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探析

2018-06-26 07:24刘浩楠
现代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虚词

刘浩楠

摘 要:本文基于语料库,从方言的问句理论出发,聚焦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句型及其解释。研究表明:河南鹿邑方言“可VP”中“可”主要继承了古汉语中虚词“可”的疑问副词性质,起到发问的作用;根据定量语料分析得出,鹿邑方言中“可VP”存在附加式问句:“S+‘可VP”以及一般的“可VP”问句;分析“可VP”问句得出,在鹿邑方言中“可VP”在问句中一般做主语、谓语、补语;鹿邑方言“可VP”问句中不能套用“可VP”句式,以及“X不X”句式。

关键词:鹿邑方言 “可” “可VP” 问句 虚词

一、引言

汉语方言中,“可VP”问句一直是汉语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李小凡(1990)、游汝杰(1993)等把“可VP”问句分析为是非问句;王琴(2008)把它归为反复问句;徐杰、张媛媛(2011)认为“可VP”问句实为在句中“谓头”句法位置执行“添加”句法手段造成的结果。各地方言研究虽多,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研究却是十分缺少的。河南方言的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其在词汇或者在语法上都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因此加强对河南鹿邑方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语料库以及方言问句理论为基础,尝试对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进行全面分析,先对“可”字做出详细阐述以理解鹿邑方言中“可VP”的特殊性,然后采用定量语料的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古今汉语中“可VP”句式的句法特点,归纳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性质的规律性,以期对河南鹿邑方言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二、鹿邑方言概况

河南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河南人口众多,由于历来的政治、战争、经济、运动等因素造成了大批量移民,人口的流动性使河南境外的很多地区也有大量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河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支,其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中原官话是北方方言的一支。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中原官话又细分为河南方言、关中方言东府话、关中方言西府话、秦陇方言、陇中方言、南疆方言。中原地区是汉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原官话的形成也必然与原始汉语有着更多的内在联系。

中原官话在八种方言官话中分布的范围最大。从行政区域上来讲,中原官话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安徽、山西、陕西、甘肃等省,新疆、青海等地的中原官话和移民有关。河南省位于中国东部,古称中原、豫州、中州,简称“豫”,因为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为“河南”。周口位于河南中南部,东临安徽省,西边靠近许昌、漯河两市,南与驻马店市接壤,北与商丘、开封相连。根据语音的差异,周口可以分为东西两个方言区。在中原官话里东区包括沈丘、郸城、鹿邑,西区包括项城、淮阳、太康、西华、扶沟和川汇区。东区归为商阜片,西区归为漯项片,鹿邑属于商阜片。由于临县之间语音的差异,造成各地方言有所的不同,因此研究鹿邑方言更有利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相关研究结论及问题

(一)相关研究与结论

关于“可VP”方言问句的用法以及句法属性,很多学者都做出了一定的阐述。相关研究者从附加问(tag-question)的角度出发,认为“可VP”问句是附加在某个句子后面的一种有特殊交际功能的疑问句,这类问句一般不单独使用,回答必须是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有些学者(徐杰、张媛媛,2011)则是从共时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方言中“可VP”问句的差异,认为“可VP”问句是句中“谓头”句法位置执行“添加”句法手段造成的结果,既不能把它归入反复问句,也不能把它归入是非问句,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句式;相关学者(徐烈炯、邵敬敏,1998)从形式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认为其是一种过渡型问句,即在形式上接近于是非问句,在功能上接近于正反问句;邵敬敏(1999)更是把它同是非问句并列为“单项是非选择”和“双项是非选择”。

(二)相关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词语独特的制约性揭示了语言系统内部的句法和语义关系。综合分析上述文章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有待于解决的研究问题。

1.诸多学者过多地强调“可VP”问句整个句型的句法归属性问题,鲜有分析“可”字的性质等问题,如:“可”作副词时,表示强调语气,程度由轻到重。多用于口语。

(1)他可没说过这话。

“可”表示疑问。多见于早期的著作,现在少用。

(2)杭州你可曾去过?

