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眼中的“饭碗”问题

2018-07-03 01:46王薇
西部大开发 2018年5期
关键词:饭碗袁隆平粮食

2018年4月的三亚,烈日炎炎,水稻长势喜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同袁隆平等农业技术专家一道,沿着田埂走进“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展示田,察看水稻长势,了解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口感和推广情况……

“仓廪实,天下安;稻粮欠,天下乱”,土地与人类几千年来始终有一种互相依存的联系,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沉甸甸的粮食,凝结的是阳光、雨露和土壤的精华,也凝聚着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甘霖和亿万农民的汗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且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在粮食连年增产、取消粮票20多年的今天,如何理解“永恒”二字?粮食产量大落容易,起来很难。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家视野审视“饭碗”问题,他说,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

事实确实如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结果导致1998年至2003年大幅减产15.9%,直到2008年才恢复到10年前的水平。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4万亿斤,粮食增长要赶上消费增加的速度,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影响着农民种粮积极性。

尽管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彻底解决粮食问题,而恰恰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痹松懈,放松粮食生产。

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

我国粮食安全新战略发轫于2013年。这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一次高规格布局粮食安全的重要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他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他告诫,“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2013年,我国受到了“南旱北涝”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国家及时拨付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补助款315亿元,全国主产区的风险基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当年,夏粮、早稻、秋粮季季都增产,全年粮食产量在受灾之年上了一个新的千亿斤台阶。

2014年,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问题凸显,农资价格持续高位,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上涨明显。对此,国家提高并及早公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安排临时收储和国储拍卖,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了粮价平稳运行。最低收购价、临储计划、政策粮竞价交易逐步完善,我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已成型。

2015年,粮食生产遭遇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迁飞性病虫害偏重发生,部分地区出现春季低温和夏季干旱。从深松整地到适期播种,从肥水运筹到病虫防控,有关部门全年发布了20多个指导意见,从春耕春管、“三夏”生产到秋收秋冬种,进村入户指导。天道酬勤,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都稳定发展。

洪范八政 食为政首

习近平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他以战略家的视野审视“饭碗”问题,强调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于是便有了他一次次对“饭碗”问题的谆谆教导。

2013年7月,在湖北鄂州东港村育种基地,习近平拔起一棵稻苗察看分蘖情况,夸奖“很壮实”,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省农科院和农村基层调研时提出,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省尉氏县高标准粮田考察时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看到清一色的小麦长势喜人,他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2015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走访时提出,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在听取基层代表有关农业问题的意见建议后强调,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在习近平对粮食问题毫不懈怠的谆谆教导之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且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首部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的文件,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2016年1月,中央决定,加大财政对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提高7.5个百分点。这是在供给侧稳定粮食产能的创新型措施。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三亚之行:端起“中国饭碗”的大国自信

2018年4月的三亚,烈日炎炎,水稻长势喜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同袁隆平等农业技术专家一道,沿着田埂走进“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展示田,察看水稻长势,了解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口感和推广情况。

5年前,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曾向袁隆平说起一段往事:1998年他就曾到湖南见过袁隆平,“我那时在福建当省委副书记,主管农业,十分关心种业问题。杂交稻育种,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要继续抓好。”

总书记的话语深深印在了袁隆平院士的心间。“谢谢总书记。看看我们的超级稻吧,很好看嘞!”袁隆平爽朗一笑,指指身后100亩的超级杂交水稻展示田,盛情邀请总书记下田走走。这里,每年冬春季节,数以千计的国内外南繁科研工作者聚集,培育、优选、展示着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在这里,屡屡创下世界水稻单产纪录。这不仅是中国人的南繁“硅谷”,亦是世界水稻种业发展的风向标。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健步在稻田间行走,听取国家南繁育制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查看南繁优质品种样品,一路看、一路与袁隆平院士等农业科研技术专家交谈,了解“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和南繁优质水稻的产量、口感和推广情况。它关系着中国乃至世界的饭碗,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挂念的事情。

如今,发展步入了新时代,需要肩负着更加沉重的责任与期望前行,而如何把种业搞上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然是重中之重。这一次,习近平依然没有懈怠,他握着一个个科研育种人员的手关切地问候着,问产量,问品质,对国人温饱与粮食安全充满了牵挂。

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

一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正确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正确的粮食安全战略源于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悉。习近平说,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粮价是百价之基,关系物价稳定,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支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更是如此。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饿肚子的岁月不能忘,吃一顿饱饭可能很快会忘记,但饥饿留下的印象却让人永生难忘。曾几何时,中国人有过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人最基本的权利——吃饭。“吃饱饭”曾经是困扰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一件难事。历史告诉我们,如果粮食不足,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延滞,甚至会受制于人,而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无一不是能确保自己粮食安全的国家。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粮食安全之路,在回望的同时,更需要继续坚持走下去。

猜你喜欢
饭碗袁隆平粮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成长与“饭碗 ”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丢掉饭碗”的由来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Vocabulary Translation
袁隆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