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之美,经得那“血与火”的洗礼

2018-06-25 17:22张进
曲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蝶恋花崇高木兰

张进

有人说人生:不过—— 血与火。人,生,始于母亲不息的血。人,死,归于物质不灭的火。

那么,把“生与死”作为自己原始命题的悲剧,实际上,也即经由“血与火”洗礼之美。

如何来定义悲剧?前有恩格斯穿透历史、哲学的经典论述,后有鲁迅看透社会、人伦的形象描述,当然,还有众人看透本质、关系的各种阐述:“悲剧产生于矛盾和冲突中”,“毁灭或灾难显示甚至加强这种价值”,“没有怜悯感就不可能有悲的审美体验”,或许这便算得悲剧的概念。

于是,悲剧美随之而来,这里不妨说:关于人类成员“生与死”的命运亦即表现为通过在“血与火”中生活和亡逝的艺术典型所传达、昭示、铭记给人类成员的审美感受与审美价值。

有基于此,笔者认为审美首先是一种关系。或者说,所谓审美关系就是人类主体本质内化了的感觉力量的实在性,与被其本质力量所观照的客体对象之间能够达到物我合一、情致愉悦的契融性。这是早已被近代以来各家公认的美学思想。再进而言之,审美关系本身在审美实践中就是能动且又实现了的审美方式。如评弹唱腔《情探》就是以“唯美与极致”承载了它“生,流尽最冷的血”“死,燃烧最热的火”这般“极冷寂又极热烈”的悲剧审美价值。

血之花,悲剧美―― 碧血丹心,震撼人心。评弹悲剧有“老树新花”,把人性本色的气象,从“生与死”那紧要关口,流溢奔涌出悲剧意识的华彩光亮。―― 以《蝶恋花》为例

怎一个“心”字了得—— 却一个“心”字关键。因为“这颗心”在流溢奔涌悲剧的光亮。

却是这一个“心”字,浓缩了评弹悲剧美的—— 精、气、神,象、意、情,文、质、境。

如果说“悲剧产生于矛盾和冲突中”,那便无妨说,悲剧的审美价值就应该表现在“矛盾和冲突”的相生相发、相启相契、相违相通的审美关系性之中。《蝶恋花》便是这方面的典型。

“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 啊......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啊......,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听—— 人间从来都有的伦理悲情那着实令人不可接受同时着实又是那样教人不可舍弃,这是“痛失”“泪飞”的“血的热情与追悼”,时空永远接纳审美精华教人那般难以抑制的惊心动魄同时又是令人那般难以名状的身颤心悸,这是“忽报”“伏虎”的“火的刚烈与祭奠”!而,这可不正是悲剧美对于“矛盾与冲突”—— 审美归纳性的一种扫描,审美冲激性的一次检阅。它—— 温婉、延远,似一种天籁唯美来自于广寒,挫顿、激荡,有一种不世悲壮震撼着人寰。

人生最依赖的是人的感情,而人的感情必有悲欢离合,人生最渴慕的是男女爱情,而男女爱情实则最平淡无奇。环顾世界上因男女爱情而结发夫妻的又何以计数便自可明知。然则偏就这个爱情二字又最是悲沉不羁,古今中外的文艺,苏州评弹的演唱,留下了多少关于爱情的悲剧。

至今为止,超过半个世纪有着几代中国人,都对上面的那一曲弹词开篇《蝶恋花》保持了审美记忆。而最为让人叹服的是,《蝶恋花》的唯美恰恰是因为它的兼诸—— 优美、崇高与悲剧,才达到“评弹艺术最美的高峰”。

高歌一曲《蝶恋花》,早已是,那—— 碧血丹心,向着太阳,震撼人心,登上月光。

《蝶恋花》,既是革命爱情题材的“血之花”,又是评弹爱情悲剧的“老树新花”。

《蝶恋花》,远远来自传统那“扎根在民间的评弹老树”,它,传统化地表现爱情“轻扬”“万里长空”极尽唯美之能事,也诉说爱情“寂寞”“忠魂舞”情态多变之无奈。

《蝶恋花》,邇迩发展时代那“光亮在当今的艺术新花”,它,崇高化地推升爱情“桂花酒”的飘香四溢、“曾伏虎”的感奋情怀,又树立爱情“直上重霄九”的悲壮、“倾盆雨”的哀伤。

