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打造徽风皖韵省级特色小镇研究

2018-06-21 09:16陈兆清张群田兴权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六安市特色小镇城镇化

陈兆清 张群 田兴权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色小镇正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缩影和实践探索,给六安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六安乡镇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依托自身特色优势,以比较优势论、生态金山论、产业带动论和统筹城乡论等理论为指导,坚持做好规划、发掘特色、文化传承、融合发展和深化改革,全力打造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文化“独而优”、功能“聚而合”、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镇化;六安市

中图分类号 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2-0003-04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和社会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缩影和实践探索。“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现辖霍邱、金寨、霍山、舒城4县和金安、裕安、叶集3区。总面积1.54万km2,总人口580.5万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加速推进,2016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2%,标志着安徽省城镇化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与全省相比,六安市城镇化水平有很大的差距,2016年城镇化率只有43.99%,比全省低8.0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3.36个百分点,六安市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这就要求像六安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必须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创新城镇化理念、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开展以六安市为例特色小镇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很有必要。

1 特色小镇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理解特色小镇概念关键是把握既“特”又“小”,特色小镇通过“小”与“特”的完美结合尽情展示其独特魅力。“小”凸显的是一种空间限制,“特”主要是产业、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融合而成的独特之处,这令特色小镇本身具有某种文化特质,呈现出某种价值追求,从而成为某种产业集中、相应就业者云集的“特色”工作生活区域。

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理念和理论的创新。它不仅有力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而且也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生动的实践性和丰富的理论性。一是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是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特色小镇发展,成功运用了比较优势论。任何一个小镇,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准和发挥比较优势,是发展特色小镇的基础和前提。二是生态金山论。利用绿水青山,打造特色小镇,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发挥小镇和乡村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建设特色生态家园,就是建设金山银山小镇。三是产业带动论。以产兴业,以业带城,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是特色小镇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也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的动力。四是统筹城乡论。特色小镇找准自身功能定位,主要依托农村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述这些理念和内涵,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成果收获,对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五化”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2 六安市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六安市现有40座各具特色的小镇,规模不等、历史各异、风格独特,产业鲜明。特色小镇有了一定的基础:一有裕安区固镇、霍邱县临水、霍山县诸佛庵、舒城县桃溪等8个跻身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二有楚风汉韵衡山镇,将军故里独山镇,红绿相映汤家汇镇,周瑜故里干汊河等文化名镇。三有奇景仙境5A景区天堂寨、大美山河5A景区万佛湖、醉美画卷佛子岭等风景名胜区。四有商贾重镇苏埠、工业重镇杭埠、茶麻古地麻埠镇、中华名镇毛坦厂等工贸重镇。截至2017年底,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金安区毛坦厂镇,被住房和建设城乡部批准为全国特色小镇。2017年9月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省级特色小镇名单,霍山县上土市温泉小镇被评为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同时,六安市舒城县杭埠镇智慧电子小镇、金寨县天堂寨氧心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

2.2 存在的问题 (1)特色元素不鲜明,城镇资源利用率低。很多小镇没有充分利用自身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等特色资源,盲目跟风开展自身缺乏竞争优势的项目,导致小镇建设缺乏特色与活力。长期来看,无法形成具有标志性的特色景观、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造成千篇一律、千镇一面的现象。(2)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要求,“小镇或周边应有交通、给排水、清洁能源、应急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社区服务功能。”但目前多数小镇在这些方面仍有所欠缺,尤其是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厕所、信息网络等方面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3)經济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多数小镇的三次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中的传统农业为主,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所占比重仍然不高;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质量不高,以民营中小型加工企业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起步晚,规模小,难以支撑小镇经济发展。整体而言小镇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主导产业。(4)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筹措难。特色小镇建设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融资模式创新不足,小镇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银行贷款等,社会资本合作比例偏低。多数城镇单靠镇本级财政资金难以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薄弱问题,重大建设主要靠争取项目,但申报项目手续繁琐、流程过长、成本过高,政策性银行贷款项目在资金拨付程序要求更为繁琐,小镇建设过程中资金需求难以及时得到满足。(5)对人才吸引力不足,高质量人才相对缺乏。与城市相比,城镇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区位优势、配套设施较为落后,对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行业领军人才吸引力不足。当前城镇建设过程中普遍较为缺乏精通规划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产业谋划的高质量人才。

3 六安市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和措施

3.1 坚持规划为先,塑造“小而美”的小镇形态 在打造特色小镇时,应注意规划的引领,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将特色小镇的整体功能、主导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特色街区、特色园区等进行定位和空间布局,强化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整体策划和特色创意,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避免雷同化。以佛子岭镇为例。佛子岭镇聘请甲级资质的规划设计院对集镇总体规划开展修编,同时编制佛子岭旅游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佛子岭村庄布点规划。在规划中,力求精致,注重个性。做到因地制宜,有机组团,一半山水一半城,做足显山露水文章,紧紧抓住汉文化主线,讲究人与自然和谐,资源与环境协调,集镇建筑风格为清新高雅的汉韵徽风格调,凸显山口集镇神韵,突出文化底蕴,发展特色旅游。