2.语言研究,尤其是方言的研究应多采取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方法,以求全面。而以上研究只采用共时或历时这单一的研究方法。方言研究缺乏了历時和共时的研究方法,方言就丢失了时代可溯性。如:

(2)a.金寒玦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左传》)

b.弗慎厥德,虽悔可追?(《今文尚书》)

3.河南方言研究成果虽多,鹿邑地方方言的研究成果却很少。河南方言的核心是中原官话,研究河南地方方言,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民族交流和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可VP”中“可”字的性质分析

(一)古汉语中虚词“可”字的性质探析

古今汉语虚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虚词的主要作用是组词造句,完成句子结构是它的语法功能。“可”字在古汉语中一般作虚词。

“可”作副词时,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将来发生的行为;有时在古汉语中也表示重叠,表行为状态的持续;在句中也可以作状语;用于问句时,常用来表示诘问语气。如:

(3)a.今果应其言,可不是个媒人?(明《二刻拍案惊奇》)

b.俺那妹子儿有见闻,可(又)有福分,抬举的个丈夫俊上添俊。(《救风尘》三折)

c.事可愧耻,难施面目。(唐《任氏传》)

“可”字有时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来连接分句,表示语意转折、假设、让步等。如:

(4)a.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却)不复相解。(汉《答李严书》)

b.可(若)能聘,某当赠姥彩绢五十匹。

c.可(虽)道新声是亡国,且贪惆怅后庭花。

“可”字用作附类,作动词时,一般表示“许可”“可以”。

(5)a.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周《今文尚书》)

b.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周《周易》)

(二)现代汉语中“可”字的性质探析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可”字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1.“可”作助动词时,表示许可或可能,同“可以”。常用于书面语,在口语中只用于正反对举的情况;也表示值得意。多用于“可+动+的”。如:

(7)a.可望丰收/可有可无

b.我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个餐厅可吃的东西不多。

2.“可”字作为动词或者名词的前缀。做动词前缀的时候,表示可以、应该,一般构成形容词;作名词前缀的时候,表示适合,一般做形容词。如:

(8)a.可悲/可喜/可爱/可耻

b.可意/可口/可体/可人

3.“可”作副词时:强调语气程度由轻到重,多用于口语。一般用于陈述句、反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表示疑问语气时,多见于早期著作。如:

(9)a.他可没有这样做过。

b.他跑的可不快。

c.他一个外国人,汉语说的可好啦。

(三)鹿邑方言“可VP”问句中“可”的搭配初探

通过对古今汉语中“可”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鹿邑方言“可VP”中的“可”字主要沿袭了古代汉语虚词“可”的用法,在句中充当副词和连词,与动词搭配,构成疑问句式,起到强调语气以及反讽的作用。如:

(10)a.你可渴?(你渴不渴?)表示疑问

b.你可厉害。(你很厉害)表示肯定,加强语气。

c.你可真中。(你不行)表示反讽。

例(10)b中的“可”在鹿邑方言中要重读,以使整个句子的句意得到强调,加强语气;例(10)c中的“可”字在句中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一种反讽,一般表示某人做事适得其反或者某人做了令对方不满意的事情,含有讽刺意义。

(四)“可”作副词表示疑问

1.有的句子本身具有疑问词,“可”起到加强询问语气的作用,句子多用疑问形式表示。例如:

(11)a.你问问这件事可还有谁知道?

b.你们都这个样可有谁替俺想过没?

2.句子本身没有疑问词,“可”表示询问的语气,句子多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如:

(12)a.你说他可能再吃一碗面条唠?

b.你可是张三啊?

