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

2018-06-29 07:47孙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华法林二聚体抗凝

孙勇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山东淄博 2554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发生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通常情况下,膝、髋关节置换术后、长时间卧床等均会导致其发生。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状态,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凝、溶栓及取栓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后期同时辅助其它治疗。华法林和利伐沙班是临床治疗本病的常用药,为评定二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该文收集该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7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选标准: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知晓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未纳入对研究药物过敏、住院时间≥2周的患者。通过单双号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37例)和实验组(37例)。对照组男患者24例,女患者13 例,患者年龄 35~63 岁,平均(47.2±8.5)岁;实验组男患者25例,女患者12例,患者年龄36~64岁,平均(48.5±8.4)岁。统计处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以比较。

1.2 方法

术后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抗凝、溶栓等相关治疗,住院期间对照组应用华法林 (国药准字H31022123,药品规格:化学药品,2.5 mg)治疗,以患者具体病情需要为依据,对药物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出院时以国际标准比值指导患者用药,2 mg/次,最大剂量≤3 mg。实验组应用利伐沙班(商品名:拜瑞妥;H20100465,药品规格:化学药品,10 mg)治疗,10 mg/次,1 次/d。

表2 比较两组出血和复发情况[n(%)]

1.3 观察指标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治疗后1、2周后检测两组D-二聚体水平,统计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时间及D-二聚体下降至500 μg/L的具体时间。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和统计其出血情况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得到的全部数据,使用(±s)、(%)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进行表示,组间对比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

实验组治疗后1、2周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下降时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消失时间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s)

表1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s)

组别D-二聚体水平治疗1周后(μg/L)治疗2周后(μg/L)D-二聚体下降时间(d)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消失时间(d)对照组(n=37)实验组(n=37)t值P值820.6±52.3 750.6±45.3 6.153 8 0.000 0 745.3±42.0 665.5±37.4 8.631 1 0.000 0 6.7±1.1 8.6±1.4 6.491 1 0.000 0 14.6±2.7 11.3±2.4 5.556 6 0.000 0

2.2 比较两组出血和复发情况

实验组随访期间出血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静脉血栓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展开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随着近年来手术、卧床患者的不断增多而逐年增加,其不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还会大大增加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目前临床方面首选抗凝药物方法进行治疗,而如何合理选择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

利伐他班是新型抗凝药物之一,其主要优势在于给药方便,且剂量固定,无需实施常规抗凝监测等,并可与食物和其它药物实现相辅相成的治疗效应。给药后可实现即刻起效,术前可省略桥接抗凝的步骤[4]。华法林具有国际标准比值保守固定在2~3之间、治疗窗口狭窄等局限性,且一旦国际标准比值≥3,就会增加出血危险,国际标准比值≤2时,又会增加卒中危险,且不能对抗凝效果进行预知,必须需要反复进行监测凝血功能,同时需要对药物计量进行随时调整,与其它药物和食物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术前往往需要实施梯度桥接抗凝治疗[5]。相关文献报道[6],连续使用华法林治疗3个月的时间段内,患者的血栓栓塞率和短期死亡率均明显升高,其存在中断治疗的情况。而利伐沙班可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在延长凝血时间的同时对凝血酶形成进行控制,通过对凝血酶产生进行抑制的方式,防止血栓形成,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选择性较高。

该次研究发现,实验组治疗1、2周后的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下降时间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其静脉血栓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与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安全可行,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1]黎荣克,孙玉鑫,赵冬妮,等.利伐沙班和华法林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1):119-120.

[2]刘宝顺.利伐沙班、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3):4488-4489.

[3]王洛波,王兵,丁语,等.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J].医药导报,2016,35(10):1089-1091.

[4]吴斐,王洛波,王兵,等.83例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13):1784-1786.

[5]曹铭华,吴明超,江顺福,等.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对照研究 [J].江西医药,2015,50(7):681-683.

[6]张辉良,梁俊生,张洪斌,等.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存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323-324.

猜你喜欢
华法林二聚体抗凝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Mutually Beneficial
华法林出血并发症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D-二聚体检测参考区间的验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