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 点燃课堂

2018-07-05 17:19郑飘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材

摘要: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是否有兴趣,语文课堂能否被点燃,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语文教材能否准确地把握。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品析语言是教学重点,但大部分学生对品析语言兴趣不大。因此,教学中通过把握教材来开展一节品析语言的课堂十分必要。文章主要通过《植树的牧羊人》环境描写教学反思的形式,叙述了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的教学思路,借以强调“把握教材、点燃课堂”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材;环境描写;教学反思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到:“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生对学习知识能否产生兴趣,语文课堂能否被点燃,都取决于教师对语文教材能否准确地把握。

在学校举行的优质课大赛中,笔者参赛的课例是《植树的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让·乔诺绘本《植树的男人》(21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通过“我”的三次访问,展示了一个沉默寡言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植树,把昔日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幸福之地,表达了“我”对牧羊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在深入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文中艾力泽·布菲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他的活动描写及高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出来的。而这篇文章最出色的地方是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以及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第四单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继续学习默读,重点是做到手到,学会圈点勾画”这两个教学的核心目标,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中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教学思路设计为:在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让学生勾画出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文章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

基于学校语文学科“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学生都会做好预习,解决文中的生字字音、字形,解决词义,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完成《导学练》中的预习检测及整体感知部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整体感知——阅读探究——品析语言——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本班共有80名学生,座位布置为左五右五,共八个学习小组。每组均由学习层次不同的A、B、C三级学生组成,并设置正、副组长。在课堂学习中,组长的职责是自己率先完成并督促和协助本组成员完成自学部分。本节课设计的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和阅读探究(分析人物性格)部分就由组长带领、由教师点评,在课堂前十分钟内完成。

品析语言环节,笔者先从文中找出具备讨论价值的描写环境的语言设置在多媒体和导学案上,并明确品析要求。

示例:

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结合上下文进行赏析。

1.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设计的问题可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完成,归纳总结在导学案上,并指定准备发言的代表。学生小组合作时,笔者巡视课堂,并对小组讨论的争议点进行适当指导,解决一般性问题。设计的问题也可由学生自己解决,比如:“你还找到哪些描写环境的语句?有何作用?”这个问题的设置其目的就是在检验学生学习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合作交流和归纳总结这两个环节基本上也由学生完成,笔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或归纳。

例如:

师:“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从这些语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A组):它写出了高原的环境十分恶劣。

生(B组):它还为下文“我”离开这里,寻找水源做了铺垫。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一层作用的?

生(B组):我们联系了下文“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以及“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这一段。

生(C组):联系全文来说,它还侧面衬托出牧羊人在这里植树的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是的,对环境描写的赏析,不仅要分析它写出了什么样的环境,还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它对哪些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侧面衬托出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我们再来看,“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夸张。

生(D组):“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这个句子还是个比喻句。

师:请同学对这个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归纳

生(E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分析它写出了什么样的环境,再联系上下文分析它为哪些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什么品质,还要看它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

归纳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分析起第二个例句就有了方向,對于接下来“找出其他描写环境的语句并分析”的环节也就游刃有余。通过合作交流和归纳总结这两个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引导学生,针对其他组的合作成果,发表本组的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争辩兴趣,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的见解,笔者会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关键,规范回答方式,并针对学生回答内容中所展现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分析、解决,以求学生能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点。这种由教师准确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思路,并在课堂上运用由小组合作,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再由学生自己分析的教学方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讲究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培养。这节课有许多成功的地方,特别是笔者通过准确把握教材来设计教学思路并恰当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活跃了气氛,点燃了课堂,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当然,作为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欠缺也使这节课出现了一些不足。在有些地方笔者引导得不是很到位。比如,在品析“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这个描写环境的语言时,我就没注重在修辞手法上进行引导;交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充裕;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等等。这些问题我在以后还应多多钻研改进,以便进一步提升课堂达到教学效率。

注释: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郑飘(1987—),女,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四十一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