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思维论要

2018-06-26 12:03孙其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思维这个命题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视野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考察,探讨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处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应以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論框架”认识和处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学科、环境这四个维度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多样性,不同主体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也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需要探讨及培育的新思维,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上—下”“动—静”“前—后”等思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学习理解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双重收获。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十九大精神;分化转型;新理论框架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1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001-06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虽有巨大进展,但就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而言,总体上仍然表现为“工作思维”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有关系转型、分化转型、形态转型等,分化转型是其中一个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分化转型指经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多种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形成多种格局,理论上形成新理论框架。[1]本文拟从思想政治教育分化转型出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发展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和十九大精神各自都具有多方面的领域,除了双方总体性关系以外,还有各自一个部分与对方总体及各个领域的关系,从而形成多样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系统整体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部门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除此以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或部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中某个部分,构成特定关系。十九大报告有十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代表理论或实践领域,都有丰富的内容及繁重的任务;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每个环节都有大量而艰苦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或部门在其中的实践都具有特殊性。本文探讨中将十九大精神作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则作为系统整体和多个维度(部门),着重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分化转型应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旨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激励下,希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特别是培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维。

一、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与十九大精神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发生转型,已经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两次转型后形成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要经历一个转型过程,即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过程。这分成前后相继的两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至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节点是1949年;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开始至今。”[2]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从党的工作、社会体系中独立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分化,也形成新格局。这种新格局,简单说来,由一个系统和四个子系统所组成。一个系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四个子系统即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3]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

在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总体性范畴,处于顶层,其他四个子系统处在下位,它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次级系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四个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性范畴和四个子概念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和四个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既是整体又有区别,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分化的结果,也是现代转型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出和推进,经历了8次全国党的代表大会。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党的代表大会于1982年举行,即第十二次党代会。后来尽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但直到党的十八大,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的关系,始终是以“完全从属关系”面目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讲“学习宣传贯彻”“某某大精神”;若讲到研究,则是“以某某精神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模式出现。多年来,历次党的代表大后会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以整体单位、作为实践角色服从、服务党的代表大会。简单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宣传”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的角色发挥作用。“宣传党的代表大会精神”当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尽管已经设立学科,但学科角色并没有以学科角色自主地参与。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了学科,但始终以一种实践角色对待和处理它与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的关系,还没有以学科角色来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的关系。从思维方式看,则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角色是不同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化及学科发展的角色相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分化客观上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区分,客观上存在,也要在客观上承担职责。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社会的双向共同指向。现在,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应当有这种自觉。思想政治教育以分化后的格局姿态,既从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服务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也从四个子系统即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维度服务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同样,将十九大精神资源回馈至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和四个维度,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维度及整体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维度与十九大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体性范畴,在它的下位已经分化为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维度,是指实践、学、学科、环境等四个维度。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分化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有四个部分,各个部分与十九大精神的关联是不同的。

从实践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十九大精神,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义不容辞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需要学习消化十九大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接受十九大精神培训,组织宣讲十九大精神,十九大精神“三进”,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维度要做的工作。各行各业各地各单位都要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在这里,应当是怎样的?虽然,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宣讲那样简单,对思想政治教育会提出更多的要求。这时就有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服务和结合服务的区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说极其挑战。

从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十九大精神有很大的关联,但不是直接的关联。很难说十九大精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很难说十九大精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十九大精神主要提供现实的重大政治方针及新思想,特别是治国理政思想;就知识方面而言,它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党史党建的知识体系,很难说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初期,人们普遍将马克思主义直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或理论基础,这一问题后来就展开了讨论,至今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知识化、体系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正在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如何回应十九大精神,因为二者存在着差异,需要深入研究。

从学科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在十九大精神指导下调整学科建设规划和计划,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化发展。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角度、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别需要从学科及科学研究的角度服务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同时推动自身发展。

从环境角度看,十九大精神及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国内外关系的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将强有力地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的客观存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国内外环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特别关注的维度。