当然,笔者也深知:要是把《蝶恋花》作为纯粹的爱情悲剧,那不是无知之尤就是故弄玄虚。但是,笔者还得说《蝶恋花》悲壮的华彩离不开十分崇高的悲剧意识及其审美精华。

崇高,悲剧,优美,建构了《蝶恋花》“血色之花”“火焰之光”的大格局、大浪漫、大爱情。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就是对《蝶恋花》人性本色气象、悲剧唯美爱情的精准解读。毛主席另一首七律诗中的名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也正好从英雄主义的角度替《蝶恋花》的崇高之美给出了注脚。实事求是地说,“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这样的潇洒优美,在古人那里“不管状态悲喜还是境界高低”已然不乏其辞藻其美意,然而,“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深剧悲切,恐怕不得不说它悲壮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力量只是“唯毛泽东独特性情”才有的以巨人宏阔的胸襟超越了他的前人。

评弹的悲剧固然是以爱情题材为主,但是并不局限于爱情题材,其他的类型同样非常出彩。

这里,就有一个著名的例证。熟悉评弹的人都知道,徐丽仙《新木兰辞》不但在她自己艺术系谱中而且在整个评弹界,都可以说是“阳刚之美”的“超级典型”。可是,大家一般都会忽略《新木兰辞》中气格不凡的那部分悲剧之美。因为《新木兰辞》最后豪情无比“谁说女儿不刚强”的英雄主义气概,如若要求我们从全曲的唱腔表达层次来细致观照的话,它便实实在在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那种悲剧性精神,而这种悲剧精神之美本身还负载着崇高美的特性。如:该曲“前置高潮”中,从“我自恨钗环是女郎”那思思绪绪的“做个女儿”誓不甘心,直到“愿将那裙衫脱去换戎装”绝决“代父从军”杀敌而去,就是通过表现木兰崇高英勇的献身品德,并且从她内在的英雄主义性情出发,揭示木兰在实质上的悲剧精神—— 本来英雄就并非人人可为,而英雄又更加不是“弱女子”的专利。但因为“代父从军意气扬”的卓然行状,《新木兰辞》在解决“从军与女儿”的“矛盾和冲突”审美进程中,木兰思想中的悲剧意识不断由“女儿之情”转化更强化成了“刚强之心”。由此,这样的矛盾冲突以及木兰“女扮男装”而使她头上还顶着的莫大“欺君之罪”一并消化在了“悲剧意识的人格光亮”之中,且又更一步步进入审美深层肌理,从而,以充分悲壮有力的明快显现出了木兰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其崇高性所掩盖着的悲剧意识升华的丰富性。

火之花,悲剧美―― 热火烫心,温暖人心。评弹悲剧有“包孕夹花”,把人间情色的奇象,从“得与舍”那最相联处,碰撞挤压出悲剧“无事”的动魄惊心。―― 以《厅堂夺子》为例

“毁灭或灾难显示甚至加强这种价值”—— 不用说,这里的“价值”之谓,便是指“悲剧的审美价值”。这对于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观点有所深化。

趋利避害乃人类天性,远离灾难为人情世故。而笔者发现,苏州评弹往往会把“灾难的即将来临”作为它在悲剧审美中深刻体现其审美价值的“活儿”,而如此巧妙的审美手法、奇妙的审美效应、微妙的审美景观,着实成为艺术辩证法对苏州评弹最为精灵的赐予。

在具体展开论述前,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评弹唱腔的“包孕夹花”之说,实际上就是“一调一题为主,多维多味包孕”的审美方式。坐实而论,“包孕夹花”之法并不稀罕!前面说过的《蝶恋花》,崇高美在天上人间站稳身形,悲剧美对听者灵魂的触及,其优美即最美声音的呈现。《新木兰辞》中也已经说过,崇高之美的热血火花引领着悲剧意识的审美升华,包孕着悲壮沉郁的审美力量。

而在这里,笔者专门以“蒋调”开篇《厅堂夺子》为例,既是为了要更好地说明“包孕夹花”的精彩与独到,更是由于这首开篇让“一调一题为主,多维多味包孕”达到了“动魄惊心”。因为蒋月泉这段“徐公不觉泪汪汪”唱腔,以“包孕夹花”展示了极致共生的崇高美与悲剧美。

《厅堂夺子》已经成为长篇弹词《玉蜻蜓》中非常重要而又被听众极度喜爱的艺术精品。

开篇大意是—— 退休知府徐上珍“老年得子”领养徐元宰八年后,因徐元宰详知写他身世的血诗,于是“庵堂认娘”要复姓“金氏”归宗。徐公与元宰八年父子情深如海,冷不丁一下子窜出了“复姓归宗”事件且不说,最要命的是徐上珍这位白发苍苍、养育恩重的“老父亲”,必须于金家大庭广众之下,极尽尊严之不堪,当堂承认徐元宰归宗姓金不姓徐而把“自己的儿子”徐元宰“还给金府”。爱子如命的徐上珍情急万般、怒火中烧,以至于不要命了似的“泪汪汪痛哭不已,情悲悲非打不可”,他要“责打徐元宰”,他要“打死这畜生”。然则,年逾古稀的徐公“哪里又狠得下心、舍得去打元宰这个宝宝子肉肉子一下”呢!

