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诗源取习作材

2018-06-28 10:24张玉仙
考试周刊 2018年57期

摘要:应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来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指导习作。在古诗教学中用心挖掘训练点,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实习作内容,使文章灵动起来。

关键词:巧借古诗;指导习作;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选入教材后配上插图,更是充满诗情画意。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开发古诗教学这个课程资源,用心挖掘训练点,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实习作内容,使文章灵动起来,进而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寻古诗源,取习作材,活用教材,指导习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以古诗为凭借点,指导学生习作的四种方式。

一、 游记式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凝练见长,以意境见美。晚唐诗人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之说。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并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出来。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中的“挂”字形象地描写出远望瀑布的景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给“挂”字换上含义相近的词让学生辨析,感受“挂”字体现了流速之快,感受用词的精妙。而“飞流直下三千尺”中,一个“直”字更是令人震撼地领略到近看瀑布的气势磅礴。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读叶圣陶的《瀑布》,精读文中这些句子:“山路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通过联系对比,比较此瀑布与彼瀑布之间的异同,感受诗人大胆、非凡的想象力。在这样丰富多彩的表象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望庐山瀑布》扩写成一篇游记(把诗人看到的、听到的及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习古今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二、 故事式

让学生学会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情绪、思想,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地描写出来。比如教学《宿新徐公店》时,要求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描述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我让学生以《扑蝶》为题,仔细观察插图,进行习作训练:想象表情(眼看就要抓到了,他又紧张又兴奋);想象动作(他蹑手蹑脚,双手张开,准备扑向蝴蝶);想象内心活动(他想着怎样才能捉住这调皮的蝴蝶)。图文并茂,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句中的“空白”,一个快跑追蝶的儿童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最后再要求学生联系前两句诗编写故事。这样,一个情节完整、曲折的故事就诞生了。因为充满童趣,学生在编写时兴致高涨,有的写出了捉蝴蝶时的紧张兴奋,有的则写出蝴蝶飞走了的失望无奈。

就这样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感悟图文相通之处,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特别是学生在读后充分感受到这首诗的情趣,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通过编一个小故事不仅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 状物式

诗中有画,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它经常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景抒情。为让学生充分体验古诗所描绘的一些景物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生活中。我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试着用现代的语言展开描述,以感悟语言的丰富性和古诗的凝练之美。如《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简单几个字,就把初春柳树的勃勃生机、婀娜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从“碧玉、妆、绿丝绦”这些词语,联想到“碧绿的宝石、绿色的丝带”,体悟到诗人用想象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从整棵树,再到枝条、柳叶的令人欣喜的美感。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句所描述的内容。学生积极地投入,既理解诗意,进入意境,又在拓展中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最后进一步指导他们也写柳树,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有了研读引路,学生习作热情高涨,观察得特别仔细,有的同学甚至发现了平时所忽略的现象,如“在细长的柳条上,吐出了纤细精巧的嫩叶,正像诗中所写的,像用剪刀裁出来的一样。但是有的才冒出米粒大小的芽苞,稍微大一点的看上去又像绿色的小毛毛虫。”在描写柳枝时,不仅恰当运用了诗中的词突出它的颜色、形状之美,还有所创新,如“春风吹拂,柳条轻轻地摆动,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的秀发在迎风飘舞。”这正达到新《课标》强调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四、 写意式

古诗意境优美,在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纵笔挥洒,描绘景物,用简练的笔法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这是把理解、想象、表达、创造融于一体的最佳途径。如教学《山行》后,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合理想象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以“秀丽的山景”为题,把这一场景描绘下来,用心体会诗人的情感。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停下车不走了,深深陶醉在这片美丽的枫林中。过了好久,一阵微风吹过,我才醒了过来,发现一片被霜打过的枫叶落到了我的手中,只见这枫叶比春天开放的鲜花还要红艳……拣了一些红枫叶作为纪念品送给朋友……”贴切的想象把诗人特别喜爱枫林的感情细腻地表达了出来。

除了上述四种巧借古诗指导习作的方式外,还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去探索,如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这些诗句,不仅描绘出了美丽的大自然风光的静态画面,还增添鸟儿的活动,清脆的鸣叫等,使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通过反复诵读,经过引导,学生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能有意识地加入动物的活动了。如,有学生写《美丽的龙湖公园》:“在春风的吹拂下,湖面波光粼粼。忽然,一只水鸭从水里钻出来,快速地向远处游去。另一只水鸭飞快地追了过去。水面荡起一层层波纹。我仿佛进入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当中。”

千方百计让学生课内得法,课外迁移、运用、创造,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断“投入周转”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增量、增值。这样,在不断地“作文”中,学生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

〔2〕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张玉仙,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关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