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要点

2018-07-04 02:09袁锦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物理现象规律物体

袁锦成

有些学生表示物理学科难学,在遇到物理问题时找不到分析物理问题的关键,不懂得怎样解决物理问题,认为自己的物理学习状态非常盲目,抓不住学习要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学习要点,使学生高效学习物理知识.

一、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习物理概念知识是一个难点.有些学生表示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已经记住了老师说的物理概念,然而却不能用物理概念来解决物理问题.学生想知道学习物理概念有什么要点,怎样才能学好概念知识.

例如,在讲“力的合成”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1)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看到纤夫拉纤的现象,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力是可以合成的.教师引导学生推测,力是如何合成的呢?(2)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设计并实现力的合成实验.学生探讨获得实验方案.(3)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定律与哪些数学知识有关?经过思考,学生觉得和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平面向量有关,并认为平行四边形定律就是从数学几何中引用过来的.(4)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什么是力的合成.经过分析,学生理解了力的合成满足于平行四边形定理.在解决力的合成问题时,可以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应用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概念引入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观察一个物理现象,让学生在现象中发现概念;(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物理现象的规律,这一规律是物理实验的方向;(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法验证规律,并在实验中获得抽象的规律;(4)引导学生抓住物理概念的特征,通过发散思维来关联知识,使学生形成完善的概念体系.教師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深入浅出地理解知识、将具象的知识变成抽象的规律、结合抽象的物理特征形成概念体系.

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在应用概念知识时,学生有时发现自己不能应用概念知识来分析物理现象,更不能以这种现象来解决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物理现象,结合物理常识分析物理变化,使学生用定量和定性的视角看待物理问题,分阶段探讨物理问题.

例如,在分析物体下落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看待问题:物体开始下落时,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物体,造成物体下落的速度不为0?在排除这一因素以后,分析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通过分析,学生意识到物体在下落的瞬间,加速度是以动态的方式变化的,必须以动态的视角看待这一下落过程.在物体落到地面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落到地面时,受到什么样的作用力影响?它必然是静止状态吗?经过分析,学生了解到,当物体落到地面时,它的受力不等于质量本身,可能造成物理状态的变化.也就是说,物体这时可能是静止不动的,也可能产生一股弹力.

当学生不能应用物理概念来解决物理问题时,通常意味着学生不能应用动态的视角来看待物理问题,不了解呈现哪个物理状态应当应用哪个物理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动态的视角看待物理问题,分析影响物理问题状态的指标和参数.

三、引导学生建立模型

当学生能以动态的视角看待物理问题时,便需要用一种公式来描述物理问题每一个阶段物理现象产生的规律,并反映出是哪些物理参数让物理现象发生量变的,参数量变到哪种状态会产生质变.这种公式,就是物理模型.

例如,水平横梁的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小滑轮B,一轻绳的一端C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m=10kg的重物,∠CBA=30°.请分析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大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绘出抽象的图形,结合解题需求绘出受力的示意图,然后结合受力示意图列出等量关系式.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建立模型就是依照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建立等量关系式.其中已知条件的每项参数要与未知条件的变化紧密相连,能反映出未知条件变化的规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过的函数知识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利用模型诠释各种物理现象,并分析物理状态变化的规律.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只要引导学生抓住了学习要点,就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猜你喜欢
物理现象规律物体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巧解规律
悬浮的鸡蛋
微重力作用下的物理现象
类比和联想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
物理教学应加强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运用类比法巧解物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