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18-06-28 10:24邹丽霞
考试周刊 2018年57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该课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爱国的情感,激励奋斗热情。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视作品、重视师生互动教学等多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奋斗热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柱。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目前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因此,在《纲要》的授课过程中,有效利用其内含的爱国主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纲要》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绩

用屈辱史激发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一) 讲述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史,能够增强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到正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以及经济技术的落后,资本—帝国主义借助自身先进的武器装备、军事技术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多次对中国发动战争,而每一次战争以后,中国都会签订不平等条约。

通商口岸的开放、割地、赔款等等使中国的国家权益逐渐削弱……近代中国所遭受的痛,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痛,同时也是激励国人的动力。而大学生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可以牢记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伤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 用斗争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面对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放弃抵抗、屈辱投降还是奋起抗争、争取最终的胜利?近代以来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屈辱投降没有任何好下场,那些汉奸、卖国贼遭到了后世的辱骂、唾弃,永世不得翻身,他们的亲属以及后人也是颜面无光。

相反一些志士仁人他们为了国家的主权,为了民族的尊严,一代代的前仆后继,奋起抵抗外来侵略,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他们作为民族英雄永远被人民铭记。

例如: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国民党“八百壮士”、东北抗联冷云等“八女投江”等无数的英雄团体及个人,他们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杰出代表。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进行的英勇顽强的反抗斗争,从而让大学生了解、学习民族英雄以及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让大学生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要让大学生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荣辱结合在一起,将个人理想目标的实现与国家的繁荣昌盛结合在一起。

(三) 用探索史激励大学生的奋斗热情

为了探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道路,近代以来的国人不断进行艰苦的探索与思考。

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面对船坚炮利的英军,林则徐也意识到清政府的盲目自大,开始了解西方,翻译西方书刊。

后来,林则徐把所收集的资料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了国人向西方国家学习、寻求国家出路的努力。此后,为了寻求国家的出路,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先后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进行了各种探索、尝试以及努力,但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接纳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艰难险阻,历尽千难万苦,终于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人民终于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在近代中国,为了寻求国家的出路,无数的先烈历经多次的挫折与失败,但仍然不屈不挠,永不放弃,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这些都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二、 探索《纲要》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使命感,需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让爱国主义的思想真正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 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大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真实地感受历史,从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博物馆、纪念馆以及烈士陵园等,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集体参观、纪念,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历史、了解历史,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研究以及评价历史。

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到当地的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及具体的历史事件,可以拉近大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增强他们对具体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感悟,使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变得更加真实生动、接近生活。

(二) 运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随着影视的发展,有关爱国方面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教师在授课《纲要》的第一章时,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进度,播放一些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短视频(最好5分钟左右),让大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当时这些资本—帝国主义是如何欺凌中国的,告诫大学生要勿忘国耻,牢记历史,深刻了解本民族的屈辱史以及发展史,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此外,还有《辛亥革命》《建军大业》《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电影,这些电影由于时间比较长,可以要求大学生自己在课下完整看完,了解革命先辈们是如何舍己为国的爱国革命精神,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完全不顾个人的财产,甚至愿意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通过这种视觉与听觉的方式,甚至感同身受的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三) 重视师生互动教学,营造爱国主义教育良性氛围

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做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授课过程,从而构建良好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讨论交流、合作研究等来实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目的。首先教师应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组织者、引导者、参与合作者的主导作用,结合教材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导向目的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活动。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体现社会正能量的,最好也是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然后采取研究性课题、专题式教学、分组演讲辩论等各种方式让大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度点评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证明,宽松、平等、愉悦的课堂互动氛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提升爱国主义意识。

总之,《纲要》课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其特点,深挖课程资源,从而让《纲要》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作者简介:邹丽霞,安徽省蚌埠市,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