四个维度分别发生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从各自的角度学习、宣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或从十九大精神那里汲取营养。同时四个维度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这四个维度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在知识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学、学科有依赖,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现如何,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及服务的制约。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受十九大精神的指导,贯彻十九大精神,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如宣讲、“三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学术支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所特有的支持,也是其他知识、原理、精神所不能代替的。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社会中的实践,是在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相应社会所特有的知识、原理、方式的支持,在这种社会场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原理及专业技术进行整合式实践。在这里,就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原理及专业技术协调实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背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学科的学科支持。这是社会分化及思想政治教育分化的明显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也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介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四个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相互联系,要在相互合作过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服务社会事业。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十九大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分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学主体、学科主体、环境主体,不同主体与十九大精神构成不同的关系。即使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也有不同主体。每个领域都可以分为直接主体和背景主体。直接主体分为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背景主体则为统治阶级主体、组织主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设立者、领导者、管理者。[4]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中的直接主体,即使是受教育者主体,也是多样性主体。中产阶层已经在中国出现,改变了改革开放前“两阶级一阶层”结构。[5]中产阶层又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中产阶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与十九大精神的联系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指向接受十九大精神的途径不同。在体制内,十九大结束后普遍开展宣讲活动,普遍接受一次或多次十九大精神宣讲教育,而在体制外,很少有专门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他们主要从网络、媒体、人际互动中接受十九大精神的信息,这种接受具有碎片化形式,接受状况更多地取决于当事人政治观点、所在社会处境及再组织方式。

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为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的各类主体,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践主体。以高校为例,通常有领导主体、管理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学生辅导员主体、学生骨干主体等。党委领导人及党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属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者;学生辅导员是专职的学生事务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此外,还有兼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四个方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别设为主体1至4。随着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分化过程中,岗位及职责分工深化、细化、专门化,就有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及相应的角色权利与义务和行为模式。这些主体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就有各自的职责和特点。我们可以以简化的方式讨论各种主体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主体1,主要是领导、组织宣讲十九大精神;主体2,负责开展教学、科研十九大精神。他们负有教学、科研双重角色,即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十九大精神,包括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教学;通过党课、讲座、网络宣讲十九大精神,他们中许多老师成为高校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二是通过基金立项、自选课题、学术研讨,从学术角度专门研究十九大精神。主体3,负责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研讨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党课团课,组织学生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主体4,在结合自己的职业活动及师生交往中宣传十九大精神。上述分类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结构中不同类型的主体,与十九大精神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过程中,以学科及学术的角度研读和学术研究十九大精神应当加强,很有必要。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十九大精神的研究,包括“工作研究”“教学研究”“学术研究”,主体2是主要力量。

在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开展十九大精神教育为例,需要多种主体既分工又协同参与和推进。尽管在高校,它相比于社会,特别是体制外成员,组织了统一的宣讲十九大精神活动,但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并不是由一次或几次专门的宣讲活动所能实现的,既需要专门的教育活动,更需要日常的“结合活动”“渗透活动”“教化活动”。本科生有健全的班级组织体系,集体活动容易开展。对研究生来说,分散活动多于集体活动,他们的人生境遇与本科生有了很大差异。研究生面对的学业任务远比本科生压力要大,受到创新的挑战;除了学业以外,他们普遍面对婚姻家庭课题,由此产生的生活课题更深地进入他们的视野,成为议事日程。与十九大精神直接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业,需要学习和研读十九大精神。这是少数研究生。极大多数研究生主要结合日常活动开展十九大精神教育,在生活、职业、科研及社会交往中学习、理解、运用十九大精神。研究生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实现?实现的目标、内容、途径及理念和行动力培养,更多地需要研究生自身努力和导师的指导,在他们的学校生活及科研活动中“加进”“生活维度”。这主要成为导师们的职责。这要求全部研究生导师能够积极领会和运用十九大精神。这就是新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格局分化的体现。