3.2 坚持特色为魂,打造“特而强”的小镇产业 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走产城(镇)融合的道路,要打造“特而强”的特色小镇产业,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就要求特色小镇定位要精准,其特质在于“特色”,魅力在于“特色”,同样生命力也在于“特色”。“特色”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每一个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要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充分依托合肥都市圈产业优势,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优势;要深度挖掘小镇发展潜力,充分利用小镇自身传统,如茶叶、中药材等经典产业,以及“互联网+”“安徽制造”转型升级等因素,培育和打造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特色主导产业。以舒城县杭埠镇为例。杭埠镇地处六安市东南,东与肥西县三河古镇毗邻,北与肥西县丰乐镇隔河相望。该镇总面积80Km2,人口5.8万人。近年来,该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六安乃至安徽转型升级的样板,被外界称为“杭埠现象”。2011年杭埠镇财政收入仅有2750万元,2016年已达2.06亿元,招商引资完成70亿元。杭埠镇的快速发展与其精准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培育对经济发展有强大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密不可分。2007年,杭埠镇及时把握合肥老城区企业搬迁的时机,抓准发展定位,利用自身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合肥市产业转移,自2011年起,共引进项目120多个,建成投产企业80家,工业生产总值由18亿元增长到150亿元,逐步形成以胜利精密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以中鑫模具为主导的高端装备制造、以国风建材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及以沃特玛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6年该镇与华夏幸福合作开发杭埠产业新城,总投资260亿元,目前,投资50亿元的封装测试和投资180亿元的集成电路项目正在建设,全省一流特色城镇正在形成。

3.3 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独而优”的小镇文化 乡村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和魅力所在,六安市有着深远的历史积淀,红色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争奇斗艳,各地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在特色小镇的创建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保护、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开发、整合、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要充分弘扬乡土文化的正能量,让小镇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以裕安区独山镇为例。该镇特在红色,是六霍起义的发源地,革命文化源远流长,诞生了16位开国将军,享有“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之美誉,是“中国第一将军镇”。独山镇同时是皖西苏区首府所在地,是安徽唯一完整保存着苏维埃时期集党、政、军、文化、教育、司法、经济于一体的县级机构旧址,现存9处革命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镇同时又是中国名茶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地,景色优美。在红色资源利用开发上,独山革命旧址群成功创建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该镇围绕红色、绿色两大资源,做深红色文化、做强绿色经济,红色生态旅游已成为独山绿色发展的强力引擎,近5万人直接受益,带动1000多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3.4 坚持融合发展,力求“聚而合”的小镇功能 功能“聚而合”首先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小城镇作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纽带,第一产业基础扎实,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丰沛,农村转移劳动力充足,具备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基础条件。一些地区立足特色小镇建设,中小企业、加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三产融合,打造新的产业升级版和经济增长极。其次,在此基础上,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产生叠加效应,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金安区毛坦厂镇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毛坦厂镇始终坚持“镇校一家”的发展理念,充分依托全国知名的毛坦厂中学,一直主打教育发展,先后建立创办众多教育机构,镇中心学校拥有在校生近3000人,幼儿710人,教职工140人,毛坦厂中学拥有在校学生2.5万人,教职工700余人,教育发展带来巨大人气,从而极大地激发产业繁荣,有力带动三产服务的持续发展,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毛坦厂镇按照“宜学、宜居、宜游”的要求,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服务教育,加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大力保护特色传统文化,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和综合环境提升工作,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以教育为核心的产业、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

3.5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新而活”的小镇机制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部门要做好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以及优化服务等工作。要提供充分的要素和政策保障,对于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先行突破。要制定科学全面的考核机制,尝试针对不同类型特色小镇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对于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给予配套奖励,对于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按照考核办法给予处罚。

4 打造特色小镇必须避免几个认识误区

4.1 防止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 随着特色小镇建设进程的推進,居住需求也会拉高,使特色小镇建设产生了内在的房地产开发需求,再加上以特色小镇名义向政府拿地可能会享有一定优惠,以及部分建设特色小镇的推动者缺乏具体思路,使得房地产开发商以此为突破口,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大肆开展房地产项目,导致特色小镇的“房地产化”。这一现象最终必然拉高土地成本,抢占小镇优势资源,对本应大力扶持发展的特色产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房地产一业独大,同时带来大量的小镇库存。

4.2 把特色小镇建设理解为政府主导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政府要在支持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加强政策支持上下功夫,同时强调运营机制实行“企业主体”,防止违背市场规律,以主观思维方式去创造市场,导致运营主体错配。要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小镇的供水、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

4.3 把特色小镇建设简单理解为“规模扩张” 与传统的摊大饼式的城镇建设模式不同,特色小镇建设并非简单的土地面积和产业规模的扩展。对于资源稀缺和需求特定的特色小镇而言,关键是做强特色和提升品质,并不需要或较少需要全面的扩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uanti/19thcpc/baogao.htm.

[2]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21-22.

[3]李强.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今日浙江,2015(13):8-10.

[4]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38.

[5]魏小安.特色小镇≠旅游地产[J].中国房地产,2017(9).

[6]徐剑锋.特色小镇要聚集“创新”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16(3):42-43.

[7]姚尚建.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17(1):45-50.

[8]曾江,慈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51-56.

[9]周鲁耀,周功满.从开发区到特色小镇:区域开发模式的新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51-55.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六安市特色小镇城镇化
六安市水资源评价研究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六安市四院承担儿童“窝沟封闭”项目
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实施六安市首例3D腹腔镜手术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