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呼吸骤停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

2018-07-02 07:13赵扬王浩黄小琴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肺插管气管

赵扬,王浩,黄小琴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四川 南充 637000)

心脏呼吸骤停作为常见的医院急诊科病症,是指患者的心脏射血功能出现突然性终止,血流无法自然的流出、流入心脏,患者的心脏、肺部停止活动,发生原因多与冠心病、心肌病及离子通道病等因素有关,重症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表现为神志突然丧失,出现昏迷、抽搐,呼吸停止或严重呼吸困难,无有效气体交换,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等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存在严重危害[1-2]。目前,临床医学针对心脏呼吸骤停的抢救多以心肺复苏术为主,实施关键在于促进患者的心肺脑功能复苏,常规的心肺复苏术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成功抢救率,进而挽救患者生命,且能预防多种并发症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3]。但相关研究发现,常规心肺复苏术在治疗心脏呼吸骤停方面疗效欠佳,一些患者易因抢救无效失去生命,抢救成功者也会因为功能恢复差而增加患者家庭痛苦,故积极寻找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对心脏呼吸骤停具有重要意义[4]。基于此,本研究对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呼吸骤停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患者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抢救的88例ICU重症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5~70岁,平均(40.2±6.3)岁。研究组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2~70岁,平均(40.7±5.8)岁。入选标准:所有入选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心脏呼吸骤停,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微弱或停止、脸色呈苍白或发紫、大动脉搏动消失、抽搐等症状[5];无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无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无药物过敏史,排除易过敏体质[6]。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心肺复苏术治疗,在接收患者后,要求急诊科医师及时参照100~120次/min频率给予患者胸外按压,并告知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正确的气管插管治疗,同时适当注射一定量的利多卡因及多巴胺、血管加压素等相关药物治疗,术后给予患者1~3个月随访。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应用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治疗,在及时接收患者后,要求急诊科医师立即告知护理人员托起患者的下颌,并维持仰头姿势,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打开呼吸道;且要求急诊科医师为患者提供面罩吸氧、气管插管等常规治疗。同时,在实施气管插管情况下,要求急诊科医师参照80~100次/min频率给予患者胸外按压,同时告知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适当注射一定量的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及血管加压素等相关药物治疗,必要情况下给予患者注射肾上腺素,术后给予患者1~3个月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命指征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心跳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改善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复苏后神经功能、预后康复质量。(1)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FI对患者治疗后1、6、12周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7],包括意识、言语、水平凝视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肌力等内容,总分0~45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2)预后康复质量: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QOL)对患者治疗后1、6、12周预后康复质量进行判定[8],包括情感状态(5分)、基本生理活动(9分)及日常生活能力(15分)等内容,总分29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预后康复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生命体征恢复情况

研究组患者气道开放时间、心跳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情况对比

2.2 神经功能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6、12周的神经功能NF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预后康复质量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6、12周的预后康复质量Q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NFI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预后康复质量QOL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因病情的特殊性,存在较高的生命安全威胁,需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治疗[9];而开展心肺复苏治疗关键在于快速恢复患者的心跳、自主呼吸,且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度。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需正确开放气道,通过气管插管能在维持呼吸道通畅基础上促进排痰,预防分泌物因误吸进入患者肺部,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风险[10];与此同时,气管插管能确保高浓度氧气吸入,进而保证患者肺部有效的通气量。但因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病情表现较为复杂,且复苏缓解存在一定复杂性,临床医护人员在开展气管插管操作时难度较大,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操作经验、技能,避免在气管插管操作时延误胸外心脏按压,进而保证胸外按压持续性、有效性,挽救患者生命安全[11]。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提高,气道管理的理念发生转变,心肺复苏急救期应用气管插管、面罩控制作用逐渐被取代[12];相关研究发现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通气属于简易型通气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固定方便及易于掌握等相关优势,能快速帮助患者正确建立人工气道[13];不仅如此,心肺复苏对患者的咽喉部造成的刺激较小,能有效预防心血管发生应激反应,而经口咽通气管进行置管的成功率约高达87%,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能维持有效通气,预防粘膜受损,避免误吸,为临床抢救进一步争取时间,并对胸外按压持续性、有效性无显著影响[14]。研究显示,在给予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时,通过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进行通气能促进多数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15]。因此,给予患者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通气进行气道开放,能促进患者心跳恢复,且能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改善。研究表明,与常规的心肺复苏比较,开展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治疗心脏呼吸骤停效果更为显著,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比常规的心肺复苏术增加三道程序:(1)医护人员在接受患者后,能及时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合理摆放,并维持适宜的姿势,能完全开放患者的呼吸道,使抢救成功率提高[16];(2)在给予患者气管插管操作时,开展面罩吸氧治疗,能增加患者的肺部供氧量,加快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17];(3)给予患者药物注射治疗时,增加注射适量的肾上腺素,能适当升高患者的血压水平,促使患者的心脏恢复跳动[1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气道开放时间、心跳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能促进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生命体征快速恢复,改善意识状态,挽救患者生命[19]。同时,研究组患者心肺复苏后1、6、12周神经功能、康复质量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预后康复质量。但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选取样本量较少,随机分组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一定偏移,后面可增加样本量实施深入性研究,增加研究结果可靠性。

综上所述,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在ICU重症患者心脏呼吸骤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预后康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 郑康,马青变,王国兴,等.心脏骤停生存链实施现状及预后因素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1):51-57.

[2] 陈英,何智林,胡晓凡.序贯性气道开放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的影响[J].国际呼吸杂志,2015,35(15):1160-1162.

[3] Azevedo PS,Polegato BF,Minicucci MF,etal.Cardiac Remodeling:Concepts,Clinical Impact,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Pharmacologic Treatment[J].Arq Bras Cardiol,2016,106 (1):62-69.

[4] 王鹏滨.应用大剂量的肾上腺素抢救心脏骤停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2):22,24.

[5] 汤天军,吴军,黄忠荣,等.纳洛酮、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对复苏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2):1453 - 1456.

[6] 魏红艳,胡春林,李欣,等.体外心肺复苏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11):1433-1438.

[7] 陈齐国,何彩霞,何奇. 颅痛定对心肺复苏患者血清NO及CO浓度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1):14-18.

[8] Niu Y,Herrera EA,Evans RD,etal.Antioxidant treatment improves neonatal survival and prevents impaired cardiac function at adulthood following neonatal glucocorticoid therapy[J].J Physiol,2013,591(20):5083 - 5093.

[9] 郑浪宁,梁飘玲.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0):1799-1800.

[10] 刘毅华,付强,付秀华,等.各种急救培训模式在医院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41-144.

[11] 伍基优.急诊紧急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7):108-109.

[12] 郭一尘,李瑞琳,褚沛.肾上腺素与血管加压素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早期心肺复苏的影响[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10):490-493.

[13] Spinelli L,Morisco C,Assante E,etal.Reverse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left ventricular global torsion[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3,29 (4):787 - 795.

[14] 吴乔,顾珮瑜,马静,等.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3):597-599.

[15] 杨进军,蒋国燕.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血乳酸及肾灌注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3):51-54.

[16] 吕建国,徐文斌,赵海莲.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微量泵入对血流动力学、血清乳酸及病死率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2):250-252.

[17] 杨林.不同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6-7.

[18] 肖广显.分析Thumper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10):992-993,996.

[19] 张彤哲,陈红纲,杨蓉佳,等.氨基胍联合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及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1):969-972.

猜你喜欢
心肺插管气管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新型多功能气管切开堵管器的制作与应用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