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笔的传承和创新

2018-06-28 16:46吕卫国
神州·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文化

吕卫国

摘要:酌古参今,毛笔作为重要的书写工具,承载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从文明诞生之初到当今社会,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无论期间如何跌宕起伏,人们始终用毛笔留存着千年的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而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其制作工艺也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传承和创新,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关键词:湖笔;文化;传承;创新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历经两千多年历史,逐渐奠定了其文房四宝之首的地位。湖笔制作技艺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因产于浙江湖州善琏而得名,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已成为毛笔的代名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读书写字这一事情的热衷,非其他国家能比,所以,毛笔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熟悉的物品之一,中国的文房有笔、墨、纸、砚四宝,这之中笔既占其先,又与其它三宝有着互为依存的关系。只有这种材质和形式的笔,才能有与之相应的墨、纸、砚,这种四位一体的文房结构决定了中国的书写和绘画的面貌,而中国的书写和绘画的面貌又表现了工具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因此,中国书画艺术在具体表现上可以落实到笔墨纸砚之中,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积淀的结果。

中国毛笔的历史具有漫长的发展過程,民间流传最经典的说法是“蒙恬造笔”,这位秦代的大将军在今属于湖州市善琏镇的地方进行了“披柱法”的革新和改进,将笔毛纳入管内,为后世毛笔的改良作出了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地缘的关系,人们把这一地区生产的笔通称为“湖笔”,湖笔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其发展,离不开历朝历代的人文墨客和书画名家的推动。湖州历来是东南形胜之地,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轼、王十朋等都曾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兴、张僧繇、贝义渊、朱审、释高闲、徐表仁、燕文贵等湖籍书画俊才;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居湖之永欣寺三十余年,用败的笔头积满五簏,葬之“退笔冢”。他们的书画活动,必定带动湖州的制笔业的兴起。湖笔不仅有“湖颖之技甲天下”的盛誉,而且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

二千多年来,在这块丰沃的土地上,培育出无数的制笔巧匠,世代相传,工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在《西吴枝乘》一书中,便有“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的赞语(湖州曾称吴兴)。在唐朝,由于纸张的普遍使用,为制笔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前景,元代以后,湖笔的制作更臻成熟,和现代的制笔工艺已相当接近,尤其是善琏笔工把从汉代以来的各种制笔工艺结合起来,使湖笔的质量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明清时期,善琏的制笔巧匠不仅在笔毫上施展技艺,在笔管上也创造了许多装饰典雅的品种,使湖笔更是别具一格,成了一种工艺品。明末清初,湖州善琏的湖笔逐渐外传,分布于江苏、天津、上海及北京一带,并在各地生根开花,建立起了一批极具声望的湖笔名店。例如:北京戴月轩、上海周虎臣、苏州贝松全、杭州邵芝岩等。民国初期,善琏湖笔从业人员达到近千人,产量也达顶峰,并形成了专门从事湖笔经销的商人和笔庄。然而到了抗战时期,制笔原料遭到破坏,湖笔一度停产三年多之久,许多制笔人员向苏州、上海等地迁移,郭沫若先生的“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支”便是对此情景有感而发。新中国成立后,善琏湖笔又重新绽放其绚丽色彩,政府创办了善琏湖笔厂,湖笔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多,市场不断扩大,产品远销国内外,善琏湖笔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途径,对于现代人文化与审美水平的提升有独特的作用。我们看到一幅美的书画作品,会陶冶情操,调动起好的情绪。如今,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回归,将书法教育正式列入学校基础教育课程,并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为学校开展书法教育提供支持。着力突出书画艺术教育与审美的作用,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接触一次书画艺术,实际上就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次了解与深刻解读。好的书画作品,应该会让欣赏者了解更多的优秀文化理念,在思想境界上得到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学习懂得欣赏书画,对于审美和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能够进一步培养出有独特高雅气质的高素质人才,而作为中国传统书画必备工具中的佼佼者,善琏湖笔的市场潜力巨大。

不可否认,电脑的出现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替代了书写,可是,正好像摄影的出现迄今没有取代绘画一样,书写作为一种文化,其笔迹在审美上的意义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中国又有一种特殊的和书写相关的书法艺术,以及具有中国材质与文化特点的中国画艺术,毛笔作为其工具的仍然占有主流地位。从更宏观的方面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当代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从稚童到长者,从官员到百姓,书写和绘画都成为一种时尚,所以,毛笔还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问题是,如何在工具材料方面引领大众文化向精致文化方面发展,而非“有眼就是好窝头”,则决定了湖笔和湖笔文化的发展。

湖笔文化的深厚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善琏地区的人来说,有此丰厚的文化积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因此,开发和利用则是顺理成章。这不仅是湖州,在全国各地举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都在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以促进当地的发展。2002年2月,湖笔被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5月,湖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的加健型湖笔,在传统羊毫的基础上加入猪毛和马毛,牛耳等有弹性的动物毛,使传统的羊毫湖笔做到了锋柔腰健,即不失羊毫的墨色韵味,又能有狼毫兼毫的劲健力。

湖笔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也将有利于中国古文化的传承。传承是对历史的负责,但我们不仅要对历史负责,还要对未来负责。谈传承离不开创新,因为要想保持湖笔的活力,就离不开创新。创新同时也离不开传承,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传承也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湖笔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传承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姚丹.传统善琏湖笔研究的文化生态视角[J].创意与设计,2015(04):68-72.

[2]王荣德.湖笔文化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嬗变[J].江南论坛,2001(10):43-44.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