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被秘密溶解的诺贝尔奖牌

2018-06-27 17:58尹成荣
文史博览·文史 2018年6期
关键词:玻尔德军诺贝尔奖

尹成荣

诺贝尔奖牌不但价值连城,而且非常有收藏和纪念意义,对于许多科学家来说,诺贝尔奖是他们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可是,就是这样珍贵奖项的奖牌,竟然还有人把它用王水(又称“王酸”“硝基鹽酸”,是一种腐蚀性非常强的液体)溶解了,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做实验还是恶作剧?

1940年4月,德军占领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此时,在玻尔实验室里,一群科学家正紧张地盯着两枚诺贝尔奖牌讨论着该如何处理。因为在当时,德国发布命令,禁止作为战略物资的金子从德国国内流入他国,而眼下这两枚诺贝尔奖牌正是它们的主人、德国科学家马克斯·劳厄和詹姆斯·弗兰克(两人分别于1914年和192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想尽办法,冒着生命危险从德国偷寄来的,如果让德军发现了,不但会连累两位德国科学家,还会让这些丹麦科学家也遭受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呢?有的科学家说:“不如我们把这奖牌藏起来,藏到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等战争结束再拿出来。”还有科学家说:“藏到哪里是安全的呢?现在的德军像长着灵敏鼻子的猎狗,藏到哪里都能搜到。如果说最安全的地方,那就把奖牌埋在地下吧。”“不行,即使是埋在地下,德军也会掘地三尺把奖牌挖出来的,只要奖牌不消失,德军就会有办法搜出来。”科学家们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主意,但都因安全性差而被排除。

正当大家愁眉不展、无计可施时,街上传来一阵整齐划一的脚步声,而且脚步声越来越近,这使玻尔实验室里的空气更加紧张。

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匈牙利科学家乔治·德海韦西(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站出来冷静地说:“我想起一个办法,我记得有一个古方:制造一种王水溶液,能将金子融化,而且还能还原,不如我们先把奖牌用王水溶液溶化,把溶液保存好,等战争过去,我们再把奖牌还原,然后再给得奖牌的科学家。”科学家们听了都非常赞同,并立即行动起来。

乔治·德海韦西将浓硝酸与浓盐酸以1∶3的比例混合成王水,然后将奖牌迅速投入溶液里。金子是惰性金属,反应比较慢,就在金子溶解的过程中,科学家的神经是紧绷的,他们唯恐此时德军突然闯进来,发现这个秘密。

所幸的是,金子溶解完后,德军才闯进来。

果然不出科学家们所料,德军搜得非常仔细,连边边角角最隐蔽的地方都搜了好几遍,甚至连地面都被深翻了好几次,可是最终仍然没有找到奖牌。等德军失望地离开后,乔治·德海韦西才从书架上拿出两个普通的烧瓶,里面装着亮橙色溶液,那就是溶化了的诺贝尔奖牌。

二战结束后,乔治·德海韦西再度回到玻尔实验室,将溶液中的黄金分离出来,把黄金送给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并详细说明奖牌溶化的原因。诺贝尔基金会收到后,重新塑造了两枚奖牌,寄给两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两枚奖牌历经艰险最终回到了他们主人的手中。

猜你喜欢
玻尔德军诺贝尔奖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担心我比你早获奖
爱因斯坦的执着
玻尔崭新的思想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搞笑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