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助力,构建高效课堂

2018-07-04 02:09刘旭东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图象平行四边形微课

刘旭东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个环节或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生动形象的呈现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教学,主动探究,有效掌握知识点.由此,不仅改善了传统教学难以实现个性化的问题,而且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一、预习——灵活导入,消除认知障碍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时机.有效的预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其旧知、经验,还能调动思维,明确目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为了落实这一点,可借助微课引导,采取合适的方法,可以是在复习导入,也可以是实践操作导入,或者借助生活化故事导入,总之能有效呈现背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即可.在此环节运用微课,要灵活设置问题,一方面注重简洁,避免过于复杂,影响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带有悬念,起到激趣作用,并為之后的理解难点奠定基础.

在预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就借助微课引导,效果不错.首先,我呈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以此回顾旧知,唤醒学生思维.然后,我呈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除了定义中提及的“对边相等”,还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等,让学生系统归纳,做好预热.之后,我就展示图形,根据之前呈现的内容分别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紧接着提出问题:如果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反过来是不是也是正确的?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反之也说明理由.对此,学生展开探究,阐述自己的想法.待其有结论后,我借助微课再次提问:能否尝试用一句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由此,各种判定定理“浮”出水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了目标,还于寓教于乐,避免了传统预习的枯燥乏味.

二、新课——突出重点,强化理解掌握

预习过后,就要进入新知学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这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初始过程,也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机.对此,要格外重视,并灵活运用微课引导,在之前预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着眼于难点的理解,充分运用例题启发学生,促进其思考、探究,在不断认知的过程中掌握要点.

在新课环节运用微课,要注意两点:其一,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培养其问题探究意识;其二,适当开展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散,形成科学方法.在讲解“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性质”内容时,我就结合预习引导探究,在学生掌握y=ax2的基础上播放动画图象让其观察:如果将二次函数y=ax2向上或向下平移|c|个单位长度,图象是否会有变化?对于这一问题,再观看微课,学生充满了探究兴趣,迫不及待展开探究.考虑到问题存在难度,且新课教学需要氛围,我就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经历了“提问——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借助微课启发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无形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由此,新课教学便落实了新课标“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其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养成”的目标,充分体现教育时代性,实现了其数学素养的发展.

三、巩固——拓展延伸,促进能力提升

通过预习和新课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要点,这时就要借助微课进一步深化、巩固,提供消化巩固的空间,引导学生知识运用,在实践中掌握、内化,以此提升思维灵活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落实课堂培养目标.

在讲完一个章节或几个相关章节后,可以借助微课稍作整理,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构建知识体系,促进认知系统化.在学完“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后,学生认识了两种函数,对其图象、性质有了初步理解.这时,如果简单结课,进入下一章节的教学,就会忽略“混淆”问题,使得学生在这块知识出现短板.因此,教师要设计微课,将两种函数结合起来,对其图象、性质展开对比,并设计一个综合性问题,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相交时交点的坐标或者图象改变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以此综合复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与此同时促进知识迁移与运用,促进其能力的培养提升.之后,在总复习时,可以再次使用相关微课,打破时空局限让学生根据需要随时随观看,以此促进知识巩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信息时代教学产物,能有效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一方面突破传统,打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平台;另一方面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现学科能力与素养的发展提升.

猜你喜欢
图象平行四边形微课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