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与十九大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过程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再思考再定义再定位的时机,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从实践到理论实现新发展。笔者担忧的是,可能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分化及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维度在处理与十九大精神关系时,仍然按照惯性思维,不加区分地“服从、服务”,再次出现“跟风”现象,出现“学科”及“学科研究”的缺位。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又需要理论的着力推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升级发展。张耀灿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已经到了理论和实践“双轮驱动”、双重推进的阶段。[6]诚如前面几部分所论,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维度与十九大精神构成不同的关系,同时又构成整体。在社会分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化过程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需要确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特别要强化并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从“工作思维”向“科学思维”转型发展。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构成两个空间或两个世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有内部与外部之分,构成“内—外”思维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构成区分,也有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总体上称为系统思维,具体有多种思维,运用这种思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之间的联系。总体而言,十九大精神居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十九大精神而言处在内部,这种相对区分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又受规律性支配。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服务有多么重要,有多么紧迫,都不能忘掉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只有自身强,才能外部强;只有自身强才能为外部服务好。这种思维应清醒区分“内—外”关系,一是区分,二是联系,三是互惠。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相对于社会系统而言,是相對独立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相对独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社会作用,首要条件是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史积淀深厚,学科能力强,就越能更好地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服务。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是相互联系的,这是谁也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十九大精神不仅在总体上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和构建外部环境,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新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认识并能动利用。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并不是单向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为十九大精神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也受益。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从十九大精神中发现和找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资源。这是互惠。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上—下”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基层,存在于人民生活、职业及社会活动中,相对于十九大精神而言,它属于“下”,即基层社会的维度。十九大精神(核心部分是十九大报告)是党通过全国代表大会做出的决策,它管总的,居于“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大精神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上—下”关系。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中,从社会运动及实践坐标中考察,十九大精神居“上”,它是管总的,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各项事业的“总体设计”或“顶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一部分,居“下”位置。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及各个子系统都应“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主要属于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7]在这里,意识形态在“上”,思想政治教育在“下”,构成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的关系。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四个维度组成的整体,它们各自的特点、属性及职责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从理论及哲学社会科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学科肩负有科学研究及生产知识的任务,以知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知识以学术性、科学性、真理性为特性,不仅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子系统,特别是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且还为全社会服务。在这个意义及功能上,思想政治教育学负有引导、指导全社会的职责。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动—静”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变动性特点,这种变动性通常称为时代特征,也是实践性、应用性的反映。这只是表面。深处看,变动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原来称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工作特性,它具有服从、服务于中心任务的要求,现在称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际上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特别是现实政治的紧密关系。政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变化。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政治服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维度的突出特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政治的规定性所由。然而,这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学科等领域,应突出学、学科等本身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维随着科学化及学科建设需要分化和转型,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维的传统。至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还没有转变政治思维方式,仍然受到“总体性”“唯上型”政治思维方式的影响,随着政治变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都发生变动。每次党的代表大会这类重大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都随之改变。这种改变往往使人们放下学术课题,都进入现实政治阵地。这本来有部分合理和必要。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外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已经由“总体性影响”转变(转型)为“结构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外部政治变化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仍然需要“紧跟”,而其他部分,特别是学、学科部分也这样做,就会出现“政治化”“跟风(变动性)”现象,这种“理论对实践的亦步亦趋或者说简单依附”,[8]实际上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自主性、独特性,也妨碍了其连续性及连贯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及学科建设缺乏自身的积累性,从而违背了学术探索的规律。这种思维及做法对队伍建设,特别是学术队伍素质提升也极为不利,只有经常的变动适应而缺少持续积累。今天,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趁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关系的契机,重建思想政治教育“动—静”思维,从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结构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思维与分维度思维的结构转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转型推进和提升。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前—后”思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短暂的存在,而是历史中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中的存在,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是一个历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存在,这本身也是一个历史。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需要历史维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的体现和运用。离开历史,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成为科学,甚至连基本的合理性阐释都不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实践做出积极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大力建设,随着新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现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成长同样是一个极其紧迫的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自己、科学和社会提供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是制约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环境的根本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与十九大精神的关系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众多关系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更要认识到,在服务十九大精神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众多实践方式中的一种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是在众多学科中的一种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服务十九大精神需要与其他实践方式及学科合作进行,否则,无法获得理想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分化转型过程中,需要通过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中实现质的飞跃,最重要的方面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思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发展及挑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17-21.

[2] 孙其昂等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343.

[3] 孙其昂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4] 孙其昂,黄世虎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107.

[5] 李春玲.新社会阶层的规模和构成特征——基于体制内外新中产的比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63-69.

[6]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7):62-65.

[7] 孙其昂,张宇.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18-22.

[8] 刘五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素质研究视角[J].学术论坛,2018(3):141-145.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十九大精神
十九大精神进高职思政课堂的维度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
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河南落地生根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探索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构建首都发展新格局
高职院校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几点思考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加强医改环境下医院党建工作的思考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