(五)“可”在鹿邑方言中作连词时,基本和古汉语“可”用法相同,多表示语义的转折。如:

(13)a.他虽然这样对咱,咱可不能这样对他,毕竟一家人嘛。

b.这个车虽然便宜,可很耐用啊,我斗(已经)用了好几年了。

五、鹿邑方言中“可VP”的句法特点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鹿邑方言“可VP”中的“可”主要沿袭了古代汉语中“可”虚词的意义,起到询问副词的作用。这时“可”后出现的成分多是谓词性成分,这种由“可”字加上谓词性成分构成的疑问句,称为“可VP”问句。

(一)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几种形式

鹿邑方言“可VP”问句的基本形式为:(NP)+可+VP。其中的“NP”在置于“可VP”句子最后表示发问的时候,一般可省略。

(14)a.你可吃点东西?

b.可吃点东西(你)?

这两种句子在鹿邑方言中尤为常见却也是鹿邑方言的特殊性所在,虽表示疑问意义,但没有疑问语气,句子的发问常常采用陈述语气。

(二)一般性“可VP”问句

本文所举方言例句除附加式问句以外都属于一般性“可VP”问句,对此不再赘述。

(三)附加式“可VP”问句

附加问(tag-question),是指附加在某个句子(S)后面的一种有特殊交际功能的疑问句。吕叔湘先生指出:“这类问句,从形式上看,是抉择问句”“但就意义而论,这类问句和单纯的是非问句没有区别。”之所以称它为附加问(tag-question)是从语用的角度出发的分类,它的语用意义表示:就始发句S的内容征求对方的意见或者希望对方予以证实。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附加问形式有:可中、可管、可對、可好、可是、可行、可懂,可沾等等。一般在附加式问句形式中,“可”后的单个汉字,可以做附加式问句的肯定回答用语,否定时,加上否定词“不”也就是neg-VP的形式。如:

(15)a.你别老给我找事,可中?(中不中)

——中/不中。

b.你是老大,多干点活,可该?(应该不应该)

——应该/不应该。

在鹿邑方言“可VP”附加式问句中,附加问的形式大多偏重于是非性质,主要询问对方是否持有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如:“我祝您老寿比南山,可好?”有时则主要是询问对方的意愿或者征求对方意见,如“可行,可中,可该”。表达此类意思的时候,附加问中的“VP”可以是判断动词、表态词、助动词、形容词等。

在实际的口语中,独立成分的位置一般比较固定。但是在表征求对方意愿,如“可管”“可该”等问句中,独立成分可置于句子主语之后。如:

(16)a.你可管多干点活?(你多干点活,可管?)

b.出去的时候可管把垃圾带走?(出去的时候把垃圾带走,可管?)

附加式问句中的独立成分在一定的语境中还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这个时候重音放在“可”字上,“VP”多用升调的语气,表示疑问的意思,回答用语常用“VP”或者“VP-neg-VP”。如:

(17)a.你就这样干,可中?(中不中)

b.你们不要再吵架了,可管?(管不管)

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始发句(S)已经表达了说话者的态度,独立成分“可VP”起到了一种加强语气的作用。

(四)“可VP”与特指问的混合连用

“可VP”句式中,“可”的主要作用是显示疑问点。一个问句一般只有一个疑问点和一个提问项来提问。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里指出,特指问句主要表示句子应用疑问指称词来指示疑点所在。在特指问句中,疑问语气可用可不用,用语气词时,句中只用“可”和“其”。

1.在“可VP”问句与特指问混合连用的时候,两种句式比较自由。如:

(18)a.你可知道他是誰?(你知不知道他是谁?)

b.你可买什么东西?(你买不买什么东西?)

2. “可VP”问句与特指问连用,在鹿邑方言中,一般省略特指问中的语气词。如:

(19)a.你买点什么东西吗?(特指问)

b.你可买点什么东西?(混合连用)

*c.你可买点什么东西吗?

