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某规模猪场一起流行性腹泻疫情的暴发调查

2018-07-04 08:24谭庆辉熊德友沈朝建
中国动物检疫 2018年7期
关键词:生产区饲养员流行性

谭庆辉,曹 琰,熊德友,沈朝建

(1. 湖南省娄底市动物疫病预防控中心,湖南娄底 417000;2. 湖南省新化县畜牧水产局,湖南新化 417600;3.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猪流行性腹泻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接触性、高度流行性猪肠道病毒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是水样腹泻、厌食、呕吐和体重降低,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1-3]。PEDV主要分为4种类型:亚洲经典株、亚洲变异株、美洲INDELs毒株及美洲强毒株[4],主要通过接触处于潜伏期猪只或患病猪只及其排泄物散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运输车辆及环境传播,患病母猪还可通过乳汁传播到仔猪。场内猪只感染后,5~6 d排毒达到高峰,14~28 d仍持续排毒。接触发病猪只及其污染的排泄物是PEDV最重要的传播方式。PED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在冬季,不同日龄和品种的猪只均可感染。1周龄仔猪对PEDV高度易感,感染后死亡率高达85%~100%;1周龄以上猪只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很低,可导致生产性能显著下降[5-7]。

2017年12月9日,湖南省娄底市某种猪扩繁场约400头育肥猪出现腹泻疫情。为查明病因,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以便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12月10日湖南省娄底市动物疫病预防控中心成立调查组,赴现场进行了暴发调查。

1 方法

1.1 病例定义

1.1.1 可疑病例 2017年12月1-30日,该场内出现水样腹泻、呕吐、厌食、体温基本正常等症状中两项及以上的猪只。

1.1.2 确诊病例 经荧光RT-PCR方法检测,粪便样品呈PEDV核酸阳性的可疑病例。

1.2 调查方法

1.2.1 现场调查 实地查看生产记录,与养殖场管理人员座谈,详细了解发病经过、免疫、治疗、日常饲养管理、生物安全措施、饲料人员进出记录和生猪调入调出等信息;进入猪场生产区,观察养殖环境、圈舍卫生状况,同时搜索可疑病例;简单绘制发病栏舍布局,了解疫情空间分布。

1.2.2 抽样检测 按照基于风险的抽样策略,现场采集可疑病例腹泻样品,用荧光RT-PCR方法进行检测。

1.3 数据分析

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病例分布情况进行描述;用Epi Info 7.2软件分析数据,寻找相关风险因素。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规模猪场位于湖南省新化县上梅镇(111.288566 E,27.775648N),位置相对独立,周边3 km范围内无其他养猪场户,距最近的县级公路1 km(图1)。该猪场始建于2008年,建有围墙,2015年7月被当地一家饲料公司收购后进行了改扩建,2016年8月改建完成,设计规模为存栏600头母猪,定位为母猪扩繁场,为公司配套育肥场提供二元母猪。全场分为办公区和生产区,两区完全隔离。生产区现有栏舍14栋,其中母猪舍8栋、公猪舍1栋、保育舍2栋、育肥舍2栋、隔离舍1栋。

图1 猪场地理位置卫星图

猪场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先后分3批引种新美系伪狂犬病毒阴性原种母猪600头。2017年5月猪群开始产仔,至调查时全场存栏生猪约2 780头,其中能繁母猪583头、公猪11头。全场现有生产员工13人,其中技术员3人、母猪饲养员7人、保育饲养员2人、育肥饲养员1人。

2.2 管理情况

场内生产管理比较规范,实行“场长-部门主管-饲养员”三级管理。生活区为厨房和行政办公区,每餐由专人送至生产区;生产区实行分区管理,饲养员分栋饲养,不得串岗;所有员工按生产指标考核发放工资;有比较完善的生物安全和生产管理制度。实施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等常规疫苗的程序免疫,没有免疫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等腹泻类疫苗。猪场每半年进行1次群体抽样抗体检测,以评估猪群健康状况,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发病前该场为伪狂犬病阴性场和蓝耳病稳定场,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生产基本稳定。

2.3 人、物流动情况

发病前1周内,场内生产人员没有外出情况。饲料由公司配送车辆运输;车辆不进入场内生产区,每次运送饲料到场后进行喷雾消毒;最近一次运输是在12月1日,最近一次的售猪行为发生在12月5日,销售了32头育肥猪,参与人员为场长以及第12栋和13栋育肥舍饲养员周某和统计员。卖猪过程中饲养员周某未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对卖猪车辆进行消毒,且与装猪车有过直接接触;赶猪后仅对走猪道和场地进行了简单冲洗和消毒。根据周某回忆,事后与其负责饲养的13栋猪舍育肥猪有过直接接触,12月8日第13栋靠近门口栏舍的猪只开始发病。

2.4 诊断情况

2.4.1 临床症状 病例临床表现为水样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图2);猪群打堆,采食量下降明显。

2.4.2 实验室检测 现场采集可疑病例新鲜粪便样品送实验室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核酸阴性、猪轮状病毒核酸阴性、PEDV核酸阳性(图3)。

图2 病例临床水样腹泻

图3 实验室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2.5 病例分布

2.5.1 时间分布 2017年12月8日出现首例病例,当天发病8头,但无死亡;9日新增可疑病例57例,期间用抗生素治疗无效;10日开始采取其他干预措施,11日新增病例157例,病例数量达到高峰;之后疫情开始缓和,并持续了10 d,累计发病603例,全程无死亡(图4)。

