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重说:我也谈谈“拓展延伸”

2018-06-28 10:24罗朝中
考试周刊 2018年57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误区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拓展延伸环节往往进入几个误区;本文试着从课内知识、价值观、情感、能力等层面来谈论拓展迁移。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延伸;误区;对策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叶圣陶先生也把教材中的课文当成是一个个“例子”。可见,新课改后,拓展延伸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抓住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加以拓展,便成为一堂优质课的关键。

然而,本人在听一些公开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这一环节,做得不尽人意,往往进入了几个误区。

误区一:拓展目的不强

授课者知道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虽紧扣教材内容设计拓展题,但该问题与课文的教学目标毫无关系,导致拓展环节成了无效教学,纯粹是为了迎合听课教师的心理,哗众取宠。有位教师上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他定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习作者运用細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②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可是该教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然而在本文中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其实伤秋并非史铁生独有,尤其是中国古代诗词。请同学们调动知识储备,说说关于“伤秋”的词句。看看,问题设计得多好!但与本课确定的两个教学目标毫无瓜葛,这样的拓展效果不言而喻。

误区二:拓展过度发挥

曾听了一教师上老舍名篇《济南的冬天》,当进行到让学生阅读课文,提出质疑时,有一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披雪的矮松比喻成日本看护妇?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日本看护妇风姿美丽,是全世界最温柔的女性,已成为日本的一个品牌。解释到这里,已足以回答学生的问题了,但该教师来了个随意发挥:就像印度的奴仆,印奴是印度的品牌。接下来大讲特讲印奴的来历、奴性、目前的状况、在世界的知名度等等,足足讲了8分多钟。请问:“印奴”与《济南的冬天》有何关系?这种拓展跑开了文本,更偏离了主题,毫无价值。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这样的拓展,除了彰显教师广博的知识外,于学生,于教材都无益。作秀之态,昭然可见!

误区三:谈拓展而色变

有些教师因为把握不准,拓展不好,又害怕评课时的批评,来了个保险、稳重的做法,干脆在某节公开课上闭口不谈拓展,纵使教材内容极佳,可以很好地拓展,他自岿然不动,四平八稳,就教材讲课文。比如《纪念白求恩》,如果设计这样的拓展延伸问题:“课堂讨论:白求恩去世好几十年了,你觉得今天谈白求恩精神有现实意义吗?”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知识,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应该是次极好的机会,却因为教师谈拓展色变而白白错过。本人在感叹错失良机的同时,也看出这类教师不敢尝试创新的胆怯心理,这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万万不可行的。

其实,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因此,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的学习资料。而拓展的广阔空间就决定了拓展延伸贯穿在课堂的始终。在此,本人就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拓展环节谈一点拙见。

1. 从知识层面拓展

对于学生来说,储备知识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他们判断力的敏捷与否,思维能力的强弱等。知识储备越多、越系统、越准确、越牢靠,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越有利。因此教师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拓展延伸到课外相关的知识上,来充实学生大脑中的储备容量。

2. 从价值观层面拓展

语文教学自始至终所关注的,应当首先是人。所以教师要教会掌握语言工具,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做人的道理,懂得做人的价值。教师有义务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就免不了教师在拓展延伸中关注正确的价值观。朱自清的《春》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因此价值的渗透可以这样确立: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请仿照本文中任意一画面描绘一幅“故乡的秋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郑振铎的《猫》,可设计拓展题为: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说。通过鼓励学生说出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价值观的渗透目标一旦确立,就要考虑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渗透,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某种程度的心灵效应,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当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起来,他们的人生中就会少一些无助与哀声,世界就会多一分和谐。

3. 从情感层面拓展

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也应如此。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深挖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体会作者抒发的真情实感。这给拓展延伸环节又增添了一个渠道。在教学完《散步》一文后,我设计了这一问题:请学生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最动人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段。比如一次生日聚会,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微笑,一杯牛奶……这样组织学生畅所欲言谈论亲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温馨。《荷叶·母亲》一课的拓展题可设计为:这首散文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借助这个拓展,让学生组织语言对母亲表露心声,既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其情感的熏陶。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情感,品味情感,从而培养出健康而理智的情感之花。

4. 从能力层面拓展

说到底,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一句话,学习语文,提高能力。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课内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诸如课前讲故事、课上仿句练习等,通过语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课堂最后几分钟进行的拓展也是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

总之,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该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罗朝中,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误区语文教学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