由于这种句式是“可VP”与特指问两种句式的混用,所以它便兼有了这两者的特质:第一,包含对特指信息的提问;第二,包含“可VP”问句中征求、询问的意义。

(五)“可VP”问句的不可套用现象

1.“可VP”问句不能和“可VP”套用

方言具有地域性。在阜阳方言中“可VP”问句可以和“可VP”问句套用,但是这一特质却不适合鹿邑方言。如:

(20)a.你可知道他回不回来唠?(鹿邑方言)

b.你可知道他可回来唠?(阜阳方言)

反复问句就是将一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去问。在鹿邑方言“可VP”问句中,一般不套用两个“可VP”形式,而是采取“‘可VP+反复问”的形式,如例(20)a中的鹿邑方言。对于这类问句,回答的时候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先回答“可VP”问,然后再回答反复问。通常情况下在鹿邑方言中,一般不直接回答反复问的问题,而是回到“可VP”问或者“VP-neg-VP”问中,如回答例(20)a时,用“不知道”或者是“不回来了”,而不会同时回答两个问句。

2.“可VP”问句不能和“X不X”正反问句式套用

在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一般不和“X不X”正反问句式套用。如:

(21)*a.这杯酒我可应该喝不应该喝?

*b.你可喜欢不喜欢这电影?

在上述句式中,句子的传疑重心在“可VP”上,而“X不X”正反问明显占据了“可”这一疑问的发起点,这样就造成了整个句式传疑重心的重叠,导致对方无法把握句子的疑问点所在。

(六)鹿邑方言“可VP”句法分布

“可VP”问句在鹿邑方言中大都以单句的形式出现,很少以复句的形式出现(“可VP”在句中作主语的时候,此时句子主要是陈述句)。“可VP”问句的主要特点是在谓语中用疑问副词“可”+谓词性成分提问,因此,“可VP”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要依据其在谓语中的表现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可作句子的主语、谓语、状语、补语等。

整个“可VP”作句子的谓语。如:

(22)a.他//可生气?

b.你//可吃饭?

“可VP”作句子主语。如:

(23)a.他可高兴管我什么事。(他高兴不高兴不管我的事)

b.他可来上学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来不来上学很重要)

“可VP”在句子中作状语的时候,“VP”一般是能愿动词,表示一种能力,如:

(24)a.你[可会]写字?

b.你[可能]背唐诗?

“可VP”作补语时,“VP”通常是形容词,表示结果或者状态,如:

(25)a.你看我把屋子里收拾的可干净?

b.你觉得他这样做可对?

“可VP”作句子主语、谓语、补语的时候,“可VP”可以换成“VP不VP”的形式。

(26)a.苹果你可吃?(苹果你吃不吃?)

b.可是你偷的这个钱包?(是不是你偷的这个钱包?)

六、结语

在方言“可VP”中,鹿邑方言中的“可”字具有时代可塑性,主要沿袭了古代汉语“可”字的虚词作用,主要在句中作状语,加强反诘语气,起到传疑的作用;“可VP”中的“可”在句中充当副词,表示疑问的作用;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存在附加式的特殊问句,可以和特指问句连用,主要加强表示特指的疑问词的语气;鹿邑方言“可VP”问句不能套用“可VP”句式。此外鹿邑方言“可VP”问句不能和“X不X”句式连用,一旦连用就会造成疑问发起点的重叠。

参考文献:

[1]李小凡.语言学与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

出版社,1990.

[2]游汝杰.吴语里的反复问[J].中国语文,1993,

(2)

[3]王琴.安徽阜阳方言的“可VP”反复问句[J].

方言,2008,(2).

[4]徐杰,张媛媛.汉语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

[J].汉语学报,2011,(2).

[5]徐烈炯,邵敬敏.“阿VP”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

研究[J].中国语文,1999,(3).

[6]邵敬敏.X不X附加问研究[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0,(4).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2002.

[9]迟铎.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10]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4.

猜你喜欢
虚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夜色中,一些虚词向我靠近
推敲虚词,推开文言文教学的“门”
虚词在文言句式中的标示作用
利用课本学好虚词
近十年高考文言虚词特点及应对策略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