此情此景,怎么不叫人感到徐公的大爱热火火热烫心,父爱的真情醉暖暖醉人心!

此得此舍,矛盾与冲突碰撞到了推车上壁,伦理与感情挤压到了不容相济啊?

打,徐公本性善良温和,付出不计回报,绝对舍不得。不打,因了徐公执于“无后为大”的伦理,于理他如何交代,于情他怎样面对?

情節的高潮已无法退转,审美的火花却更加闪耀!

悲剧的审美价值,在这样把人心肺腑都要烧穿毁灭的最富包孕性的片刻—— 那将要无法“得到答案”的“灾难将临”之际突然转折,把碰撞化为了乌有,把挤压转成了原谅,把人间情色做出了“多彩归心”的奇象。终于,在“蒋陈调”那种极为痛苦不堪的疲惫声调中,徐公收回了他自己“非打不可”那“凶巴巴”的愤怒,而是“自找台阶自落场”,把他对“捧在手里怕烫,含在嘴里怕烊,放在兜里怕伤的那个宝宝子肉肉子徐元宰”的高尚父爱进行到底。

此时此刻,一面爱恨交加地是徐公的痛斥、诘问,一面全身颤抖个不停就是徐公的打不下手去。“知其不愿为而不愿为之”,徐公痛彻肝肠的欲打爱子之举,被“扼杀在了想法里”。客观上,徐公领养了八年的徐元宰,不仅是徐家的掌上明珠,而且是徐公得以自豪的“后人”才子,最值得他骄傲的是元宰最懂道理,最关心徐老夫妇,最没有理由遭到毒打。一场伦理的风波,在即将演变成一场要命悲剧之时,结局竟然是“灾难没有发生”。

《厅堂夺子》“无事”的悲剧如此惊心动魄,不得不说是蒋月泉纯熟的“包孕夹花”所然。

蒋月泉唱着“高拔子”,把徐公人生最悲剧的时刻,始终“高拔”到——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一个接一个的悲情定格场面,同时,把徐公人生最崇高的行为,一再“降低”到—— 爱是应当,打是不该—— 一次接一次的自我心理强抑,什么能叫做评弹悲剧美的极致,什么又叫做评弹崇高美的代表,“徐公不觉泪汪汪”告诉了人们真谛。

最值得一提的《厅堂夺子》中“一调一题为主,多维多味包孕”,既有悲题为主的审美意蕴之“崇高与悲剧”双美的突出,更有悲调为主的审美方式之“陈调与蒋调”双重的成就。

鲁迅曾说过,在悲剧的“大家庭”中,事实上,还有一种“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

《厅堂夺子》的高超,恰亦在于既能把“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提高到了比“有事情的悲剧”还出彩的程度,又能把“没有事情的悲剧”演绎成为“事情其实只能这样的悲剧”。

什么是最富包孕性的片刻?“灾难并未发生”而悲剧“确然活着”!《厅堂夺子》即如是。

极之花,悲剧美―― 刻骨铭心,撕裂人心。评弹悲剧有“忍心撕花”,把人生原色的意象,从正能量那“真善”活剧,交响沉郁出悲剧极致的痛苦命运。―― 以《情探》为例

评弹表现悲剧题材,恰好应验“大书(评话)一股劲,小书(弹词)一段情”的说书谚语。

开篇《情探》徐丽仙独独便是为着“小书一段爱情”谱唱了多么撕心裂肺的“悲剧与唯美”。

“没有怜悯感就不可能有悲的审美体验”。—— 这话不就是针对《情探》所说吗?然而即便这样精辟的论断,“怜悯感”就是“悲的审美体验”也无法涵盖《情探》的审美撕裂感。

“知其不必为而为之”—— “忍心撕花”,好像生生在把“丽调”唱腔推进“悲剧的深渊”?

