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呈现为丰富具体的情境和事实,更加生动亲切,也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让学生接触丰富具体的社会生活,书本上抽象的范畴才有具体的意义,因此,贯彻落实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非常重要。

(2)着眼学生践行,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观察和评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还需要科学设计一系列观测指标。单单一份考试的成绩很难反映学生思想精神、道德修养、政治品质的提升。更为关键的是,不要功利化以及绝对化的方式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毕竟,只有在实践行为中才可以展现学生精神及政治素质的真实情况。理性和科学地对待教育教学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提供更多的滋养学生灵魂的元素,回归它育人的本质。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美学修养、积累人文底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更亲切的方式传播出来。大学生有比中小学生更高的审美品位和文化需求,加上考试成绩重要性下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如果不能呈现出一定的美学风格和人文气息,确实难以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导,课堂教与学主题的引导、内容的掌控、气氛的营造都取决于教师,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气质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深度、广度以及气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美学修养、人文底蕴,才能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亲切形象,以更符合大学生审美追求的方式传播给他们。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人文意蕴的对策研究(SZZD0901)”及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研究”(JGYB08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2] 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三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65-68.

[3] 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8-22.

[4] 吴海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60-64.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人文教育对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价值研究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人文教育的探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