图4 疫情流行曲线

2.5.2 空间分布 猪场栏舍建在山坡上,呈阶梯状分布,产房和饲料仓库位于最上方;栋舍之间建有绿化隔离带;种猪舍、产仔舍、保育舍、育肥舍实行分区管理。所有病例均发生在育肥舍。育肥舍位于下风区且与售猪室和装猪台紧邻,直线距离不足15 m(图5)。第13栋育肥舍靠近门口的两栏猪只最先发病,然后第12栋育肥舍猪只发病。两栋育肥舍病例均先从门口出现,然后是栏舍内。两栋育肥舍总存栏育肥猪748头,发病603头,袭击率为80.6%。

图5 病例的空间分布

2.5.3 群间分布 所有病例均出现在第12栋和13栋育肥舍中的大猪群,母猪、公猪、产房仔猪和保育猪无发病。两栋育肥舍猪只体重在30~90 kg之间。第13栋栏内面积约240 m2,存栏394头;8日最开始发病,累计发病351头,袭击率为89.1%。第12栋栏内面积约265 m2,存栏354头;9日开始发病,累计发病252头,袭击率为71.2%。第13栋猪舍内猪只发病风险是第12栋的1.251倍;30~50 kg体重猪只的发病风险是5~90 kg体重猪只的1.279倍(表1)。

3 病因分析

3.1 病因假设

根据调查结果,综合病例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认为引起该猪场疫情的病原为PEDV。

表1 病例群间分布统计

3.2 病因分析

该猪场为当地一家大型饲料公司下属猪场,饲料为公司直供,饲料营养均衡合理。饲料车进场前有专人喷雾消毒,因此由饲料导致疫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生产员工均生活在场内生产区,最近一周无休假外出情况,基本可以排除人为带入病原的可能。

场内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但是有个别饲养员未按规定严格执行。12月5日猪场销售了一批育肥猪,饲养员未对装猪车进行严格消毒。PED的潜伏期一般为5~8 d,从发病首日(12月8日)向前推算,此次售猪行为将病原传入的可能性极大。受市场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装猪车辆经常出入各大猪场和屠宰场,成为病毒重要的传播器。虽然装猪车不能进入生产区,但是在销售过程中人员通过接触污染的车辆,极易将病毒传入猪群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该次售猪中饲养员周某未严格执行猪场生物安全制度,导致其负责饲养的猪群最先发病。

调查发现,疫情暴发时当地正处于寒潮侵袭期,低温冻雨,日平均气温在2 ℃左右,而育肥舍没有任何保温措施,室内温度在6~8 ℃;饲养员周某为了提高室内温度,门窗紧闭,基本没有通风,导致氨气、硫化氢等气体严重超标。由于该公司配套母猪场建设进度缓慢,使得场内育肥舍压栏严重,发病时猪只密度非常大,平均只有0.6~0.7 m2/头,而传统栏舍70 kg左右的猪栏内面积需达到1 m2/头。卫生环境差,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加快了疫病在栏舍内的传播。由于产房和保育舍保温设备完善,场内分区管理严格,因而疫情没有扩散该处。此外,发病猪舍位于全场的最低处,处于下风区,与周边猪舍有3 m左右的高度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病毒的扩散。

4 干预措施

介入调查当天,全场立即采取紧急防控措施,在第12栋和13栋育肥舍周围设临时隔离屏障,通道铺垫一层0.5 cm的生石灰粉;管控物料流向,禁止猪只、物料、工具流动;全场暂停非必须的转群;全场员工禁止串场,育肥舍饲养员隔离居住,限定活动范围;对饲料运输车辆和进入猪场人员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做好栏舍保温措施,紧急采购保温设备,提高发病栏舍内温度,把温度控制在15℃以上,同时适当通风换气。对发病猪群视情况限制饲喂,同时保障足够的饮水,并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补液盐、葡萄糖、阿莫西林等,防止脱水。对健康猪群,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复合维生素等提高群体抵抗力。通过这些综合干预措施,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12月18日以后无新病例出现。

5 结论

此次疫情累计发病603例,袭击率为80.6%(603/748)。经现场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证实造成此次腹泻疫情的主要病原为PEDV。结合病例分布特点和病因分析认为:装猪车辆消毒不严以及场内饲养员生物安全防范不严,导致病毒传入猪群;猪场饲养管理不善、缺乏保温措施、养殖密度大、通风不良等因素,使猪群抵抗力下降,从而加速了病毒在栏内的传播。通过采取限制移动、消毒、通风与保温、保障饮水等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1] WANG X M,NIU B B,HE Y,et al. Genetic properties of endemic Chinese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strains isolated since 2010[J]. Archives of virology,2013,158:2487-2494.

[2] 宋聪,姚俊,郭荣富.猪流行性腹泻的研究进展[J].养殖与饲料,2015,9:4-5.

[3] 陈中国. 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特点及流行现状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10):147.

[4] 高君恺,刘浩飞,杨倩.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研究进展[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37(1):1-5.

[5] CHEN J F,WANG C B,SHI H Y,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in China[J]. Archives of virology,2010,155:1471-1476.

[6] 宋小平. 猪流行性腹泻综合防治:一个猪场的临床案例分析[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7] 徐国栋,李峰,张广峰. 国内猪流行性腹泻防治概况[J]. 畜牧与兽医,2011,43:88-93.

[8] 黄保续. 兽医流行病学[M]. 2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4.

猜你喜欢
生产区饲养员流行性
养成健康卫生好习惯 做好流行性疾病预防
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效果观察
快乐的饲养员
生产区黄磷储罐火灾的扑救对策探讨
水中放牛
沧州市各县区增粮潜力分析
我和饲养员的故事
标准化羊场建设要点
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