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成英国“高雅文化”接班人?

2018-06-29 04:28何越
环球时报 2018-06-29
关键词:高雅古典音乐流行音乐

何越

我曾在英国一家私立学校兼职教中文。在学校的音乐会上,我发现,表演钢琴或小提琴独奏的都是获得学校音乐全额奖学金的亚洲学生,英国学生的表演大多是摇滚乐队。那时我以为是亚洲学生过于优秀。后来,关于是否让女儿学钢琴,我和英国先生一直持不同意见。我说:“这可是古典艺术。”他说:“古典有时候意味着过时、落后。钢琴在这里早就过时了。”我将信将疑,钢琴高贵优雅的形象萦绕我多年,先生的话也许只是片面的个人之辞。女儿学琴的班里一个英国孩子都没有,大都是华裔后代。女儿学了两年钢琴,最终坚持不下去了。后来,女儿在学校里加入了合唱团,可他们唱的都是现代流行曲。我刚开始还不满意,怎么不教些经典作品?后来才知道,上世纪70年代起,英国学校就放弃了古典音乐,改教流行音乐了。我在英国生活了14年,在一次又一次见证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后,我终于意识到,古典音乐在英国已是日落西山,学习人数日渐稀少,倒是亚洲学生把这个旧日“高雅文化”接了棒。

几年前,我要去采访伦敦交响乐团经理麦克杜威尔女士,我得意地告诉邻居、60岁出头的退休公务员波比,我以为将看到她羡慕的反应,没想到她觉得很奇怪:“你为何要去采访这样一个机构?”后来我在进一步采访中得知,伦敦交响乐团于1964年注册为非盈利机构。这是在流行音乐强力打压之下的无奈之举。因为欣赏交响乐的人数日渐萎缩,单靠票房已难维持。成为非营利机构意味着可以获得社会捐赠。

昔日“高雅文化”已经边缘化,竟成了需要被资助的对象,令人唏嘘不已。英国《卫报》十年前就发表文章称,“高雅文化”的支持者责备媒体,认为它们减少发表严肃音乐的评论,把古典音乐从“音乐”的定义中删去,种种行为都对“高雅文化”地位的丧失起到了破坏作用。但媒体对“高雅文化”态度转变的背后,是起着决定因素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一方面,贵族在英国社会的影响力早已不在,贵族时代受宠的文化形式亦随之飘零。英国早已进化为戴着宫廷帽的平民社会。首相是民选的,社会主流艺术亦是。从前贵族时期,流行文化从上往下传;平民社会,主流文化由下至上,王室也必须跟随民众潮流。

另一方面,披头士代表的流行音乐席卷西方后,大大改变了文化走向,将旧日“高雅文化”步步逼入墙角。1963年,美国《时代周刊》音乐批评家威廉·曼恩说:“披头士是舒伯特以来最伟大的作曲者。”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不单流行音乐横扫西方,大学研究机构亦开始设置大众文化研究机构。2017年福布斯前十位最富有的音乐家名单上,说唱歌手尚恩·约翰·库姆斯以8.2亿美元列第一,接下来的三位全都是嘻哈歌手。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麦克·萨瓦格在其最近出版的专著《21世纪社会阶层》中强调:“过去几十年文化审美被全球化以及移民大幅度改变,那些曾被认为是代表国家精粹文化的古典文化形式的吸引力已日渐黯淡,我们不再被皇家歌剧院和英国国家剧院这些曾经代表国家文化的象征所束缚,欣赏其他文化(如黑人文化)变得时尚。”他还说:“过去的精英阶层选择性地欣赏具有社会地位意义的文化,如歌剧与古典音乐;而当代精英爱上了大众文化,年轻一辈尤其爱计算机游戏、流行音乐等。”近几年,英国社会也有人为歌剧与古典音乐辩护。英国伯明翰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李察·霍加特和斯图亚特·霍尔提醒人们:“那些被轻视的日常文化亦有如同那些‘高雅文化般的研究价值,‘高雅文化有其特有的丰厚度与细微的美。”但在如今的英国和西方社会,“高雅文化”的受众大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已是不争的事实。认为歌剧和古典音乐需要学习与培养、是有教养和身份的专有文化标志的传统思维早已过时。

上世纪80年代,当歌剧和古典音乐等所谓“高雅文化”被介绍给中国百姓时,其在西方的光环早已褪去近20年。如今,中国相关机构希望将歌剧与古典音乐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已不合时宜。“高雅文化”已落伍,在西方大受欢迎的嘻哈等流行风格在中国还属新事物,甚至是异类。如果未来中国想以音乐形式与西方平等沟通,还应考虑借用西方社会喜闻乐见的承载形式。▲

(作者是英国社会学者)

猜你喜欢
高雅古典音乐流行音乐
浅析古典音乐欣赏的技巧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沪港通”机制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吗?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简洁杉木装饰吊顶 打造高雅自然居室空间
听点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