行文至此,笔者亦觉得,评弹悲剧殆即一群“女神的痛剧心史”。—— 道义女神敫桂英、杜十娘,皆因“特定条件下,好人未得好报”,上演了“悲情最热烈”的活剧。国民女神林黛玉,自然是“美丽与独特同时进行到底”的性格悲剧。英雄女神木兰,竟也有广义上的悲剧心性。

大概没有谁会说徐丽仙不是评弹界不世出的悲剧女王,《情探》不是苏州评弹最美的悲剧。

敫桂英—— 一个弱女子,而她天真了一出“想挽回而实际上又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挽回的悲剧”。这就是“知之不必为而为之”,徐丽仙运用起她的“忍心撕花”,将这个悲剧撕出了唯美的极致。

气—— 作为评弹艺术的一面镜子,实在是给了徐丽仙施展其审美魅力最大的艺术创作舞台。

沉郁其气骨,沉静其气格,沉醉其气韵。——徐丽仙这“气”便是评弹艺术“极致的唯美”。

气韵之“沉醉”先便注定了是徐丽仙唱腔的常态,一般评弹艺人甚至公认优秀的评弹演员终其一生都很难达到“沉醉”的陶然式沉溺、“沉醉”的悲剧性唯美、“沉醉”的生动化气息。

气格沉静,出自于徐丽仙“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臻美追求。

沉郁悲婉,来源于徐丽仙“曲不惊人死不休”的审美执著。

沉郁,不是一个那么简单的美学用语。中国人忒已熟悉的“沉郁美学大师”,非杜甫莫属。杜甫涵阔天地、抱负人伦的博大美学情怀,让多少华夏儿女给了他“沉郁顿挫”的至高论定。

笔者所谓徐丽仙的“沉郁悲婉”,虽然不似杜甫那般“惊天地,泣鬼神,与日月同辉”,然则徐丽仙弹词唱腔的沉郁气质,亦叫人盛赞其独造之功伟。

世俗的偏见,现实的残酷,人性在真善美中天然携带的假丑恶,一再从“怜悯感”出发给人以如下启示:在《情探》,唯美就是悲剧的命运,善良没有价值的保鲜,真义失去尊严的应然。

悲剧那审美普适性的“怜悯感”,徐丽仙把它升格、扩展、加劇成了撕碎、撕破、撕裂之感。

而忍心撕花,立足于“真善美”“正能量”,然后,用这悲惨的“正剧”透视那人性的原色。

—— 尽现最美好的“花之爱”意群,且将这“花之爱”痛惜而又倍加痛惜地撕碎。沉静唯美,爱情期归,《情探》“花开花落”,被完完全全地撕碎在了“移情化”的悲剧之中—— 撕碎那希望着爱情实现的极点,撕碎那心痛着爱情失去的冰点,撕碎那无奈着爱情悲剧的节点。

—— 隐露最深藏的“心之哀”意绪,并将这“心之哀”极度无奈地撕破。沉醉风韵,爱情价值,《情探》“梦绕哭醒”,被鳞鳞片片地撕破在了“悖常性”的悲剧之中—— 撕破那种掺和着一半甜蜜的回眸与痴迷;撕破那种夹杂着一半自恋的回味与辛酸;撕破那一半是做道德评价的美好高尚,一半是对人性丑恶的深刻批评。

—— “救命稻草似地捞住”最神往的“人性之美”意象,再将这“人性之美”用颤抖的心灵捧起、用痛苦的眼神凝视、用生命的代价付诸,之后,又真正悲剧地撕裂。沉郁气息,爱情极点,《情探》“香腮清茶”,被凄凄惨惨地撕裂在了“沉郁气,沉醉气,沉痛气”的悲剧之中。你听:撕裂那“花之爱”,将它沉沦为爱情与生命“人性之美”“心之哀”双双的陨落;你听:撕裂那“花之爱”,要它变味为憧憬与晴好“人性之美”“心之哀”深深的悲婉;你听:撕裂那“花之爱”,把它化弄为“人性之美”“心之哀”阵阵的剧痛。

“极度的悲剧”真是伴生于“极致的唯美”。徐丽仙一曲《情探》—— 集中了评弹悲剧性审美的精、气、神,集合了评弹悲剧性审美的象、意、情,集纳了评弹悲剧性审美的文、质、境。

悲剧毁灭人生价值,唯美打造人性之光。徐丽仙的弹词开篇《情探》之所以能够成为苏州评弹界“悲剧与唯美”的第一常青树,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可以说,“哪怕你听过100个100遍,《情探》也永远是你的—— 第一遍。”人或如此评价:《情探》登上了评弹悲剧艺术的高峰。

猜你喜欢
蝶恋花崇高木兰
蝶恋花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蝶恋花
蝶恋花
蝶恋花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诗》考题选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